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战后美苏之间所以形成制约世界时局的特殊关系,这是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巨变产生新的斗争格局的必然结果。美苏特殊关系的形成,首先是战后美苏实力急剧发展、美苏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并日益尖锐化的产物。由于大战主要是在欧亚进行,处于西半球的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和平发展环境。别国横遭战争破坏,美国却大发横财。到1945年  相似文献   

2.
二战末年中关苏关系的战略变位,使解决战后远东国际事务的开罗体系让位于雅尔塔计划。美苏妥协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及其落实过程,使美苏在远东实际上处于冷战对峙中,成为美苏由战时合作向合作与遏制再到冷战遏制转变的分水岭。关苏依据《雅尔塔协定》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以及关苏在冷战背景下对华政策的具体运用,使战后中国政治陷入一种很难摆脱的结构性怪圈中,致使中国全面内战更加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3.
避开单纯的政治观念,从外交斗争角度认识战后马歇尔对华调处与中国时局发展的关系,则须对调处作具体分析。马歇尔调处的前期是努力且有成效的,而中期后期则逐渐失却了调处的“公允”与应发挥的作用。调处的失败绝非马歇尔个人智能和主观努力的不够,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基本主旨与调处的直接的近期目标自相矛盾的必然结果。但尽管如此,马歇尔调处对中国时局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仍须肯定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协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意识形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明 :美国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并不单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要用意识形态来号召西方国家团结在它的阵营中 ,但为在对抗中取得优势 ,又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合作。冷战结束后 ,为遏制中国的崛起对美形成挑战 ,美国又举起意识形态的旗帜 ,拿“人权”大棒打压和妖魔化中国。可见 ,意识形态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不过是一件工具 ,要视各个时期国家利益的需要 ,来决定其在对外政策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重心转向政治目标——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力量,力图实现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能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以服从于美国战后世界的规划与安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政府,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捆绑在一起,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也埋下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在苏联解体前 ,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意识形态、利益和目的方面的分歧使得美国在采取对华政策时 ,总是要考虑到前苏联的影响 ,使得对华政策附属于对苏关系。苏联因素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时期 ,不同的中苏、中美关系状况都影响到美国采取不同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诞生后,如何对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持友好、承认、支持的立场,还是采取反对、不承认,甚至敌视的态度,这是当时世界各国在对外政策上需要认真抉择的问题。作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怎样,取何政策,关系重大。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从而正确把握和处理中美关系,不被一时的现象所迷惑。本文拟就新中国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作一论述,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和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从扶蒋联共、限共走向扶蒋反共。中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合作、中立、走向敌对。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同苏联争夺为核心,并把反苏与反共相联系,形成两种制度之争,随着美苏冷战在欧洲逐渐兴起,美国对华政策也坚定地走向援蒋反共。中共顺应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美苏三国四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冷战与内战的交织中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谢伟思作为美国职业外交官,著名的“中国通”,由于他在中国的成长经历和与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亲密接触,使他对中共的成长历程、国共关系及中共对美苏的态度等问题都有了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得到民众衷心拥护和支持的中共必将取代国民党而成为执政党,所以美国政府应该采取正视现实的对华政策,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和冷战兴起,美国政府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终不仅导致了它与中共关系恶化,而且使谢伟思等人因延安经历而背负“反叛”罪名,遭受迫害。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处于长期对立的重要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围绕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在国共美苏三国四方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微妙的互动制约关系,四方之间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局的演变。关苏从战时的同盟开始走向战后的对抗,国共从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内战。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形势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交织的影响,成为塑造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战后韩日关系是美苏冷战的直接产物,韩日双方因在历史认识、战后补偿、领海、领土主权等问题方面存在严重对立,致使建交历经李承晚、朴正熙两届政府7次谈判才得以实现。韩日关系正常化不仅对后来两国经济、政治、军事关系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而且对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起源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尽管苏联封锁柏林的行动直接挑起了危机对抗,但从战后国际格局转换的整体视角看,危机的缘起与战后初期美苏关系的变化和两国对德政策的演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可以说,这次危机是战后初期美苏两国从盟友向对手转变过程中,围绕着如何处置德国问题而产生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默克尔时代德国政府对华政策在保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连续性的同时,也出现了巨大变化。随着德美关系的改善,默克尔政府开始推行“价值观外交”,对中国的崛起进行抵制。德国政府还企图利用西藏问题压制中国改变人权政策。随着中德经贸交流的不断扩大,未来中德外交必将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歇尔调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要对这一事件作深入的分析,就必须把握住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反之,通过对马歇尔调处的剖析,我们亦可了解美国政策在中国所产生的效果及其影响。“最佳方案”与“最佳人选” 1945年11月下旬,由于援蒋内战政策的破产,赫尔利被迫辞职。于是,美国政府面临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制订新的战后对华政策与选择接替人选。当时,美国对华政策面对三种可能的抉择:“一、完全摆脱一切牵连;二、大规模地在军事方面加以干涉,援助国民党击毁共产党;三、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广大地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芬兰化”问题,是国际政治界和学术界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简单化看法。现在,我想就此作一个概要的剖析,以就教于大家。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在战后欧洲分为美苏两大阵营的情况下,一个曾经两次被苏联打败的小国芬兰,不仅没有加入苏联阵营,而且还保留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随之又同苏联建立了以1948年苏芬条约为基础的“特殊”关系。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如何估价战后芬苏关系?自然成了国际政治界和学术界甚感兴趣的话题。问题要从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说起。  相似文献   

19.
吉田茂作为战后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其对华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战前长期任职中国北方各省,1928年撰写《对满政策私见》一文,对华政策中的帝国意识正式确立。吉田茂战前对华政策中帝国意识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经历中渐次形成的,探究对华政策观中的帝国意识,可以对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思想有更为深入的分析了解。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