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渤海国初建之际的国号究竟是"震国"或"振国",还是"靺鞨"?中外学术界始终未能形成共识.鉴于这一问题在渤海国史研究中的地位异常重要.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求索,笔者虽曾在<东北史地>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渤海国号初称'靺鞨'考>,但仍有言犹未尽之感,故作此文以与广大同行讲行交流和商榷.  相似文献   

2.
渤海国初建之际的国号究竟是“震国”或“振国”,还是“棘辐”?中外学术界始终未能形成共识。鉴于这一问题在渤海国史研究中的地位异常重要,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求索,笔者虽曾在《东北史地》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渤海国号初称‘棘辐’考》,但仍有言犹未尽之感,故作此文以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和商榷。  相似文献   

3.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渤海大学主办,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现代汉字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5~26日在渤海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现代汉字学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到会并作了题为《语言规划与现代汉字学》的重要学术报告。报告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分析了现代汉字研究的相关重要课题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与会专家就现代汉字学的学科建设、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汉字字符集国际标准与汉语汉字信息化、汉字认知研究、对外汉字教学与研究、汉字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们在此刊登了部分与会专家的学术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对外汉字教学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渤海大学主办,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现代汉字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5~26日在渤海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现代汉字学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到会并作了题为《语言规划与现代汉字学》的重要学术报告。报告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分析了现代汉字研究的相关重要课题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与会专家就现代汉字学的学科建设、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汉字字符集国际标准与汉语汉字信息化、汉字认知研究、对外汉字教学与研究、汉字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们在此刊登了部分与会专家的学术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渤海大学主办,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现代汉字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5~26日在渤海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现代汉字学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到会并作了题为《语言规划与现代汉字学》的重要学术报告。报告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分析了现代汉字研究的相关重要课题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与会专家就现代汉字学的学科建设、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汉字字符集国际标准与汉语汉字信息化、汉字认知研究、对外汉字教学与研究、汉字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们在此刊登了部分与会专家的学术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第四章 渤海国的社会经济 渤海社会的封建化,为社会经济繁荣开辟了道路,唐朝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加速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渤海的面貌。白山黑水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 史书记载:渤海“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鼓,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驼湖之鲫。果有九都之李,乐游之梨。”可见,渤海物产丰富,主要经济有农业、畜牧渔猎业和手工业等。 渤海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其次是手工业。随着工农经济的发展,商业、交通、城市  相似文献   

7.
汉字起源问题,是汉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关系着对汉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旧时的学者对此多所论列,皆因史料匮乏,摆不脱传说的性质。而今,随着考古工作中大量远古文化材料的出土,已经可以对之进行若干拟测。大凡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8.
比较:渤海上京城与唐长安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定都敖东城(今敦化市)。公元719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自此后,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到第二代武王大武艺,领土进一步扩大,国力增强。第三代文王大钦茂大兴二十六年(公元762年),唐王朝正式诏以渤海为国,晋封大钦茂为国王,加授校太尉。渤海国王之称自此始。到宣王  相似文献   

9.
大凡两种民族语言之间可以用文字系统地通过对音体现其语音关系,至少说明这两种民族语言的音系以及语音构成极其相似,西夏语和汉语的情形正是如此。《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人编的一部夏汉袖珍双解词典。与现代中国人编的《英汉词典》或美国人编的《汉英词典》所不同的是,《掌中珠》既便利于西夏人学习汉语,同时也便利于汉人学习西夏语。可见《掌中珠》的作者在编排体例上还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它的每条词语均由四行字组成:第一行汉字为第二行西夏字的注音,第四行西县率为第三行汉字的注音,,第二行西夏字和第三行汉字则互为夏汉字…  相似文献   

10.
第三章 渤海国的封建化及其政治的发展 渤海国从大祚荣起至未王大諲譔灭亡止,共传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 大祚荣及第二代王大武艺统治时期,是渤海政权建立、巩固和初步发展的时期;第三代工人钦茂对渤海的统治时期则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的渤海,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从奴隶制发展成封建社会。渤海政权更加巩固强大。但大钦茂死后,由于王族内激烈的争权斗争,渤海政局出现动荡。至第十代王大仁秀统治时,渤海又出现一次大发展,势达极盛。宣王大仁秀的统治及其以后几十年的繁荣,是渤海史上的中兴时期,以  相似文献   

11.
自30年代金毓黻先生《渤海国志长编》问世,提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上的莲花石塔“必为渤海所建”后,莲花石塔建于渤海时期已成定论。本文从石塔之形制、塔庙之关系、建塔之技法,以及渤海国上京地区自公元698年以降的约500年的历史沿革和现存的有关文献等五个方面,详细地考察、辨析了莲花石塔当建于辽代或者金代,而不可能建于唐、渤海时期,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定谳的“渤海所建说”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2.
前言本文是根据申浏的《行中记事》,全面地考察《黑龙江之战》(顺治十五年)的真实情况。申浏是参加这次中国军队抗俄斗争的朝鲜军将领。本文所依据的《行中记事》为汉城重印版。笔者为注释本文,到战斗地点进行考察;介绍本文时,加了小标题,以便考察这次战斗的前后情况;将本文中的个别汉字改为中国汉字用法或加括弧注明;特别在注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史书记载,渤海国是中国东北部历史时间很长的一个民族国家,几经变迁,至今已少为人知。研究渤海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对研究中国东北部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及汉文化在中国东北部的传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渤海国是以粟末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粟末是由多个古老的部落融合组成的。渤海国是记载在中国东北部地区有文字应用的最早的民族国家,但现存的文化作品已经很少见于记载,所存的文化作品以汉字为主。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界基本认同渤海国是一个以靺鞨人为主体民族的政权,而靺鞨人融入渤海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营州之乱追随大祚荣东奔的靺鞨人;第二阶段是渤海建国集团来到高句丽故地,整合的当地南部靺鞨人;第三阶段是渤海建国后,历代统治者对北部靺鞨的数次征服,纳入进渤海国的北部靺鞨人。这三个阶段融入渤海的靺鞨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归宿,由此决定了初期参与建国的南部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等民族形成了族群意义上的渤海人,而后纳入其境的北部靺鞨人因风俗文化的极大反差,及心理认同的巨大差异,最终未完全融入渤海族人之列,成为渤海国北境的被统治民族,只能被称为渤海国人。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渤海“中京显德府时期商业”问题,是当前史学界正在探讨的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根据有关渤海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作进一步试探。渤海立国(公元698—926年)二百多年中,迁都四次。第一次是从旧国迁都到中京显德府;第二次是公元755年从中京显德府迁都到上京龙泉府;第三次是公元785年从上京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力量     
刘汉俊 《中华魂》2013,(22):32-35
文明足迹 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在秦朝统一义字的基础上,汉朝对文字的整理、规范、检索、革新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隶、楷、行、草或发轫于斯或勃兴于斯。  相似文献   

17.
渤海国的历史,作为中国东北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直备受国内学术界的关注。2012—2013年渤海史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且多有创新之作,在渤海史研究领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是金石柱、李东辉的《地理学视角下的渤海史研究》、蒙古学者阿·敖其尔勒·额尔顿·宝力道的《蒙古境内的渤海考古学文化遗存》、程妮娜的《唐朝渤海国朝贡制度研究》、郝庆云和魏国忠的《渤海韩辐再厘定》等。  相似文献   

18.
宋代郑樵《六书略》跳出许学圈子,从汉字生成的角度详细阐发六书说,第一个专章系统阐述兼书说,第一个用六书统领一切文字,开创了颇具特色的六书之学。郑樵依托金石文字对具体的汉字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郑樵对汉字研究的得与失为我们今日研究评价中国文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日本平安时代汉诗<渤海入朝>的作者、写作时间、写作缘起等,历来有不同的推论.本文确认,此诗作者大伴氏上乃日本嵯峨天皇至仁明天皇时之廷臣,与圣武天皇朝之犬养并非一人;其诗写作时间,乃在嵯峨天皇弘仁五年十月至十二月间,而非日本天平十二年十月;其诗并非赞扬唐与渤海之亲密关系,亦非与渤海聘日使之唱和,而是因闻渤海国使王孝廉到着而献给天皇的颂诗.  相似文献   

20.
繁简之争,自古有之,且从未停息。这是构成汉字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内部因素。从古代汉字到现行汉字,其间,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后一种字体基本上都是对前一种字体的简化。显然,其总趋势是由繁杂难写向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这是汉字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繁化现象也从未消失,由简趋繁则构成了汉字发展的支流。正字法是指使用文字的规则,是文字规范化的结果。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正字。商代文字以图象为主,字划复杂。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代君主盘庚把都城从毫迁到殷,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古改制,中兴了濒于崩溃的商王朝。随着经济的中兴,文化也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