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时期 ,加强校园文明建设 ,净化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尽快建成以学校为基点、以校园周边群众为依托 ,以整个社会治安秩序根本好转为特点的新型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2.
哈里叶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创作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19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评论界对该作品的解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但至今还没有学者从伦理学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作品中的家庭伦理进行解读,分析作品表现出来的互爱互敬、分工明确的夫妻伦理;父母对子女关爱教育、子女对父母尊敬听从的亲子伦理;友爱和睦、互帮互助的兄弟伦理;主人对仆人尊重关爱、管理教育,仆人对主人忠诚服从、尽职尽责的主仆伦理等四种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通过对作品中这些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解读,我们可以洞见斯托的家庭伦理取向,并获得一些于当今社会有益的感悟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校园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伦理对于社会大伦理来说有其特殊性。社会主义高校校园伦理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精神环境。要搞好校园伦理建设,必须加强校园政治伦理建设;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教育,保持师生关系体系的内部平衡等。  相似文献   

4.
于永成 《学术论坛》2004,2(2):42-44
当代中国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秩序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 ;伦理秩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文章从规范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基本维度对中国社会伦理秩序建设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论转型期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础与出发点的基点,无疑是现世的、平民的和普适的,因而它应是一个社会的底线伦理。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点乃是社会公德。只有多渠道、多层次地逐步进行公德建设,新时期伦理秩序大厦的建成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制度正义论——制度的伦理学话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社会解体后,原来的单一秩序转变为人与规范的关系问题,人与规范成为秩序的两个不确定的变量,从而产生了正义问题.在伦理学史上,以重建伦理秩序为目的,对规范原则的探讨形成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城邦美德基础上的等级正义、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个体自由基础上的道德正义、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试图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的伦理正义等制度正义理论.对这些理论作出历史与逻辑的辨析,厘清个体与整体、自由与秩序、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重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7.
黄显中 《北方论丛》2006,(3):121-126
亚里士多德对公正德性的探讨却以理想的城邦共同体为背景,他设计的城邦是自然的伦理实体,而德性的生活是其形式或自然目的。城邦像一个有机体,但不是一个有机体。城邦优先于公民,公民对城邦负有义务。但公民作为伦理成员,有着广泛的伦理权利。因而,城邦的伦理秩序不是完全国家主义的齐一划秩序,而是以伦理实体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合作秩序。城邦公民是自由的个体,公民之间相互平等。  相似文献   

8.
市场秩序有其内在的伦理蕴涵,这是市场有序的伦理基础,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反伦理的趋向,这一趋向更由于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法律的原因而放大,致使市场缺乏伦理秩序的支持而陷入混乱,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求市场伦理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高臣  于海宁 《理论界》2012,(4):205-20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对学院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范围、程度等方面对高职学生参与校园管理进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伦理效力是伦理思想、伦理价值转化为伦理生活、伦理现实的能力,任何伦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运作效力,只是理念的存在,不能成为引导社会现实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伦理对经济生活与经济秩序的影响力,伦理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力与调节力,伦理运作实现经济秩序的良性循环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合理性的程度,称为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伦理效力。它的主要功能表现为,有效率的经济伦理或意识形态具有确认并强化现行秩序符合义理或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替代或辅助产权界定,以克服经济秩序运行中的搭便车、道德危险和偷懒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严重威胁着社会的政治稳定、法制建设、经济发展和伦理秩序。公共管理中道德风险的产生与公共管理者的素质密不可分,深刻分析这些导致公共管理中道德风险的主观因素才有可能有效避免公共管理中道德风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促使家国同构,国家形成的路径是:家庭—国家;古代西方国家(指古希腊和罗马)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家与国最终实现了分离,国家形成的路径是:家庭—私有制—国家。古代中国,国家规范采纳的是私权力特征的伦理秩序,法律秩序只是伦理秩序的变体;古代西方,国家规范采纳的是公权力特征的法律秩序。由于中国古代的法律秩序是伦理秩序的变体,所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农本文明向工商业文明的转型,需要对中国古代法律秩序进行全面重塑。  相似文献   

13.
由简牍材料来看,秦汉法律承认家庭的独立地位,维护家庭内部的孝亲伦理观念与尊卑等级秩序,其目的在于以家庭秩序的稳固来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的安定。秦汉法律维护家庭的内部秩序,其原因在于法律既需吸收与接纳自先秦以来即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族孝亲伦理和礼制观念,也要适应秦汉时期个体小家庭脱离宗族成为社会主体单位的历史变化和社会需求。但当秦汉家庭秩序与国家秩序、家庭伦理观念与国家法律义务出现冲突且不可两全时,家庭秩序让位于国家秩序,家庭伦理义务服从国家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14.
李建华 《浙江社会科学》2023,(1):97-108+159
伦理的共相问题就是伦理普遍性的中国式表达,而伦理普遍性就是指伦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一般性规定,是对伦理实体、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一般本质的规定性。伦理普遍性的获得路径有许多,但从内容上应该是伦理共同体对“共同善”的价值追求,而从形式上无非是来源于人类所具有的“公共理性”。伦理一旦获得普遍性的品格,就具有了无法替代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可规范效应、可协调效应、可持续效应。强化伦理共相意味着要凸现伦理的“具相”,即伦理普遍性的具体表现主要为伦理精神、伦理法则与伦理秩序,伦理精神是统领一切的灵魂,伦理法则是协调平衡的标准,伦理秩序是复杂伦理关系的条理化(清晰化),三者虽然不构成伦理共相的全貌,但也可称得上是“主架构”。但随着社会结构的松弛、价值的多元化和社会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伦理普遍主义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后现代主义、多元主义、特殊主义的挑战。与此同时,强调伦理普遍主义并不意味着对境遇伦理学的否定,相反,我们可以在实践伦理学或应用伦理学的意义上接受境遇伦理学,并充分吸收其处理具体伦理问题特别是伦理二难问题时的伦理智慧,把规则遵循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把境遇的估计与行动的选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秩序中的伦理效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伦理效力是伦理理想、伦理价值转化为伦理生活、伦理现实的能力。任何伦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运作效力,只是理念的存在,不能成为引导社会的现实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伦理对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和影响力,伦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力与调节力,伦理运作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即建构社会秩序的追求社会生活合理性的程度,称为“伦理效力”。伦理的社会效力及其价值合理性实现的基础,不在伦理内部,而在伦理与法律的健康互动之中。合理秩序的行为逻辑:“必须”——“应当”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规则对人的…  相似文献   

16.
秘密社会是体制外社会的典型代表。建立伦理结构,表达伦理行为,搭建神性加冕的礼法控制平台是伦理情结的三重表征。三者的整合夯实了体制外社会的伦理秩序基础。体制内社会的先赋性与体制外社会的自致性形成伦理秩序在建设传统上的二元分野。  相似文献   

17.
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严重威胁着社会的政治稳定、法制建设、经济发展和伦理秩序.公共管理中道德风险的产生与公共管理者的素质密不可分,深刻分析这些导致公共管理中道德风险的主观因素才有可能有效避免公共管理中道德风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是一种新的制度体制的建构,而且是一种体现在这种制度体制中的新的伦理和法律秩序的建构.法律秩序和伦理秩序蕴含着共同的价值目标,生成于特定的客观经济利益基础,从不同视角并基于不同的作用机理对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法律秩序与伦理秩序价值上的契合为根据,以运行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汇为方式,通过主导与先导功能的释放实现二者的最佳配置,以确保社会的最优秩序和最高效率.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既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也指人们精神心灵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也是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相对于道德而言,制度安排是绝对优先的.和谐秩序的真正确立,必须以社会中制度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合理公正处理为前提.但也只有建立良好的伦理秩序,提升人的幸福感和自由度,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的制度之善与幸福宁静的人生之善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管理文化、教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和各种主题文化活动等.本文结合儋州市思源高级中学的发展特点,就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描述和解读,阐明文化是幸福校园的灵魂,以此引领师生精神融入学校文化之中,启发师生对学校发展道路的认同,引导师生享受教育,追求幸福的校园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