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社会阶层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政治参与不仅事关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切身利益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在意识上和方式上都出现明显的功利性,因此,须在认真分析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存在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认识上、渠道上、制度上三个层面探索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公益性路径,从而使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沿着公益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可以吸收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 ,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解决实践中的相关理论问题 ,从而认真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新社会阶层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发掘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价值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界定标准对新社会阶层理论进行分析,以求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现代转型。从实践意义的角度观察,新社会阶层理论不仅符合社会转型的客观实际与基本趋向,满足了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而且能够合理引导新时期各阶层的利益博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作为新社会阶层理论不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阶层科学的一种科学界定和评价,同时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社会阶层产生的社会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的产物 ,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必须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新社会阶层产生的社会根源 ,以更好地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也出现了不相适应的问题;随着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也有一个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如何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问题。概括地说,新阶层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新作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社会阶层快速成长,新社会阶层人士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随着新社会阶层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的要求日益增强,他们开始寻求释放其政治愿望的渠道,参政议政是新社会阶层政治权利实现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新社会阶层人士参政议政的时代价值、特征,探讨新社会阶层人士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本纲领的实现是实现最高纲领的重要步骤 ,新社会阶层是实现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必然产物和必要条件。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在具体经济关系中的利益密不可分 ,不能离开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来谈诸如劳资利益对立的问题。新社会阶层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孕含着机会均等性 ,机会均等性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转换成新社会阶层构成成员的可能。新社会阶层与社会其他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差异可以通过调节的方式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源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以及他们为表达其特有的政治、经济诉求而出现的对于新的组织结构的需求,因此,也必然要求在开展非政府组织统战工作时要与新社会阶层的特点相结合,探索非政府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方针和新对策,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非政府组织统战理论,从而为新时期的统战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社会阶层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产生及不断发展,而涌现出的一批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本文从新社会阶层的产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新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新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0.
基本纲领的实现是实现最高纲领的重要步骤,新社会阶层是实现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必然产物和必要条件。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在具体经济关系中的利益密不可分,不能离开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来谈诸如劳资利益对立的问题。新社会阶层具有开放性,开放性孕含着机会均等性,机会均等性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转换成新社会阶层构成成员的可能。新社会阶层与社会其他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差异可以通过调节的方式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随之出现了变革,目前我国社会成员分为七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产业者阶层、资源流转者阶层、学术阶层、闲逸者阶层、新社会阶层以及弱势群体阶层。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官员阶层与其他各阶层的矛盾,个体私营者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知识分子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是有代表性的主要的阶层矛盾。社会体制的弊端,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科技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社会各阶层心理失衡,是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根源。完善体制,行政协调,法律规范,社会协商,舆论引导是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与马郎妇相关的佛教故事的流传与改写,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它其实还与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化关系密切。马郎妇故事的不断被改写,无论在宗教、文学还是文化上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在接受观音信仰过程中对其形象解读的分歧是马郎妇故事不断被改写和形象演变的深层原因。中国僧人的主动适应对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使得佛教文化更加广泛传播且具有民间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动机以及自我认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诸多体现学习者社会阶层的个人因素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认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本研究对某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开展定量考察,分析代表英语学习者社会阶层的个人因素,学习动机及自我认同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在日渐多元的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的英语学习生态,帮助来自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是需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与人口大迁徙,并伴随着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饮食发展出现了重大变革,饮食文化在各区域与各民族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交流融合。此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逢乱世,北方的士族大量南迁,建立了弱不禁风的南方政权,统治思想界几百年的儒家思想开始失去魅力,玄学思想在此时取而代之,并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并对当时的饮食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服食养生和素食文化就在此时蓬勃发展。尤其是服食养生的发展,短时间内风靡社会,波及各阶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农村分层现状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的现状出发,把农民分为八个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阶层,并对转型期农民阶层分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依法治国的力度,完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加快阶层整合,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社会各界开始反思与检讨新教育问题,探讨教育改革的可能路径。知识界提出了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培养民族意识、加强科学教育、实施公民教育、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议;蒋介石先后下达11次手令指示教育部,恢复旧道德,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建设国民道德,以政治教育为中心,建设以农村为本位的中国社会;教育部在知识界要求改革的呼声及蒋介石的指示下,以抗战建国为方针,积极探索民族特殊历史时期的课程改革,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社会不同阶层及力量对课程的想象反映了抗战时期民族国家建构的不同路径与图景。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在探寻国家正义的过程中 ,从可经验的个人正义开始 ,通过理性的归纳 ,引导人们到对国家正义的认识上 ,提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和谐与秩序。但是 ,国家正义在内容的体现上 ,又完全在于其公民的政治素质。与智慧、勇敢、节制相对应的三个阶层的划分及其各安其分、各尽其责 ,这既是国家正义的体现 ,又是国家之所以正义的条件。同时 ,这三个阶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国家的伦理目的 ,每个公民都应该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遵循自身的正义。柏拉图正义论的鲜明特征是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与价值观上的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中国高校总体服务资源有限、投入不足的状况下,中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应该借助心理咨询等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来发展自身的专业,同时应该发挥社区工作在整合地区资源、提供预防性和发展性服务上的优势,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空白处来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社会工作者要与心理咨询专业工作者形成建设性的合作伙伴,以共同促进高校的学生服务性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