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明茅盾同志1956年4月8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  相似文献   

2.
“夭道”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或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见,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些杂文不仅当时没有收集出版,解放后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杂文收集起来,略加注释和考证,发表出来,供茅盾工作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参考。我的注释和考证如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说明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唐弢     
唐弢与鲁迅先生相识的媒介是《申报》副刊《自由谈》。《自由谈》在三十年代初的文坛上影响是很大的。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是绚丽多采,五光十色,相当热闹,相当活泼。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属于议论性的杂感文章。它的撰稿人很广泛,真可谓是老、中、青三结合。其中主要的“台柱”是鲁迅和茅盾。他们一个用“何家幹”、“丁萌”、“干”、“游光”等笔名,一个用“玄”、“珠”、“郎损”,“仲方”等笔名每隔两三天写一篇,起到了擎旗引路的作用。一些老作家如叶圣陶、陈望道、夏丏尊等纷纷响应,一些左翼青年作家如艾芜、叶紫、何谷天、草明、彭家煌等也纷纷撰稿。当时才二十岁的唐弢也是《自由谈》的主要撰稿人。由于这个关系“不久便认识也在《自由谈》写稿的鲁迅,得到向他请教相学习的机会。”(《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唐弢自传》)  相似文献   

5.
问:我的双手特别爱出汗,更担忧的是手脚很凉(夏天和运动后除外),尤其是冬天,不管怎么保暖都没有用,有时在床上睡几个小时,都不能把脚焐热,也没有自信和别人握手,因为总是给别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其实  相似文献   

6.
唐弢在《琐忆》里记述他于1933年至1934年之间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投稿,“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无独有偶,几乎是在同一时候,还有一位新进的青年杂文家也被误认为是鲁迅的化名,那就是徐懋庸。不过,唐弢是被叭儿狗们错认为鲁迅的新笔名,而徐懋庸则是被《自由谈》的经常撰稿者林语堂当作鲁迅新变换的署名的。《徐懋庸回忆录》第七章里忆述了此事:“一  相似文献   

7.
《老友》2014,(9)
正从《老友》创刊起,我就与她结下了缘分,可算是一名忠实读者。《老友》创刊20多年,出刊270多期,我是每期必看,每篇必读,真是受益匪浅。我还把《老友》上刊登的知识向周围的人进行传播,使他们也受益。我还是一名《老友》的发行者。我在乡领导岗位时,觉得《老  相似文献   

8.
快乐处方     
彭怀仁 《社区》2002,(18):1-1
曾有一位少年问一位智者:“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智者送少年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少年依智者之言走过他的人生历程之后,也成了一位智者,他是一个愉快的人,也给每个见过他的人带来快乐。 智者的四句箴言好比一帖快乐处方。  相似文献   

9.
<正> “鲁迅”这个笔名是一九一八年发表《狂人日记》小说时取用的,初见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鲁迅取用笔笛不是随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笔名都有着深刻的含义。鲁迅这个笔名的本意是什么呢?先生曾向他的好友许寿裳谈过:“(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同时还谈了取用这个笔名的动机及缘由,他说:“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10.
不要挤     
狄更斯 《可乐》2008,(7):6-6
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田地。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的心底。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  相似文献   

11.
猜猜我是谁     
某天,心血来潮,我给QQ换了头像,换了ID,把签名也换了。晚上上线时,突然跳出一个Q友,问:"你哪位啊?"和这个网友相识已经有些年头,感觉颇有共同语言,是我私底下以为值得交往的好友之一。我决定跟她开个玩笑,回答:"猜猜我是谁。"她  相似文献   

12.
《可乐》2006,(3)
老公曾是别人的老公 ]我的老公杨易(化名)大我十二岁,有过一次婚姻经历。也许别人觉得我和他不配,但我从未在意过别人的看法,因为我一直认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爱他(她),便可以超越一切障碍。我不在意杨易的年龄,不在意他之前的婚姻经历,只在意他是否爱我,能否对我好。而杨易确实视我为珍宝,捧我在手心里,我也觉得他就是上天冥冥中安排给我的人,对他无比珍惜,这就够了。  相似文献   

13.
在旧中国,特别是三十年代前后,由于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其他原因,革命的、进步的作家没有充分的写作自由。经常更换笔名发表文章,是他们常用的战术之一。鲁迅是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茅盾(原学名沈德鸿,号讌冰、雁冰,曾用名方保宗、保中、沈仲方,仲芳、沈明甫等)也是使用笔名较多的作家之一。现就已有材料可供佐证的笔名,加以整理,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者及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今年69岁,对本刊相当满意,我们夫妻二人,通过《百姓生活》这个窗口平台,看到了全国各地的新鲜事,获得了许多过去得不到的精神文化食粮。我的老伴只有6年小学文化,她看完杂志后能把每篇文章像讲故事似的说给别人听。《百姓生活》像块大磁场吸引着她,她说咱每年花48元订本《百姓生活》,还可获赠30元金盾版图书,真值!  相似文献   

15.
小即是美好     
世界其实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无限制地创造和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好友小雨前几天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全家搬到了余姚,我很诧异,别人都是往大城市走,小雨的举动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她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算是有头有脸的了,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董刚 《社区》2010,(1):58-58
女儿女婿在韩国首尔附近的一个小镇经商,上个月给我添了个外孙,生意上忙不过来,让我趁着探亲的机会过去帮一把,虽然时间不长但也算是父母的一片心意。  相似文献   

17.
赌场旁观者     
周大新 《可乐》2011,(1):60-60
我22岁进赌场做事,如今已经31年。我一直是个旁观者。这些年,我可以说算是把赌博这个行当看清楚了。 赌博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它主要是重新分配财富,把姓刘的钱分给姓张的,把姓张的钱再分给姓唐的,把刘、张、唐的钱分一些给开赌场的。分配的办法是强制性的。你只要往赌桌前一坐,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30年代初(1932年底——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阶段,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30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辱妥协,揭露反动派钳制舆论的重要阵地。鲁迅、茅盾、郁达夫、陈望道、林语堂等是《自由谈》的经常投稿人。仅鲁迅一人,这时期就先后用48个笔名发表了143篇文章。调动了进步文化人在内忧外患的恶劣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2014: 我是MH370。不要问我是从哪里给你写信的。有些事情如果需要知道,人们早晚会知道的。你也不用担心我是来谴责你的。是的,你已经把我忘了,这我知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你并没有比别人做得更好,但也没有比别人做得更差。“尘归尘,土归土”,我们的命运均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广告行业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行业内算是第一批的广告人。最初选择这个行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能把爱好当做自己的工作并为之努力了这么多年,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从广告这个行业里,我收获到了很多别人未曾体验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