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经八年风雨的草原文化研究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总结草原文化发展战略,是未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的战略选择。有关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关于草原各民族为实现文化效益和功能最大化目的而配置和使用文化资源的思路与基本决策,  相似文献   

2.
王子奇  徐百永 《西藏研究》2023,(1):49-63+157
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汉藏民族文化在历史遇合中的双向交往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认同,是两族人民关系演进的历史主流。国内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兴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关成果主要立足于文化、经济和生活三个维度,其中文化维度作为研究的主流始终带有宗教的底色,而经济维度和生活维度中所附着的文化因素也同样为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通途。目前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热点和特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共享实践活动的成果,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通过相互交换、占有、融合和利用,不同文化之间互通有无,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文化交往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表现出时间性和空间性等特征。研究新疆各民族文化应当以文化交往的历史追溯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形塑发展,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确认知新疆各民族文化,既要立足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史,更要以中华文化作为大背景和大视角;既要着眼于新疆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更要放眼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既要看到新疆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更要看到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凝聚。  相似文献   

4.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代起代代相承生活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哈萨克族是一个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以草原文化为依托,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马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草原文化为依托,以"马文化"为线索,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文化变迁三个不同视角对哈萨克族"黑走马"进行了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5.
乌兰牧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开展牧区的民族群众文化工作、活跃民族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综合性基层文化事业机构。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文艺群体逐渐成长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担当了光大草原文化的积极推手。乌兰牧骑最初是"内蒙古自治区创立的旗县综合性的文化工作队,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工作。乌兰牧骑坚持深入农村牧区最基层,在农牧民中间扎下了根,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草原文化轻骑队’。"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整合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不仅使生产要素在全球得以配置,也使文化多元化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平台.无疑,21世纪人类文化交往的空间会进一步扩大,然而,由于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文化整合问题日益凸现.因此,应当以创新的观点对待中西文化,以自觉的心态建构现代文化形态,实现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元代草原丝绸之路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发达通畅,经过的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民俗独特丰富,游牧文化的都邑也随着从"蒙古国"至"元帝国"的转换而在兴起。上都既是流动的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静止点,又是农牧文化集中交融之处,它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王朝中最具独特性的都邑范式,昭示了它所具有的纪念碑性的城市建筑群的意义。文人在对以上都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而成的新型都邑文化的图解中,渐变式地交融、接受草原游牧文明。解读隐含在上都诗作背后的文人心态,可以进一步考察丝绸之路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汉文化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真实理解,并由此谛视元人的历史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强权政治、文化霸权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尊重不同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文化多样性从理念到实践,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作为转换形式,以全面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多样性素质,进一步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及内容,增强对世界各种文明的认同感和提高在不同文化交往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郭景福  药劲松 《民族学刊》2022,13(6):37-45, 142
草原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功能价值,草原牧区发展对我国的食物链与生态链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呼伦贝尔被誉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其草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草原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发展,产业融合、文化活化等。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探索其发展的多维路径,包括保护修复草原资源,努力塑造中国草原风光第一品牌、“最美草原”旅游目的地,以“游牧文化”摇篮、“蒙古长调”之乡和“巴尔虎”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拓展草原牧区文化体验游,以“草原旅游+”构建起由有形、有边的第一产业产出,向无形、无边的多业产出延伸的牧区全产业链,推动草原旅游成为第三产业龙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增长极,以及持续完善和提升草原旅游服务设施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0.
广场舞是城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众多存在于西安市区广场舞蹈中的新疆舞蹈元素在广场文化中起到了联系民族情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维系内地与边疆亲密关系的积极作用。鼓励并支持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觉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是新时代构建嵌入式和谐民族关系、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客观的民族文化特征作为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导致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强调,最终导致了"文化族别化"。"文化族别化"不能解释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又将地域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明确民族归属的民族文化。对"文化族别化"这种社会认识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和反思,有利于申明民族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客观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承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比刻意地强调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西部电视文化的现状以及文化与电视传播的互动关系,探讨西部在文化层面,发掘、宣传、彰显丰富多彩的西部民族文化,使西部人文环境有效地转化为人文资源优势,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有三大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笔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四大传统文化,即除了以上三大传统文化之外,还有帝王文化。帝王文化的思想源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自晋之后是历代皇帝的独断思想。帝王文化即有自己的社会基础、自己的文化典籍、自己的文化符号和自己的文化结构。当然,帝王文化和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互相汲取,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多元文化。帝王文化对其他文化进行了两千多年的整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专制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拉萨应依托自身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成为拉萨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石。当前拉萨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观念、环境、人才、机制、资本和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为此,应实施符合西藏实际、有拉萨特点的文化发展模式,通过先行规划、资源整合、改革创新、政策跟进、交流融合等举措,推动文化强市战略、特色发展战略、文化安全战略、文化品牌战略、文化人才战略和外向型发展战略,为平安拉萨、和谐拉萨、生态拉萨建设提供产业支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河湟地区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是明清时代背景下,西方基督教文化在青海河湟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宣传。一方面,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青海的传播表现出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成效不大,与适应这一地域空间而生的河湟文化的成熟性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毕竟是近代西方文化与青海地方文化的一次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荣 《西北民族研究》2012,(1):208-211,188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在文化领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源泉与基础,对于形成文化认同也功不可没;在经济领域,民俗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成为一种无形资本,创造着经济效益;在社会领域,民俗文化的维系、团结、教化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愈发凸显。厘清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的关系,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规划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将是我们当前民族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21,12(3):29-36, 97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立足于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应用,重视日常生活化“接地气”的交往功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落脚点在“交”,即“相互交汇,有所接触”的“交往”。这样通过“民族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常生活的应用理解,阐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的核心要义及其逻辑起点。风俗习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与传承,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活动。重庆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秀山花灯,当代以来舞台化精品打造历史经验收获不少,但我们可能更应注意的是其民间交往功能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秀山花灯春节“跳花灯”习俗活动,成为本地“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文化交往功能重要载体,有助于美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愿景的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