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14,(11):22-23
“第一家庭”、“第一夫人”、“空军一号”、“海军陆战队一号”……当奥巴马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后,这一切随着他住进白宫,随身改变。  相似文献   

2.
2001年1月20日,乔治·布什“历经磨难”终于当上美国总统,就在他就任5周年之时,美国媒体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但似乎有一点共识,就是布什头上的“光环业已消失”。其实,布什的总统之路简直可以用“命运多舛”和“艰难岁月”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宣誓就职时,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并且还进行了抗议。最后,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才将他送入白宫。  相似文献   

3.
布什总统在任职期间遭受过许多辱骂和指责。有一种较有礼貌的指责说他是“单边主义者”。信奉全球治理的人希望白宫的新主人能使美国“重新联系”整个世界,这将使诸如气候变化、贸易等棘手的国际问题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4.
1998年1月21日星期三一清早,比尔就唤醒了我。他坐到床边对我说:“报纸上刊登了一些东西,想来应该让你知道。”报上说的是他与白宫一位前实习生有暧昧关系,并说他要求这位年轻女士在被问及此事时不要说真话。 比尔向我解释说,他在两年前结识了一位名叫莫尼卡·莱文斯基的白宫志愿者。他与她闲聊过几次,她在工作上也帮过他几次忙。这种情形我业已经历过十多回了,因为这完全符合比尔的天性。我对这种情况并不陌生,所以我不难断  相似文献   

5.
为拯救当前的金融危机,近期奥巴马出台了一个“变革”计划,其中包括要在2011年前,创造出250万个就业岗位来。此宏伟计划之制定与实施,唱主角戏之一的竟是奥巴马身边智囊团里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华裔,他的名字叫曾颖锋,现任白宫“国家经济会议”主席萨姆斯(Larry Summers)的特别助理,年仅26岁的他可谓奥巴马白宫团队里最为年轻的华裔政府要员。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新闻发言人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政府机关如白宫、国务院固然有,就是国会的几百名议员,也都有自己的发言人。社会上,稍为像个样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发言人。 过去,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数是男性,称之为Spokesman,在女权主义人士的眼里,这称呼大有男权至上的意思。近年来,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陆续出现了女发言人,称之为Spokeswoman。 企业和社会团体之类的发言人,多热情好客,每每喜欢同记者聊上半天的时间,而后还寄上大量的资料。这与白宫、国务院发言人的一副高深莫测、小心翼翼的态度,大异其趣。 白宫发言人金口难开 白宫新闻组的几十人,能在电话上回答问题的,都是发盲人。人们经常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的头顶光秃、说起话来微右侧的白宫发言人费兹活沃尔特,其正式官衔为“白宫新闻秘书”。不过,他既然是  相似文献   

7.
蒋志高 《今日南国》2006,(10):59-61
“对我来说,当我离开总统宝座时,我充满更多的理想,比初进白宫时更加充满希望,并且坚信美国的好日子还在后面。”2001年美国东部时间1月18日晚上8时(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9时),克林顿发表了其离职演说。“美国法律限制总统只能担任两届是合理的,但是他在做完8年任期后就不得再连选连任,仍是一件憾事。”克林顿曾经说。的确,对于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来说,他的生活似乎才刚刚开始。每个人都知道,他骨子里耐不住寂寞,只要他愿意,他依然能够成为大家的焦点。在经历了一段离职后的失落与孤寂后,他在白宫之外的舞台重新找了很多生活的乐趣,他的魅力依旧光芒四射。正如有人所说:“如果同他站在同一个房间中,你会发现他会吸掉所有的氧气,他就像英国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一样,会夺走所有人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政坛的一匹黑马──日里诺夫斯基其人孙润玉,唐修哲1993年俄罗斯政坛风云变幻,事件迭起。4月25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全民公决中获胜,大大加强了他在与议会斗争中的地位。1O月4曰,叶利钦下令攻打“白宫”,用坦克摧毁了旧议会,成了轰动全球的199...  相似文献   

9.
“应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最坏的打算“就是战争”。法国外交部长对伊朗问题的这一宣言招来了许多批评,但同时也表明了法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他的这番话也证实,美国正非常严肃地准备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事实上,白宫的所作所为已经促使两国的矛盾趋于激化:它同意在伊朗国内发起“非致命”行动;帮助分离组织。这种有违国际法的干涉主义使得伊朗强硬派的立场更加坚定,也激起了伊朗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的反感。  相似文献   

10.
清晨,白宫遭枪口。圣蜓晚宴,美国政要品尝豪门啤酒。陈世增三进白宫会见克林顿。有史以来美国总统接见的第一个中国企业家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唐山豪门集团总裁陈世增和他的助手贺业军驻足在位於宾夕法尼亚大街的白宫入口处。这是1994年12月20日19时30分。圣诞前夜。冷风阵阵,夜幕低垂。不远处白宫一楼大厅闪闪烁烁的圣诞彩灯,一阵阵欢快的圣诞乐曲不时随著夜风款款吹来,三三两两的白宫政要正陆续从陈世增一行身边走过。20时整,美国总统克林顿将在白宫正式会见陈世增,然後请陈世增参加总统招待美国议员、三军将领的圣诞晚宴。眼看时…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有这样一位身份极为特殊的表演艺术家,他虽然没有在白宫里但任任何官职,也不曾与哪个政府要员搭上姻亲关系,更没有受到任何人的邀请,却可常常随意出入白宫,成为总统的座上客。他,就是著名的幽默大师鲍勃·霍普。 鲍勃·霍普年已8旬,头脑仍清醒,精力不竭,他不久前说:“我生来就是为了笑”。 霍普在美国备受推崇,在公众的心目中,尚没有一位能与其相比的表演艺术家。 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大师,长期以来均以一种无法比拟的幽默,猛烈评击美国社会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政府的各种政策,总统在官场中的举止言谈,甚至总统私生活的“秘闻”,他都信手拈  相似文献   

12.
肖剑涛 《21世纪》2001,(7):24-25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真诚。然而谁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些个人不愿公开的小秘密。而当你的那点小“秘密”无意间被人发现了怎么办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那些匆匆忙忙的日子里,英国首相邱吉尔有一天来到白宫,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他有一个癖好,那就是口叼一支大号的“哈瓦那”雪茄,泡在浴缸里休息。这一天他又泡在白宫的大浴缸里,突然,罗斯福总统踱着步子走进了浴室。场面显得很尴尬。但幽默的邱吉尔立即自我解嘲地说道:“总统先生您瞧,我这个大英王国的首相可是什么也没对美国总统隐藏的啊!”两…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被人所喜爱并广为传颂,上白宫廷,下至市井街头。在诗歌创作中,他力求明白晓畅,老妪能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平易浅切。本文主要讨论白居易平易浅切诗风的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7,(1)
盛装宴会总有曲终人散的一刻,耀眼的权力光环也并不能伴随一生。无论是在竞选中失败、只干了四年或像克林顿一样“二连冠”的总统来说,离开白宫时的心情都不会太好。在即将面对失去巨大权力的前夜,他们究竟干了些什么?卡特:最后的愿望未实现民主党总统卡特在白宫干了4年,但他的  相似文献   

15.
读者广场     
在政坛上一贯很潇洒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最近的日子很不好过。他与白宫女见习生莱温斯基的一段艳史被曝光,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众说纷纭。 有着“关心国家大事”传统的一些国人由此想到了许多许多。有的想到克氏是否会因“桃色新闻”下台;有的想到美国一些人这样对待克林顿是否有些太损了,抓住一点,穷追不舍,还将其浪漫细节搬上高科技的“因特网”;有的想到希  相似文献   

16.
李正明 《可乐》2010,(12):60-60
刚进白宫,事情千头万绪,奥巴马却在当总统后第一个星期就找来“总统通信办公室主任”科勒尔:“我想每天看10封民众来信。”科勒尔问:“您想看什么样的信?每天我们收到的信可是成千上万。”奥巴马看着他:“我不能告诉你应该把什么信给我看——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相似文献   

17.
当许多善良的中国人还不知晓美国最近有个“转型外交”,或者知道有这个玩意儿但还没弄明白它对我国有什么危害的时候,美国总统以“大胆”的举动,亲自“现身说法”了。5月11日小布什率副总统切尼、国务卿赖斯、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海德、白宫幕僚长波顿、白宫首席撰稿人葛尔森和白宫发言人史诺等一干人马,在白宫接见了来自中国的三个铁杆洋奴、汉奸兼反共分子,他们是自由职业者余杰、讲师王怡和律师李柏光。宗教外衣藏不住的狐狸尾巴海外有一家反华网站叫《看中国》,它在5月12日的一则报道中,就把美国总统与中国汉奸之间的政治交易全盘端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一方面,他是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市的市长;另一方面,他一手缔造的彭博资讯正如日中天,并不断壮大。迈克尔·彭博如今英国政界炙手可热的人物,甚至有入主白宫的野心。  相似文献   

19.
张达明 《社区》2011,(20):41-41
前不久,芬兰一个16岁的少年.以芬兰总统的名义搜索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电话号码,并以娴熟流利的英语连闯森严壁垒的白宫三道电信监听关口,硬是和世界上“个子”最高的总统通了电话。尽管后来少年免不了被警察带走“教导”了一番。但民众并没有责怪少年的鲁莽行为。正是这件事,把我的兴趣引向了这个北欧小国。  相似文献   

20.
陈志  贾光 《社区》2005,(4):28-29
2005年1月7日,NBA达拉斯“小牛”队的老板马克·丘班建议取消1月20日总统布什连任就职典礼,将典礼的花销——4000万美元用于印度洋海啸救援行动。可是这种“务实”的想法并没有得到白宫的同意,布什总统还是在连任仪式上风光了一把。是美国总统“小气”,还是人民“小气”呢?其实问题并不在这儿。美国是个多元社会,每个阶层、每个人对一事一物都有不同的看法。让我们看看美国人在印度洋海啸捐款中是如何表现的——13岁的约翰是加州南部普通的初级中学的一名学生,他每晚在晚饭桌上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谈印度洋海啸灾难的事情。约翰每天都在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