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目前可见的中国月亮神话主要有两类:常羲生月和嫦娥奔月。这两类月亮神话在月神名称、神话内容、思想观念,都有很大差别。但学界认为常羲和嫦娥是同一位月亮女神在不同时期的名字。据笔者见到的资料,学者还未专门从神话学角度解释常羲生月如何转变为嫦娥奔月,也未阐释演变背后神话思想的演变轨迹。从神话学视阈出发,本文认为作为创世神话的常羲生月主要解释了月亮的由来,并逐渐演变成包含月亮不死的月亮神话,最终转变为以不死之药和长生不死为主要内容的嫦娥奔月。月亮神话的演变体现出神话思想从神到仙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与母题是神话原型的基本结构单元.嫦娥奔月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长盛不衰的题材.如果运用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嫦娥奔月神话包含的意象和母题进行分析,那么就会发现,嫦娥奔月神话的持久生命力来自构成原型的意象与母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3.
20 0 3年 4月 30日 ,《光明日报》刊载了周建华、刘汉波《嫦娥奔月神话的现代变形和原型解码》(以下简称为《变形和解码》)一文。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嫦娥奔月神话进行了解读 ,认为此神话暗含了一种女弃男故事模式 ,因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社会地位的影响 ,两千年来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它的身影 ;进入 2 0世纪 ,作为种族记忆积淀在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 ,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召唤下喷薄而出 ,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批“嫦娥形象” ,因其源头为嫦娥奔月神话 ,故暂定名为“嫦娥奔月”原型。并指出 ,这个原型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这种原型里…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国三种爱情悲剧:棒打鸳鸯、始乱终弃和嫦娥奔月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妇女解放的程度,指出妇女解放之路在于:首先必须反抗父权,争得做人的资格;其次必须反抗夫权,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最后还必须超越自我,彻底抛弃依附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实践"新神话主义"文学主张的重要文学成果,叶兆言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创作的长篇小说《后羿》彻底颠覆了后羿、嫦娥等神话人物的传统认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神的堕落与英雄的缺失"的远古社会图景。《后羿》是作者个人与远古神话的一次凝视与对话,通过各种神话人物的重塑,《后羿》展示的是一个神的堕落、英雄消失、人性迷失的蛮荒世界。  相似文献   

6.
威廉斯的"感觉结构"为理解"中国故事"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视角.通过对中国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当代电影的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种文艺实践中普遍萌生的感觉结构,总体上强调以新的视角和自觉的态度面对"中国性",表达"中国经验",建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和侧重又因不同文艺类型在创作机制、传播途径和读者受众等方面的特性而有所差异.可以说"中国故事"在文艺实践中的显现方式是迫切的又是混杂的,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以及理论批评的介入才更有必要性."讲好中国故事"既体现了文艺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又表征着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民族寓言"诉求,从理论立场和文化导向方面影响了"中国故事"作为一种"感觉结构"的明晰化和再度构型.  相似文献   

7.
王吉鹏  宋凡 《殷都学刊》2013,34(2):64-66
鲁迅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从性心理视角阐释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人物形象,会产生更多的阅读愉悦和体会.《补天》中女娲健美性感,精力旺盛,欲求不满,移向创造与救世.《奔月》中嫦娥奔月并非由于“同甘不能共苦”,而是因为“寂寞”;后羿深爱并娇宠嫦娥,适得其反,在大爱大憎中走向英雄末路.鲁迅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其小说的性心理运用,揭示了人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8.
嫦娥·蟾蜍·玉兔--月亮文化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才训 《江淮论坛》2002,(3):106-108
有关月亮的传说由来已久,多以嫦娥奔月为母体而与时演变.嫦娥形象由蟾蜍到玉兔,最后定型为绝代佳丽,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月亮文化影响深远至民俗及文学、绘画等,是人文与自然完善结合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伦理悲剧,《俄狄浦斯王》主要围绕"杀父娶母"的"神谕"故事展开。本文认为:"神谕"故事的伦理叙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神谕"既是戏剧情节的"突转",又是剧情发展的焦点,推动了戏剧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戏剧人物伦理关系的变化。其二,"神谕"故事充分展示剧作家的叙述目的,即围绕着"神谕"故事而展开婚姻、家庭、爱情、亲情等伦理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关于忤逆、乱伦、恐惧、痛苦、绝望、罪恶、责任、自杀、自残、流放等伦理命题,体现着戏剧人物生命历程中所承载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诉求。"神谕"故事的警示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必须遵守伦理禁忌,也体现了剧作家对血缘伦理秩序的维护,这为我们重新理解古希腊戏剧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关于"中国是否是一个阶级社会"这一问题的分歧和争论表明"中国社会"以及关于中国的种种故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人们用这样或那样的话语建构出来的,并不存在着完全独立或脱离于人们话语系统的纯粹客观自存的"中国社会".并且,在关于中国社会的研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分歧和争论都属于这种话语系统之间的争论,但却被人当作了对于相关实在的争论来看待.  相似文献   

11.
叶嘉莹从庄子"七窍凿而混沌死"的故事,生发出"七窍虽凿而混沌不死"的诗学理想,这种批评境界和追求,显示出叶嘉莹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相结合的批评思路,是叶嘉莹面对现代性的一种抉择,一种应对策略,也是她传承中国诗学传统的使命感之体现.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小说创作中,试图"通过通俗的故事表达严肃的主题",已成为显在的写作趋势,然而"概念+传奇"的架构却不可避免地加剧着当代文学叙事的困境.精神世界与心灵生活被日趋简化,叙事的重心就不断向"外部"转移.写作者们追求着经验层面的"新"与"变",试图借此摆脱概念焦虑,既体现了对现实的高度敏感,也限制了作品表达和穿透现实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委婉语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战争辞令"中,委婉语体现的是一种交际策略, 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纵观"战争辞令"中运用的委婉词语,使用者的动机不同, 委婉语也就体现出或掩饰或礼貌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5.
作为湖北籍的创新意识强烈、在全国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黑丰是出道较早的,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黑丰又是一名教师,《离家》以诗的形式向人们述说了作者自己的真实故事,唱出了世纪末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作为一名诗人,他是带着诗人的幻想、伤痛与忧愤离家的,时代酝酿了诗人的尴尬与漂泊。通过《离家》,诗人试图对自我在这个时代的痛苦挣扎作隐喻性的叙事,"旅人、血涌、断绝、破碎、酸水"等意象群隐含着作者对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强有力的揭示。全诗体现出90年代"个人写作"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梁爱民 《学术探索》2003,4(9):85-87
迟子建的小说在对"故土故事"的叙述中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在那里,自然是人和谐而富有诗意的家园,它和人构成了一个神圣的整体,乡民们也因为和自然的契合而有了惊人的凝聚力和敏锐的生命感觉,与都市文明相比,这是一幅充满了温情的人间烟火图,由此也构成迟子建的"故土故事"与"都市故事"的对比性叙述,这种叙述在同构的对应中所生成的审美张力体现了人文关怀与理性认知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有大量作品描述过苦难.作为贯穿性创作现象,苦难书写映现着中华民族经历的风霜雨雪,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最见思想的所在.而苦难意识则与文学思潮密切相关,它既由文学思潮导引,也成为相关思潮的一种思想标志.其中启蒙主义、左翼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可为代表.三种"主义文学"苦难意识的差异,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文学和本土社会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叙事学研究方法与复合模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针对西蒙·沙马编导的一部关于艺术史的电视系列片中雅克-路易·大卫专辑的脚本与画面关系的特点,探讨故事的复合模式讲述方式及其特点.笔者希望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在多大程度上,故事讲述不仅是可用资源及其相互作用以及读者、听众/观众通过多种模式和媒介加以理解的产物,同时也是受到时代和文化制约的叙事成规的产物.文章认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话语支撑着我们"观看"某一幅绘画的方式;语言既冲击、也配合着我们的视觉建构.在具体的电视作品中,艺术的话语只是艺术故事中的一部分,而正在展开的故事也只是从一个特定角度讲述的故事.西蒙·沙马所选择的语言,既适合于特定场景和画作的描绘,也适合于按照对应的语境和可能的原因以及显然的结果对历史事件和个人行动进行叙述,促使他做出这种选择的,既有戏剧意识,也有在不同叙事层面和模式之间建立联系的需要.重构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这一述行特征.  相似文献   

19.
"父与子"母题是文学创作中的基本母题之一,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父子关系较多体现为一种冲突与对抗,"父"作为秩序和固守的象征,而"子"则代表着变化与发展.肖洛霍夫早期的作品《顿河故事》中蕴涵着非同一般的"父与子"这一文学母题,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把残酷的阶级斗争场面浓缩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争斗.  相似文献   

20.
语式为文本由叙述方式的运用而构成的形态模式, "三言"的叙事法基本上是以一事为枢,串联多事,记人一生的"纪传体",故事多曲折而且完整,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传统;<十日谈>却没有承接西方叙事文学在史诗、戏剧、长篇小说形成的塑造性格的语式传统,大部分文本是只叙一事,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叙述时间和故事发生时间都比较集中,篇幅不长.语言形式与语体变化的意义并不是只局限于语言学、文体学本身.它实际上更多地含带着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观念方面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