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双线文学”理论出发,五四先驱的文学革新主张已受到了古代“基层”通俗小说的成功经验的启迪。古代通俗小说首先以“言文合一”的语体特色,为五四先驱提供了作家应该“怎么写”的有益借鉴。其次是推动五四文坛树立了以小说为文学正宗之一的新观念,从而使小说成了改良人生的利器。最后在创作的思想寄托等问题上,也给了五四先驱以作家应该“写什么”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玉娇梨》和《平山冷燕》在“聚焦”叙事艺术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这两部小说对“聚焦”方式的应用形式多样,而且能够交叉使用,从而达到了叙述场景生动化、人物透视多方位变化以及叙述者与读者的互动。在“聚焦者”与“聚焦对象”关系的处理上,更为注重小说人物的感知,凸显了与其他小说不同的叙事特色,也是这两部小说在明末清初被其他作者模仿并深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聚焦”叙事成果也代表了才子佳人小说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者一度对索尔·贝娄作品性质的归宿问题产生过一些争论。有论者称贝
娄为现代主义作家;也有论者认为贝娄一生都在同福楼拜等现代主义作家的美学主张进行论
战;还有论者干脆认为贝娄与现代主义创作格格不入,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厘清
上述观点后,可以从贝娄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贝娄小说中的现代“荒原”情结以及女
性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来看贝娄小说创作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男”模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个频繁演绎的叙事母题。在现代文学中,“五四”以来作家们对“家”的审视和对妇女解放的关注使这一原型得以不断传承和“瞬间再现”,并赋予了现代人的精神体验,使其在情感心理和叙事结构层面被复现整合。  相似文献   

5.
依据德国文化历史学家乔治·莫斯提出的“男性规范”理论,并以英国哥特式小说的三部“男性哥特”的代表作——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威廉·贝克福德的《瓦塞克》和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为研究案例,分析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男性叙事策略。确凿的事实表明,霍勒斯·沃波尔、威廉·贝克福德、马修·刘易斯是“酷儿”,其男性身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分别体现了“同性恋”或“双性恋”的倾向。而在18世纪,英国是一个“异性恋”主导的国家。人们对于“同性恋”产生的憎恨或恐惧,导致上述三位作家成为“身份隐蔽者”,并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他们的哥特式小说正是这种不同程度压抑的自然或不自然的反映。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男性叙事策略实际上是“同性恋”意识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法国“新新小说”在叙事中采用了不动声色的策略,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语调、叙事语言、叙事空间和叙事节奏五个层面。在叙事视角上,“新新小说”喜欢运用“外视角”来剥除叙事者的主观情绪,即便在运用“内视角”时,也同样限制人物的情感。就叙事语调而言,作者和人物、叙事者和其叙述之间存在距离感,形成了一种中立、客观、冷峻、反讽、不带情感的叙事语调。叙事语言则体现了简化和精确两个特征,一方面叙事者将语言简化到最基本的信息,另一方面给出过度的细节描写,造成失真的效果。叙事者还喜欢描写“非人格化”的叙事空间,包括死寂的空间、迷宫般的空间和抽象空间,将空间与人物隔离开来,不再提供稳定的意义。在叙事节奏上,迫切和收敛形成紧张和平静两种节奏,造成叙事收放并存的效果。“新新小说”不动声色的叙事是对传统小说中意识形态、形式主义、本体论和心理描写的反抗,体现了当代文学的“平面”美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纪之交,中国20世纪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皆隐秘漫溢出特殊的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疯癫叙事踯躅于对历史的建构、置疑与重构之间,某种意义上,疯癫叙事是窥探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与参照。90年代以前,疯癫叙事致力于挑战同时期文学实践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与宏大;世纪之交,疯癫叙事在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氛围中,展现出对虚无主义历史意识的审视与过往历史话语价值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8.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新中国十七年与20世纪80—90年代,其中出现过两大批评范式,即心理学批评范式与政治批评范式。心理学批评范式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是民国时期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的一股重要潮流。新中国早期,文艺批评界将英美乃至西方现代派文学一律贬斥为“反动”、“颓废”、“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学,政治批评范式由此诞生,并出现了第一次范式转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爆发的现代主义文学大论争是两种批评范式所代表的不同学术理念和价值取向所表现出的公开对立状态,而90年代批评界“话语上的改口”是第二次范式转型的标志。在两次范式转型过程中,学术话语的历史传承与“话语平移”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而当下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评价的“合法化”状态,是学术研究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1900年以后兴起的旧小说续写中,古典小说里面的很多人物都迁徙到大都市上海过上了摩登生活,甚至有幸“穿越”到未来社会。举例言之,在《红楼梦》的结尾遁入大荒山隐修的贾宝玉,到了1905年由吴趼人续写的《新石头记》里,因想起未酬的补天之志而忽然“热念如焚”,从而踏入当代晚清社会,游历了集“文明”与“野蛮”于一身的上海和内地,并参观了未来中国。在旧《石头记》和《新石头记》之间,在女娲所补之“天”与“物竞天择”的“天”之间,存在着时空和观念上的张力。吴趼人等晚清转型知识分子将梦想和焦虑编织在新的叙事尝试里,自身也如同其笔下续写的角色一样,迁徙到半殖民地的大都会上海。迁徙和“穿越”发生在时间置换和空间的置换中。对时间感觉和空间感觉的表征是文学表征的框架性问题,在社会和文学发生变革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时空表征形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伴随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画从思维方式到审美趋向,从形式结构到内容表现都在悄然地发生着一系列变化,经典与流行的碰撞。中西文化的融合,现代对传统的传承与活化等命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之中,如何从艺术观念、表现风格、视觉形式以及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上去把握。寻找探索中国画的现代灵魂和现代结构,从而确立中国画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余华 2 0世纪 90年代的转型表现在由个人先锋立场向民间立场的转变 ,作品流露出明显的民间化倾向。但民间化倾向并不意味着对先锋的悖离 ,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先锋写作 ,这种先锋性表现在两方面 :以民间化语言出之的现代叙述方式及对生命主题的哲学升华。民族民间化使先锋文学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杜布菲特的艺术理念、技术实验与人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布菲特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行为意蕴深邃,具有许多独特的创新性,其中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技术实验和探索、艺术形式秩序的特异性、艺术理念的质疑和人性回归等研究,不仅激发了现代艺术的质变,催化了现代艺术流派的诞生,而且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结构是小说叙事方式的构成主体,它决定着小说叙事时间与叙事视角的选取。因此,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对叙事技巧的革新与实验,首先从叙事结构入手,他们以“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瓦解着传统的"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小说文本扬弃了因果逻辑链条和封闭严整的结构,呈现出心理至上的结构核心和结构动力、消解逻辑和整体碎裂的结构特质以及中西合璧、优雅节制的结构形态三大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兰瑟关于叙事权威的理论来解读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可以看到,吴尔夫在小说的公开叙事层构建了一个"自我消抹"的叙述者形象,而在隐蔽叙事层,却勾勒出一个无处不在的叙述者形象。通过分析探讨小说的叙述者在隐蔽叙事层的所作所为,可以证明《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就好比是1 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而吴尔夫本人对叙事权威的追求和依赖决定了她缘何可以在现代派和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双重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从叙述立场的角度来分析《尘埃落定》。经过分析比较 ,我们发现小说的叙述者采取的是一种民间叙述立场 ,即第三只眼视角与主题先行 ,而叙述的质地又充满了西方现代主义“恶之花”式的病态美。小说反讽式写作使文本具有存在主义的色彩。书中的“傻子”与堂吉诃德一样 ,都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存在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在英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史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本经典性”观念一直是国内外文评界常说常新的议题。这一涉及小说结构原则的核心创作理念侧重于将语言实验的认识论视角伸向由无数印象片断构成的重要瞬间的幽暗意识深处,认为人类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才应是小说文本理应捕捉的“重要时刻”。她的文本生成观体现了小说艺术的持久力和生命意识的情感化,这种开放的唯美主义思维模式引领了当今西方文论建设的新方向,同时也给物欲横流的迷茫的现代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生命启示和生活希冀。  相似文献   

18.
从"摄影取代不了写实油画,反而给写实油画带来新的活力"和"现代主义绘画也没有取代写实油画,而且他们的探索客观上提升了写实油画家的语言自觉的意识"这两个角度对写实油画死亡论的观点进行了相应地辩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作家买买提明.吾守尔在各种题材的小说创作中,独特的叙述技巧使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文中从他小说的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及叙述时间等方面分析其小说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点画为切入点,阐释澳洲原住民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梦幻”世界观的独特之处。“梦幻”是澳洲原住民构建其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框架。他们认为始祖的神灵无处不在,在“梦幻”世界中,他们可以通过圆点等符号,永远与先祖交流。只有了解澳洲原住民特有的民族认知取向,才能更好地诠释其现代的民族叙事,更好地读懂圆点中的“梦幻”世界及解析原住民神秘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