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清西学,与日本幕末开国以前的洋学相比,最大的差异是缺乏类似兰学的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在被迫开国的前近代,没有能够像日本一样较为全面地接受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并且为开国后的迅速近代化做好人才、思想方面的准备,从而使中国近代化的启动落后日本60-100年.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中国西学中没有出现传播媒介的转移,也没有出现中国学者掌握西方语言直接从西方原著吸取科技知识的现象,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中日两国社会组织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明清之际西学夭折的原因,一是西学超越了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二是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力量悬殊。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是我国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从翻译动机、翻译主体、译作选材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四个方面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做一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西学流播与中国本土思想的接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传播的西学主要是天主教教义和科学技术.晚明王阳明心学大为流行,为恰在其时来到中国的西学充当了媒介.王学打破了程朱理学对思想的垄断,创造了西学得以输入和传播的文化氛围;王学注意伦理学的自愿原则,为天主教教义的传播架设了思想桥梁;王学大兴讲学会的风气,对天主教的传播提供了组织形式上的借鉴.明清之际兴起的实学思潮则与西学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皆有相通之处.对西学的接应,为这个时期重建思想世界增添了一幅新的图案:以天主教"补儒易佛"为核心的精神世界和以汲取西学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世界.就此而言,西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世界的重建是有着内在关联的.然而这一重建的蓝图没有得到实现,直到近代王学与实学再次充任西学的接应者,并且西学成了思想世界重建的引领者.由此来考察明清之际思想与中国近代思想之间的历史脉络,西学无疑是内在于明清之际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天文历算学史上,凌廷堪是一位较为特殊的人物。他在此领域的成就并不算太大,却与焦循、李锐一起享有"谈天三友"的美誉;他是继江永之后,唯一敢于反对"西学中源"说的学者;他的历算学成就及其对待西学的态度,反映了清代众多学者在汉学与西学关系上的艰难应对,以及传统学者在中西文化碰撞时期所展示的学术精神与品格。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兼翻译家 ,他在传播西学新知识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严复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出发 ,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科技著作 ,将西方文化介绍给中国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影响启迪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一代后来者 ,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革新和进步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明清以来的西学中译史,论证了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为防止后殖民翻译外延内涵无限扩大化提供了佐证。西学中译的主流不是后殖民翻译所能涵盖的,而是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但来自西方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相和社会面貌.而且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但又是它的衰落期与终结期,对其进行分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但学界尚未对明清科举进行过分期研究。根据明清科举发展历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阶段性,可以将其分为:探索期、发展期、繁荣期、衰落与终结期,总结每个时期的特点,厘清科举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晚清西学传播与陕西社会转型,采用了文献解析与梳理的方法进行研究.晚清陕西虽然不是西学传播的中心地带,但却非常活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西学传播的过程中,新式学堂的建立、教学内容的改变、留学日本的兴起等促进了陕西教育的转型;晚清西学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促进了陕西实业和科技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西学的传播不仅为陕西注入了新鲜的空气,而且为民主思潮的传播及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晚清西学的传播对陕西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但人物形象却呈现出鲜明的移民化倾向:主要人物形象中移民比例很大;多正面形象;有着深厚的怀旧情结与同乡情谊。其原因有:战争移民与经济移民的大量涌入;大量文人(包括小说家)因宦游、谋生而寓居杭州。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对此间实学教育思潮有如下影响:一是出现注重数学教育的倾向;二是注重中西会通、然后超胜西学的趋向;三是注重实践验证和科学实验的思想。虽然这些变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不能起到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却代表了儒家思想对西学挑战的应时,与儒家教育的新变化,以及明清教育探索中富于生机的、具有前瞻性的一支力量。  相似文献   

13.
从2008年起,国务院明令每年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清明节为什么要放假?清明节是什么节日?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过清明节?有何意义?作者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或有助焉.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传教活动的意义不限于宗教之畛域,它在科学、文化、艺术、哲学等人文知识领域在中欧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教士通过对儒家思想中的本体论、天人关系论、道德论、实践论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方面所作的符合基督教教义的新解释,成为西方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主要资料,同时经过他们之手传入西方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产生一定的影响。传教士的这些活动即有文化史的意义,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15-17世纪,西方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耶稣会高等学校遍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以耶稣会高等学校"西学六科"为基础的大学学科体系,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方高等教育在学科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基本特征.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伴随着"西学六科"的导入,西方大学学科体系传入中国,对明清学术和思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也成为西方高等教育传入中国的滥觞.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翻译的内容和形式上看,体现了中西文化平等且平和的交流,其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应归结为经济原因。这种翻译活动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7.
明未清初是小说史上续书作品迭出的时期,明代的“四大奇书”几乎都有续作问世。这些续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均没有达到原著的水准,因此备受后世论者的轻视和贬低。但人们在批评续书时并没有把续书说得一无是处,有些论者不但对续书创作给予了合理的解释,还提出不少创作续书的方法,有的甚至道出了续书创作的难处。他们常常也揭示出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明末续书作者陈忱,清初续书评论者刘廷玑、蔡元放等即是续书理论批评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8.
继两宋以后的词坛再盛始于明万历后期,止于清康熙二十年前后。在此期间,就词的“体格性分”的演进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约自万历后期至崇祯年间,《诗余图谱》《啸余谱·诗余谱》以及其他词谱盛行于词坛,改变了入明后词失“法度”之弊而词学复明,词体体制意识趋向自觉,为词的中兴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约自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词坛开始突破以往唯《草堂》《花间》是从、唯婉约“正声”是尊的单一逼仄的局面,“变调”始行其道,给词坛吹入了一阵清健之风,初步构建了“正”“变”兼尊并举和众体兼备的多元格局;约自顺治末年至康熙二十年前后,这一多元格局得到了充分发展,尤其是各类“变调”得到了发扬光大,形成了强劲的态势,与各类风雅“正声”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呈现出“正”“变”交相辉映的鼎盛景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清科举制度研究逐渐从感性批判走向理性思考,并注重为现实服务。20世纪80年代的科举制度研究多是制度自身内容的介绍考证,或限于状元等鼎甲人物的一般描述,而与科举紧密相关的学校教育、区域研究等相对不足,理论方法比较单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研究理论和方法多元化,社会学、心理学、“中观史学”等理论方法则被逐渐应用,研究范围扩大,科举制度的运作和区域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边远地区的科举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者不但更加注重明清科举与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而且更加注重与现实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区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历了一次早期城(市)镇化的过程。繁荣的市镇和商品经济已经培育出了市民阶层,同时,也养成了独特的市民文化。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换,以及文化结构的调整,文化的主体从乡民变成市民,文化心理发生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变化。了解早期城镇化进程中民众文化心理变迁的原因与轨迹,对于当下我们和谐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