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灾疫伦理学所探讨的根本内容,是如何为当代灾疫防治和灾疫后重建提供全新的伦理认知、伦理人性和伦理方法论;为此,它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灾疫制度重建。在此基础上,灾疫伦理研究展开为时间和空间两个序列:在时间序列上,灾疫预防伦理研究、灾疫预警伦理研究和灾疫后重建伦理研究构成其基本内容;在空间序列上,灾疫生态环境伦理、灾疫生命伦理、灾疫生境-家园重建伦理、灾疫康复伦理和灾疫教育伦理,此五者构成了灾疫伦理学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2.
灾疫伦理学是对当代存在危机与生存风险的应对之学,它诞生于对生成当代频频爆发的灾疫之最终人为因素的伦理检讨。灾疫伦理学就是引导当代人类重建生态理性生存方式,通向“人与天调”之未来世界的桥梁。灾疫伦理学必须为灾疫防治和灾疫后生境重建与家园重建提供伦理方案。所以,理性审查灾疫伦理研究的生存背景、伦理目标、认知视域和探究方法,成为灾疫伦理学构建的奠基问题。  相似文献   

3.
灾疫生命伦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文学问,致力于消除当代存在风险,引导人类求取理性生存之道,在应对灾疫的分析中形成了其特殊的使命及研究视角。它直面的事实,是生存毁灭中生命与生态的拯救;形成的目标,是生命的福宁与社会的公义;基于共同体出发的救助责任要求,是公权力必须介入和发挥主导作用;基于道德个体出发的主观意志强调,是责任伦理意识;它对于医学伦理与公共卫生伦理的超越,是由个体化—社会化—全球化的过程。因此,灾疫生命伦理在当今人类生存境遇中担负着某种重大的人文使命。  相似文献   

4.
当代灾疫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融入了更多人为的因素,它是由工业文明以及由创造工业文明的人所造成.灾疫防治的伦理学思考正是立足于人,寻求人的生命与自然宇宙的律动规律,明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章试图从灾疫防治的伦理学检讨、灾疫防治的伦理学依据、灾疫防治的伦理行动方案.探究人类在灾疫防治中应有的伦理行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作为新型网络底层架构技术的区块链已经开始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人类面对灾疫的实践活动既是社会非常状态下的治理活动,又是道德意志驱动的伦理实践。区块链技术因其具有多维价值特征与灾疫治理的伦理目标高度契合,有望为现有灾疫治理体系进行赋能。同时,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灾疫治理架构,区块链赋能灾疫治理的伦理风险在于其可能超越了治理活动的边界。因此,需要警惕区块链技术对灾疫治理可能存在的价值偏离。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进程中,气候失律标志人类存在安全和健康生存的宇观环境不复存在。为谋求自救,气候伦理研究必须为恢复气候的时空韵律而重建全新的伦理认知理念体系:气候失律导致灾疫失律,灾疫失律进一步推动气候失律,其根本的推动力是人类无限度的地球活动。要全面节制人类的地球活动,必须重建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存在关系,以此为整体要求,遵循生态逻辑法则,学会限度生存,重建生境利益机制,实施国际协作减排。这既是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根本认知前提,亦是其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7.
从伦理社会学入手构建三级导向的当代灾疫预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疫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社会,重建与时俱进的社会化灾疫预警方式和灾疫预警体系,成为卓有成效地展开灾疫预防的关键环节。当代灾疫预警必须从人出发,以“生命重于一切”和“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为根本价值诉求,遵循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伦理原则,以灾疫情事实本真真实和全民问责为基本内容,创建并不断完善以专业·政府·公民为三级导向的灾疫预警体系和“灾疫情高于一切”的畅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8.
气候伦理:理论向度与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问题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作为一种凸显的社会伦理,气候伦理是对生态伦理的超越,属于国际关系伦理的范畴,也是应用伦理的范畴。不伤害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和正义原则是气候伦理的三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东汉疫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疫灾主要发生在王朝初期与后期,春季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夏季发生的可能性最小,一年当中正月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具有明显的连续两年发生特征。京师洛阳、扬州会稽等地是疫灾高发区。疫灾成因复杂。疫灾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因素之一,黄巾大起义与疫灾关系密切,医学在对抗疫灾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气候乃宇宙星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物种生命活动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运动变化的天气过程。气候运动变化具有其自身时空韵律;反之,当气候被迫丧失其时空韵律,则表现为失律态。自近代以来,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征服、改造自然的无度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微弱影响,以层累的方式积聚起来超过自身临界状态时,就变成一种强劲的野性力量,推动气候发生突变,形成失律的暴烈状态。气候失律必然导致灾疫失律,灾疫失律构成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要根治这一世界性难题,重建地球生境和人类生境,其根本前提是恢复失律的气候。恢复失律的气候,需要气候伦理研究为其提供全球性的伦理框架、认知原理、行为准则和社会方法。  相似文献   

11.
耶酥受难是从古至今流传甚广的故事。本文从耶酥受难出发,分析基督教的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而探讨基督教的终极关怀问题。同时,粗略的论证了终极关怀的含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600年来我国的旱灾与瘟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气象资料、报表和地方志的统计结果 ,15— 19世纪 ,全国共发生旱灾 15次 ,总历时 4 9年 ,其中 14次有瘟疫伴生。北方旱灾 14次 ,13次有瘟疫伴生 ;南方旱灾 7次 ,均有瘟疫伴生 ,有 6次南北同旱。 2 0世纪 ,全国共发生旱灾 18次 ,其中 ,北方旱灾 17次 ,两次有瘟疫伴生 ;南方旱灾 11次 ,1次有瘟疫伴生。 2 0世纪的灾害发生率是前 5 0 0年的 6倍。该文指出 ,这是由于在全球工业化过程中 ,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产生了温室效应 ,使气候变暖、降水减少、持续冬暖所致。因此 ,该文建议加快实施西部开发 ,治理环境 ,实施节水、调水工程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以缓解南北旱灾和瘟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生态灾难已经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社会灾难形式。生态灾难对于人类社会的破坏作用也越来越大。生态灾难的发生与人类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方式有关。从发展趋势上看来,生态灾难有着与人口经济增长成正比、从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转移、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加剧、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灾害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的灾害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特殊的、新型的经济学科。它属于正在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该文根据一般灾害经济的研究成果 ,主要探讨了森林灾害经济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 ,包括 :森林灾害的概念及分类、森林灾害经济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和森林灾害经济研究所遵从的基本原理等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对危害人类的灾荒与瘟疫,显示了异乎寻常的关心。蒲松龄写二牛相斗,为水灾象征和预兆,是李冰故事的一个变型或日简化,受印度牛崇拜影响。牛瘟描写,显示了蒲松龄博济众生的同情心。疫鬼认识,还与古代中医学的诊断术有关。疫鬼貌丑,体现了人的恐惧和厌恶。佛经描写瘟疫由外而来的思想,对于中国瘟疫天降、瘟神传播的思路是有启发的。印度早灾来自人世冤狱的信奉,对中国故事的伦理性质,以及人间善恶影响灾害、瘟疫使者的思路.也有促进。瘟疫及疗救方法,也启《聊斋志异》之先。  相似文献   

16.
西汉灾异奏疏是以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它的兴盛同西汉中晚期的国事日非、社会混乱有密切关系。西汉灾异奏疏既具有温柔敦厚的经学文风,又有激切疏直的言事态度,同时由于文中怪异现象的充斥,又显得荒诞瑰奇。这些奏疏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和知识分子对强权政治所作出的独立批判。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连年的灾荒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西汉灾异奏疏是以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它的兴盛同西汉中晚期的国事日非,社会混乱有密切关系。西汉灾异奏疏既具有温柔敦厚的经学文风,又有激切疏直的言事态度,同时由于文中怪异现象的充斥,又显得荒诞瑰奇。这些奏疏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和知识分子对强权政治所作出的独立批判。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西部地区山川秀美的含义出发,阐发建设西部山川秀美工程的科学内涵、发展思 路、评价指标体系,兼论综合减灾研究对西部开发建设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全球日益关注的社区安全减灾建设入手 ,系统地探讨了国外成功的社区安全建设途径 ,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社区安全模式建构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