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州方言属晋语邯新片,其入声字读音较为复杂,有促声、舒声和舒促两读三种读音。本文使用参照析层法,参照移民史和周边内黄、邯郸和长治三点方言,离析出林州方言中存在中原官话、晋语邯新片及上党片三个不同的历史层次。林州方言入声字的复杂读音与林州历史上复杂的移民来源和方言接触有关,是方言接触层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吴燕 《阴山学刊》2011,(4):36-42
在包头方言入声字中,有几个入声词头运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属“圪”字。“圪”[ka?]保存了入声喉塞音[-?],作词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语气词。“圪”由一个表示“墙高”或“高土”的实语素演变为一个词头的虚语素,是与实词虚化有关。从汉语语音发展序列看,包头方言的入声已完成了[-P—t—k...  相似文献   

3.
段纳 《殷都学刊》2007,(2):134-138
普通话与河南方言中的入声都已消失,但在调类分派和一些入声韵的读音上二者有很大不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方言正在迅速向普通话靠拢。其中古入声字读音显著变异源于普通话的影响。这些变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韵母比声调活跃,韵母可以单独转变,但调转韵必转。  相似文献   

4.
郝红艳 《殷都学刊》2003,(1):104-106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有入声,考察江淮官话的入声,对古今语音演变的探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江淮官话59个方言点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了古声入声韵及入声韵尾在江淮官话中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汉藏对音材料以及西夏文与汉文的对音材料,对分布在陕甘宁地区的“拓”姓的读音进行探析,认为“拓”姓是由党项拓跋部族的复姓“拓跋”简化而来,“拓”作为特殊姓氏以及封闭类词,其方言中的读音滞后于与它相同音韵地位的“托”,保留了12世纪末西北方音中的读音风貌。  相似文献   

6.
依据《方言调查字表》,考察中古入声字在今灵丘方言中的舒化情况,在详尽罗列完全舒化与舒入两读的中古入声字的基础上,归纳舒化规律,并对38个舒入两读入声字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今天,在南方方言中,仍然保存着入声。可是,北方地区的大多数方言中入声早已消失了。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分居到这四声中去了。兰州方言中也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是,古入声字在兰州话中的分居情况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事态助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用法上与今北京话有明显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在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表达将然事态的变化存在"主观性将然"和"非主观性将然"两种语用功能的区分,表现在形式上前者用"了_3"来表示,后者用"了_2"来表示。比较带有明末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特点的文献《醒世姻缘传》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发现这种语用功能区分的出现和发展与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分布及功能分工上的历时变化有直接关系,而这种功能区分面貌的最终形成对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读音形式的分化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雀"字有"què、"qiāo"、"qiǎo"三种不同的读音.这三种读音涉及到"麻雀"、"雀斑"、"雀盲"、"雀盲症"、"雀盲眼"、"雀予"、"家雀儿"等一批词语.其中一部分词语的读音是确定无疑的,但"雀盲"、"雀盲症"、"雀盲眼"这三个词语中"雀"的读音却容易使人产生困惑.<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只审订了"雀盲症"的读音,而未涉及到另外两个词语的读音,通过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对"雀"字的读音规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方言"佬"所构成的词,在南方方言中比较常见.它不能单用,意义实在,称其为"类后缀"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并非"词根+词缀"的派生词形式,组合方式属偏正结构,是复合词构造,这种构造的大量出现与语言的"潜"、"显"理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袁蕾 《中州学刊》2005,(3):256-258
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如果把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进行对比,对豫北方言中普遍且突出的语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出豫北方言独特的语音规律.现在按照有无入声为标准,就可以把豫北方言区大致划分为豫北方言入声区和豫北方言非入声区.  相似文献   

12.
古溪母字"苦裤哭窟"在关中的许多方言中都有文白两种读音,文读音为k‘u,白读音可以分为fu、p‘u两种类型。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苦裤哭窟"两种白读音类型的地域分布,并分析其白读音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白雁南 《殷都学刊》2009,30(1):134-136
在河南方言中,"抹儿"一词有"能力、本事"的意思,该词在<金瓶梅>中就已出现,徐州等地也在使用,但其得义缘由一直还是个谜.本文从方言出发,对"抹儿"追本溯源,认为其义来源于古代武将的标志性头饰"抹额",应是由此引申出"能力、本领、本事"之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语音的连读同于"抹儿"之音而最终记作"抹儿".本文还将"抹儿"和另一方言词"一抹儿"进行比较,指出两词虽然形式相似却有不同的得义缘由,并且两词都已有消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金瓶梅》的基础方言的看法,目前学界争议比较大,最具影响的有"山东方言说"、"吴方言说"、"江淮方言说""北京方言说"四种(孟昭连,2005)。如果《金瓶梅》的语言材料能够反映无入声,那就是山东或北京等北方话;有入声,那就只能是吴语和江淮官话等南方话。  相似文献   

15.
焦作话(市区)属中原官话,没有入声,古清、次浊声母入声字归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近年来阴平中的入声字发生变异,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一个没有入声的方言,却能按入声字的类别发生声调变异是一种不常见的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进行考察,探讨发生变异的社会群体,并进一步解释这种变异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通过对这种机理的认识,可以对北京话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归类混乱的现象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赞同样态指示词“么”和复数词尾“们”同源于“物”的假设。但认为“物”词义虚化的同时,读音也发生弱化。“弥——每——们”等用字的变换反映了描述轻声音节的习惯的差异。语法形式的用字不同于重读实词用字,不能据韵书音切判定读音。语法形式用字的变换不反映历史音变,不宜用叠置式音变解释。近现代汉语的“么”“们”在方言口语里常读成一个鼻音。注音可写作·m。  相似文献   

17.
宕江摄入声韵历史上很早就丢失了塞音韵尾,其在现代方言中的主要元音基本上是以后圆唇元音为主,可见《切韵》的宕江摄主要元音应该也是一个后圆唇元音.一些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往往有文白异读两种形式,这是入声韵尾消失后韵尾u向不同方向演变的结果.官话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字多读为撮口韵,主要元音是前的不圆唇元音,这个和南方方言有别的特点是官话方言在清代产生的一个语音层次,它和元明时代读为[io]韵的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南官话、湘语、江淮官话、平话等汉语方言有一个表"肉"义的ka音节词,常用于儿语中。从声韵调方面看,汉语方言中的ka没有汉语来源。通过与汉藏系语言比较,ka与苗语川滇黔方言十分接近,应来源于苗语。  相似文献   

19.
入声的研究过去基本上着眼于音系内部以语音条件为转移去考察其消变的规律,文章着眼于入声的文白读和入转舒在老中青三代的演变过程,从六个方面论证邯郸方言的入转舒属于叠置式音变.  相似文献   

20.
入声的变化是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演变的重要表现之一,入声字的归调也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入声字的归派是各地方言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东北官话研究中尤为重要。东北官话入声字尤其是清入字的归调问题至今还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东北官话清入字的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异同,也是学界长期关注而一直悬而未解的问题。以黑龙江方言为个案,系统考察清入字在黑龙江方言中的具体归派情况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清入字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差别不能以派入字数多少为比较标准,而应该以两种方言各调类差别字的数量与总数量之比作为比较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差别最大的是阳平,其次才是上声。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上声、去声两调归派的差别,主要因为明代江淮官话的迁入扰乱了北京话派入上声的进程而产生了二次归派,在二次归派中,部分北京话受江淮官话影响派入去声,而在黑龙江方言中仍然保留上声;阴平、阳平两调的差别,一部分也与此事件有关,表现为北京话中一些读阴平、阳平的字,黑龙江方言中读上声或去声,保留更早的层次。另外,阴平、阳平的差别也与两种方言与河北等方言的不同接触有关。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比较的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