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仲伟民 《河北学刊》2004,24(2):143-148
对18世纪的中国进行重新评价,是近年来欧美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提出了著名的"内卷化"("过密化")概念,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这导致劳动密集化、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内卷并不意味着单位土地绝对产出的减少,拥有一定土地的农户可以通过采用内卷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总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黄、彭等人都在努力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努力,因而他们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呼应.这些新观点及国内外学者的广泛交流,将会极大地促进近代化问题及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股逆向的潮流 ,一是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二是西方文化的“东方化”,这种文化的对逆现象是空前的。对于大多数法国作家来说 ,中国文化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 ,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他者”,是一种“非我”的神化、一种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文化构想物”。为超越自己的文化圈 ,瓦莱里、克洛岱尔、谢阁兰、圣 -琼·佩斯、亨利·米肖、法朗士、罗曼·罗兰、巴比塞、马尔罗、艾田蒲、克洛德·罗阿、米歇尔·鲁阿和索莱尔斯等在创作上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中国题材或以中国为参照 ,赋予了中国在人类文明形态中一个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关注当代学术元问题·中国哲学范式的反思与前瞻 (专题讨论 ) (主持人 :王中江 ) 1·5  中国哲学 :对话与建构 (杨国荣 ) 1·5  转变中的中国哲学范式的自我反思和期望 (王中江 ) 1·7  “中国哲学”和“Philosophy” (胡 军 ) 1·10   2 0世纪中国哲学的三种基本理论范式述评 (李翔海 ) 1·14关于先验批判的回应与阐释 (上 ) (刘士林 ) 1·18“否定”何以成为“本体” (吴 炫 ) 2·14对先验批判的回应与阐释 (下 ) (刘士林 ) 2·2 0制约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两大问题 (朱寿桐 ) 3·5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与重写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蒙古史研究》一书于1992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马·伊·戈尔曼先生是原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曾于1989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学术访问。马·伊·戈尔曼先生从事蒙古史研究多年,是俄罗斯当代著名蒙古史学者,《西方的蒙古史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欧、美蒙古史研究的总结。 《西方的蒙古史研究》共五章,内容包括13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蒙古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每一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西方代表学者的思想倾向,重要著述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5.
李宪堂 《河北学刊》2005,25(2):154-160
贡德·弗兰克与彭慕兰通过对明清时期西方白银流入东方过程的描述试图说明,直至18世纪中期,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这一观点对于打破长期流行的"欧洲中心论"的神话是有益的,它为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历史提供了新的框架和角度.然而,白银在明朝中期以后的大量输入,虽然扩大了中国大一统经济系统的容量,促进了生产的扩张与贸易的发展,使濒于热寂状态的社会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毫无疑问,这是以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超限榨取为代价的.白银加快了中国经济之轮的转速,却未能开拓出经济发展的新天地,反而使整个社会因资源的过度耗费而陷进了"高度平衡的陷阱".所以,弗兰克与彭慕兰在抛弃旧神话的同时,又编造出了一个新神话,即以"一体化全球经济"为前提的"大分流".  相似文献   

6.
蔡春 《理论界》2008,(2):207-208
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因其地理位置及地质状况而得到广泛的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个偶然的“根本性突破”因素,才使欧洲胜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笔者试图对《大分流》得出煤矿和殖民地是欧洲胜出的主要因素做一定的评析,推证欧洲的胜出并非一种偶然,并对欧洲胜出的原因做一定的探究。同时,阐述《大分流》方法论上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音乐关系问题”仍是中国音乐学界最大的争论话题,一种观点是肯定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应如何完整保留其本土音乐文化,就此话题,表述自己对中国音乐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9.
市场和国家的关系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早期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亚当·斯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到19世纪的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卡尔·马克思,再到当代学者,他们对市场与国家相互关系的观点极为不同。时至今日,当所谓的“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的时候,市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际生活中争议的焦点。一、全球化中市场与国家关系的争论就所阅读的资料范围来看,人们关于全球化过程中市场与国家关系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三种倾向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只是一个巨大的神话,一种幻想,…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2004,(3)
仲伟民在《河北学刊》2 0 0 4年第2期撰文《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指出,对1 8世纪的中国进行重新评价,是近年来欧美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对1 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提出了著名“内卷化”(“过密化”)概念,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这导致劳动密集化、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内卷并不意味着单位土地绝对产出的减少,拥有一定土地的农户可以采用内…  相似文献   

11.
刘怀玉 《学术研究》2003,(12):59-61
阿多诺,这位“语不惊人死不休”、曲高而和寡的社会批判巨匠,他的作品从来没有打算让同代人、一般人读。故德娄兹戏称,阿多诺的思想如同在大海上漂流的密封瓶,只等慧眼人来打开它。果然,阿多诺生前名声显赫,死后寂寞了有20多年,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终于有人喊出了“回到阿多诺”口号。而在中国,直到世纪之末,张一兵教授始打破整个汉语学界“阿多诺研究”长期失语的沉默窘迫局面,喊出了“阿·多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终结者”这样一句语惊四座的口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比较了道格拉斯.C.诺斯在其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阿夫纳.格雷夫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两者的研究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上的整合和统一。从制度分流的角度出发,简要概括、梳理、评论了经济史学界在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中所运用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探讨了沿着制度分流的角度解释、分析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杭州大学经济学院蒋自强和张旭昆两教授合著的《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一书,在论述体列、研究模式以及理论观点等方面都有创新。西方经济学起源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迄今已有500年了。西方经济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次重大的变革,即西方经济思想史中被称之为革命和综合.其中公认的革命和综合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所谓“边际革命”;第二次是本世纪30年代的所谓“凯恩斯革命”。第一次综合是19世纪40年代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原理以及对社会哲学的某…  相似文献   

14.
(作者后面括弧内 ,圆点前是期数 ,圆点后是页码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李君如 (1· 4)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石泰峰 张恒山 (1· 1 3 )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郭祥才 (6· 4)哲  学“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笔谈张曙光 鲍宗豪 刘 瀚 温珍奎叶 澜 童 兵 秦 毅 (1· 83 )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刘晓力 (1· 99)·学术综述·回应挑战 推动创新 ———“当代科技革命与哲学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许为民 黄华新 (1·1 0 9)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滥觞于 2 0世纪 80年代欧美文学评论家对文艺复兴的兴趣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蒙特鲁斯等。 1982年格林布莱特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撰写“导言”时 ,他就论文中出现的某些共同的东西称之为“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是对 2 0世纪欧美实证性研究以及文本中心论的反拨 ,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1.“跨学科研究”性 ,即跨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界限 ,使其具有了多维视野的研…  相似文献   

16.
·哲学 社会学 法学·现时代与人学黄楠森  1· 4……………………………中国人学的反思与 2 1世纪展望韩庆祥  1· 7………2 1世纪马克思人学之命运王锐生  1· 1 0……………全球文明走向与人学的发展韩民青  1· 1 3…………人的实践性的异化与人类的拯救邹学荣  1· 1 6……价值哲学与 2 1世纪王玉  1· 1 9……………………“以空为实”的诡论  ——“物极必反”命题辨谬黄展骥  1· 2 6………墨辩对谬误的辨析张晓光  1· 31……………………儒墨正名辩谬的异同张晓芒  1· 35…………………论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与…  相似文献   

17.
政治学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姜晓萍马凯利(1·1)行政道德建设:行政法治建设之基石张继峰(1·6)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信任———论信任的三种历史类型张康之(1·1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理念研究孙景峰(1·18)简论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权力授予祝灵君(2·1)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孙晓莉(2·7)私营经济发展与政府行为———温州政府的无为与有为王尚银(2·12)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高放(2·16)在制度创新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张锦明(2·21)评美国“学院左派”奥尔曼否定市场经济的观点———兼论市场经济的社…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人类创作诗的历史,从中国的《诗经》(纪元前11世纪至6世纪)算起,至少有三千多年;关于诗的理论.从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纪元前4世纪)至今也有二千四百多年。不论东方或西方,在这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诗风和诗现在各个时代一脉相承但也同时展现出不同时代的风貌和观点。要而言之,诗史发展的规律,不外乎是“穷则变,变则通”的通变过程,而其中却有其亘古不变的本质。日本排句诗人松尾芭蕉,(164-1694)在论及徘句的发展时提出“不易·流行”的理念。所谓“不易”是指超越古新的不变本质,而“流行”是指相应于时代的…  相似文献   

19.
张承平  万伟珊 《船山学刊》2002,(3):134-136,141
马丁·路德(MartinLuthet,1483--1546年)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著名领袖、翻译家,他所翻译的《圣经》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马丁·路德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观点主要有三,即:翻译必须采用民众的语言;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翻译必须遵循七原则。其中,翻译的七原则指的是与翻译技巧有关的七条细则。玄奘(约600-664年),通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唐代著名高僧、佛教学者和旅行家,也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四…  相似文献   

20.
“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彭慕兰提出“大分流”理论,一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这一观点在分析中国与欧洲在历史发展中的大分流是有明显缺陷的。随后,“加州学派”的其他学者对“大分流”理论进行了反思和修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政治因素即制度因素的变量,其目的是从政治上解释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因素,但依然是经济分析的视角,而没有将政治制度这个关键性因素作为比较的内容。政治最为关键的制度是权力制度,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套非常完整的政治制度,最终定型于以郡县制为内容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历两千多年而不衰。而欧洲的君主专制则始于屋大维时期,在对待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上,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是大相径庭的。古代中国在体制内几乎对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异议而得以顺利推行;欧洲的君主专制则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非常大的挑战,这主要来自思想界。欧洲思想界对政治制度的反思几乎伴随着欧洲整个政治发展史。因此,对君主专制的态度彰显了中国、欧洲大分流在政治上表现的客观实际,其他所有的制度都是基于这一制度的分流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