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41年之前中国人口数量众说纷纭。葛剑雄先生推测中国人口在明朝末年突破2亿大关,清朝初年的1655年还为1.19亿,在1700年增长到1.5亿,否认清朝初年出现过人口高增长的奇迹。笔者以1741年到1794年这53年平均1.485%的年增长率往回推算出1655年、1700年中国人口分别只有4036万人、7836万人,认为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清朝的人口政策对清朝初中期人口高速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截止1994年,中国12亿人口中,仍有71.3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85000多万农业人口,给中国农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运行格局。1.两大资源的紧配置(1)耕地资源的紧张分配:这种紧张态势具体表现在:a.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1994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4.24亿亩,农村居民人数为85549万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仅1.66亩。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3亩的1/14,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85亩的1/2。b.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1994年,…  相似文献   

3.
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造成耕地不断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人口增多,导致占地盖房增加。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若控制基建用地不力,减少的耕地可达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目前的3/4水平。近年来,农业建房用地每年也要约50万亩。1990年国家基本建设占用耕地100万亩,1991年为108万亩。福建省目前耕地不到2000万亩,1979年至门周年,全省基础建设征地和农村建房也占用地厂.6万亩,其中耕地近9万亩。(二)人口增多,森林植被破坏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使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在…  相似文献   

4.
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57,7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68亩,平均亩产140斤。按此推算,人均占有粮食应该是1,355斤。明朝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6,054万人,耕地77,0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平均亩产250斤,人均占有粮食1,905斤。到了清朝道光14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人,耕地85,000万亩,人均占有2.1亩,平均亩产280至300斤,人均占有粮食448斤。1947年,全国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人均占有量还在2.7亩左右。1980年,全国98,255万人,耕地149,000万亩,人均1.52亩,平均亩产420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我们未能及时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致使耕地锐减。1977年比1957年净减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加上同期开荒2.6亿亩,实际共减少4.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2,200万亩。此乃是战略性的失误。我们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大省必须牢固树立多产粮食,多做贡献的思想众所周知,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品,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问题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供求大体平衡。但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既面临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巨大需求压力,又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严重制约。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少近7千万亩,而人口则增加了2.3亿.人均占有耕地由1.55亩…  相似文献   

6.
人口激增带来的危机 危机一:耕地问题。 我国以占世界2%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1.8%的人口,人均耕地1.4亩,在世界5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为倒数第3位。仅高于孟加拉和日本,  相似文献   

7.
邹南昌 《南方论刊》2009,(8):28-28,38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生活载体和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朝时期,繁荣的商业及以移民为主体的人口结构。使各种商业纠纷突现。具有不同省籍的移民商帮、会馆间在商帮经营范围、劳资关系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在清朝时期的重庆,社区、亲邻的调处能力不及商帮、会馆的调处能力。而正式的司法审判通过多种形式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9.
清朝入关伊始,黄河上游区域人口稀少,在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湟谷地以及其他地方分布着大量的可耕地可供开发和利用。清政府采取了减免赋税,贷给农民耕牛、籽种和鼓励移民垦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黄河上游区域可耕地得到了垦辟。一方面使黄河上游区域的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扩大,人口增长迅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黄河上游区域大面积的森林遭到了砍伐,耕地沙漠趋势越来越严重和沙尘天气频频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黄河上游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10.
耕地是农业之本。迄今为止,人们的衣食还大多有赖于耕地。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基本建设的发展,全国人均耕地及农业劳力人均耕地占有水平逐年下降,当前,人多地少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和深入探讨。一,现代化农业经营要求保持较高水平的耕地和劳动人口的比例关系农业内部有各种比例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比例关系,就是耕地和劳动人口的比例关系。耕地和劳动人口应保持一定的比例,是由耕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所谓耕地,是指有一定肥力,并经过人们开垦、经营,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提供着生产条件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谁来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问题.因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本文试就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谈一些看法.一、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保护好耕地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陆地国土,但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4%,人均耕地不到1.3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仅高于日本和孟加拉国,居第24位,相当于美国的1/9,泰国的1/4,印度和巴基斯坦的1/2.全国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而且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全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的占66%,分布在平原、盆地的仅34%.据有关机构的综合评价:我国耕地中一等地约占40%左右,二等地占35%左右,三等地占20%左右.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严重不足.在我国现有的宜农荒地中,可开垦的荒地约14000多万亩,相当于现在耕地面积的10%左右,但是,这些可垦荒地大多是分布在边远、人口稀少、交通不发达地区,开发难度很大.可见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耕地资源的相对缺乏压力是相当大的.由于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人均  相似文献   

12.
当今人类社会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在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难题中,土地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人口与耕地是影响国计民生的两大动态要素,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增加耕地总量是吃饭、发展、安定和未来的保证,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做到耕地总量与人口动态平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要求。一、开发土地资源是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一是开拓青海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不同,同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状评价和未来预测为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凉城县耕地、人口、粮食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凉城县近年来耕地、人口、粮食的基本情况,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和自然增长法,对该县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提出耕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现状评价和未来预测为手段,研究了赤峰市耕地、人口、粮食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赤峰市近年来耕地、人口、粮食的基本情况,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该市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提出耕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途径,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清朝逊国90年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中国编年史上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清朝最后一代皇帝宣统溥仪宣布退位,将统治权移交给国民。清朝统治中国 268年的历史到此结束,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亦告终结,从此开始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当此清朝逊国90年之际,回顾其盛衰兴亡的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无论从发展学术,或从现实的需要,都有意义。 一、历代创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历代王朝创业史,是中国历史的光彩篇章之一。清朝的创业史,其历程恰如一部英雄史诗、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耕地与人口逆向发展,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按90年代初的统计,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只及美国人均数的11%,加拿大的55%,澳大利亚的3%,俄罗斯的9%,世界人均水平的1/3。目前,我国已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4...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中国人口有多少?通行的说法是"四万万"。孙中山亦津津乐道。不过,在孙中山那里内涵有三:"四万万"只是一个概数;"四万万"是指不确定多数的人民;"四万万"并不包括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人,主要指汉族人民。这个数据,是清朝乾隆在位时期各国科学家与传教士或宗教家共同调查的结果。它未必真实反映了清末民初人口的实际数量。孙中山念念不忘中国人口"四万万"之说,流露了他重视人口在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关注社会大多数人的命运,希望唤醒他们起来革命的倾向。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则是:人民革命将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重温《邓小平文集》,觉得邓小平理论中“以人为本”是一个突出的亮点。一、发展经济,把握人口因素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邓小平以务实人口观和中国人口问题,将人口多作为基本国情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提出来。他早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就指出,搞建设应当适合中国国情,至少有两个特点必须考虑到,“一个是底子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至今已有150周年了。它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然而,为什么一个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国,竟被一个本土面积只有中国三十六分之一、人口仅有中国十六分之一的英国所打败?本文就这个问题及其历史教训,略陈己见。 鸦片战争失败的基本原因,是清朝统治者极端腐败和当时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即:英国的船尖炮利,通过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而充分发挥了作用,致使英国得以扬长避短而获胜,中国则以扬短避长而失败。  相似文献   

20.
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是实现人口与物质资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人口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把人口控制在最大容量之内,又要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还要发展可持续农业。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要协调好产业结构与人口———劳动力资源分配结构,尤其是对进入城镇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工商业,必须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