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逍遥法外     
如果你有罪,那么你必将遭受惩罚。亨利·托曼因为杀了人却没有受到惩罚而得意,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了不起——我是一个逍遥法外的谋杀犯!只有一个人知道他的犯罪事实,那就是他的妻子路易丝,而他也正是为了路易丝才杀人的。  相似文献   

2.
章中林 《社区》2014,(25):55-55
如今,赏识教育、快乐教育被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但是惩罚依然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棵树没有经过风雨,它就扎不牢根,一个孩子没经过惩罚,他就长不健康。适当地惩罚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让孩子找到做事的界限,成长的方向。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自我意识就会膨胀,为所欲为而没有规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和人交往,更不能适应社会。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惩罚孩子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六要”。  相似文献   

3.
岳悦 《社区》2009,(18)
孩子犯了错该不该罚,怎样罚?让不少父母甚为"头疼"。常见的棍棒教育显然是不对的,但一味地苦口婆心效果也并不佳。其实,惩罚孩子也要讲艺术,也需要智慧,如果用对了方法,一次小小的惩罚足以让他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4.
对未成年人不仅要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保护,而且还要实行司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为贯彻这一原则,切实维护少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了《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其中,都明确规定审判少年刑事案件,要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政策,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要根据少年被告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审判方式、方法上,注重疏导,寓教…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作为特殊人群,在适用法律上应当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未成年人案件适用特殊的法律规定,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内涵的体现。未成年人案件适用不起诉,有利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教育、感化、挽救"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同时在对未成年人案件适用不起诉过程中要严格限制适用的范围和对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到"严进严出"。严格把握好公平正义的底线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犯罪的少年人是特殊的犯罪主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特征。在诉讼程序上立法趋于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与成年人犯罪案件区别对待,主张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作者认为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视为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一项诉讼原则,会降低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地位与作用,因而对于歧见纷纭的少年刑事诉讼原则问题,作者主张六项特有原则,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诉讼权利特别保障、全面调查、不公开审判、分案处理,迅速简易。文章对前五项原则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对教育中惩罚问题的基本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惩罚的手段.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也使用惩罚.实际上,我们找不到一所完全没有惩罚的学校,因为那样的学校很容易沦为无法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的混乱学校.  相似文献   

8.
惩罚和赏识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但随着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思潮在我国的兴盛,加之人们常常将惩罚和体罚混为一体,惩罚在教育中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以致部分学校和教师不敢惩罚学生,这种现象在高校尤为严重。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我们首先应正确认识惩罚,了解惩罚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使用惩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惩罚这种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惩罚作为管理教育学生常用的方式,在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生命化理念在教育中的凸显,惩罚越来越成为一个"禁区",许多教师虽然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惩罚,但是却不愿承认,甚至将惩罚等同于体罚,似乎使用惩罚就成了不尊重学生生命的做法.究竟惩罚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何界定惩罚和体罚的界限,这实际上涉及到惩罚的道德阈限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育史上常用的教育手段——教育惩罚,现如今,遭受着诸多质疑和非议。教育惩罚,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有,应该如何实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成为教师、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困顿已久的难题。透过《教育漫话》,领略约翰·洛克的惩罚智慧,无疑会给困顿中的我们以些许启迪。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都认为开明的管理是不能乱用惩罚的,但在实际操作上,人们又倾向于使用惩罚来解决问题,在一些管理人员看来,加强管理就是“大胆”运用惩罚措施,强化管理就是敢于惩罚。为什么管理人员往往倾向于使用惩罚呢? 首先,使用惩罚可以直接发泄施用惩罚者的消极情绪。当职工的错误行为引起管理者的不满和消极情绪时,管理者的一个直接的心理需要就是要渲泄这种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而施用惩罚是减轻这种心理压力的最简单的方法。如果管理者对下级的行为不满,又不能通过及时的惩罚渲泄不满,无形中就会增加心理压力。因此,管理者通过使用惩罚把对下级的不满发泄出去,客观上有利于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管理者使用惩罚有时并不是适应解决向题的需要,而是适应了管理者自己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1,(6):17-21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操赛场上,有一位非常特殊的选手,她参加比赛的目的只是为了利用比赛挣得的奖金来挽救她儿子的生命。她就是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她的儿子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她说:“:如果我不参加比赛,我的儿子就活不了了。”所以无论她的腿再怎样的肿胀,她的背部受了多重的伤,她都不能停止比赛。她的儿子还挣扎在死亡线上,所以无论吃多少苦,她都必须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13.
洪道德 《21世纪》2013,(4):44-47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设立专章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这是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中的重大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明确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为"教育、感化、挽救",强调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制度,如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但纵观刑事诉讼法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坚  相似文献   

14.
岳悦 《社区》2009,(27):25-26
孩子犯了错该不该罚,怎样罚?让不少父母甚为“头疼”。常见的棍棒教育显然是不对的,但一味地苦口婆心效果也并不佳。其实,惩罚孩子也要讲艺术,也需要智慧,如果用对了方法,一次小小的惩罚足以让他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地球上占绝对优势的 ,今天濒危动物而对人构成生命危险的情况已很罕见了 ,但偶尔也会发生为了挽救濒危动物而不顾人的生命的事件 ,这既是一个伦理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是一种道德存在物,既具有做好人和行善的潜能,也有做坏人和作恶的潜能。人们一旦做坏人和作恶,就要受到道德惩罚。为了保证道德惩罚的公正性,一般来说,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虑:第一,道德规则的合理性是道德惩罚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第二,健全人格的主体是道德惩罚的对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三,公正的道德评价是道德惩罚的保障,它具有社会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一、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如果一个孩子在批评的环境中长大,就可能会潜移默化地用批评的态度来解决沟通问题;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就要受到惩罚或被威胁,就只有压抑自己的恐惧,否定自己的情感,来换取父母的认同。这样的管教之下,孩子可能会很听话,但是也会缺乏自信,好奇心受到压抑,无法体谅他人的情绪,存在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个违法的广告,可能涉及到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他们各自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不明确,势必影响到对违法广告的预防、监督与惩罚.本文即试图分析各广告主体在违法广告中所起的作用,明确归责原则,使各广告主体在广告活动中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相似文献   

19.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当前,检察机关在食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中适用惩罚性赔偿时,在依据上欠缺“检察机关享有不低于社会公益组织的诉讼请求权”的规范要件,在根基上存在惩罚功能与赔偿功能含混不清、主次不分的理论障碍。为了进一步发挥好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在未来的公益诉讼立法中,应坚持赔偿功能与惩罚功能分离原则,并以惩罚功能为基础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惩罚性赔偿请求权,同时合理构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吓阻观念跟军事冲突历史上同样久远。吓阻是防止冲突的一种战略,它说服有理性的竞争者,让他们相信如果不遵从你明显有理而且可接受的愿望时,你会而且有能力对他们实施惩罚。吓阻是一种建立可接受的和平而非战争的战略,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