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其塑造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人物而成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作者富有个性的海明成式的叙述策略也有具体体现.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入手,对这一作品的叙述策略进行研究,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艺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太阳照常升起》被认为是海明威最优秀的作品。小说中大量存在的运动身体叙述主要有两类:宗教性的运动身体和政治性的运动身体。这些运动身体叙述承载了现代文明丢失了的古典价值观,表明了海明威期望通过对运动的推崇来拯救现代文明的创作目的,同时也阐明了海明威将勃莱特塑造为传统背叛者以及对西班牙和斗牛钟情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是电影语言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银幕景框内人和物的运动,这是电影语言运动性中的本质特征;摄影机的运动,这是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运动;蒙太奇———镜头的内部运动。  相似文献   

4.
从互文性视角对《太阳照常升起》和《家园》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具有鲜明的互文性:主人公从战场归来后遭受着信仰崩溃和双重意识的折磨,在自我迷失中怅然若失,却最终勇敢地踏上自我重构的精神旅途,寻找人生的意义。总结归纳为战争之殇的互文、双重意识的互文和自我重构的互文。通过互文阅读,透视人类在战争后经历的精神危机,并解读伤痛文化中超越族群与肤色的人类自我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艰难,借以探寻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归宿。  相似文献   

5.
《太阳照常升起》以崭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这种独特的叙事主要呈现为碎片化的特征,即从组合段叙事、非情节叙事、开放式结局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阐释,并展示导演和观众间的一种智力博弈。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这位美国二十世纪的伟大作家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太阳照样升起》重点描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青年的迷惘精神,以及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虚无精神以及悲观精神。为了找出导致当时美国社会青年精神处于绝望状态的社会根源,以分析小说中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和女主人公博莱特行为的迷惘为重要内容,剖析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得出面对社会的更迭和变化,人的精神意志和价值观的可敬可贵,以及人不应该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寻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是卡夫卡自己满意的第一篇作品,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基本叙述特征。小说的多重含义与小说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是分不开的。小说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来展开并加以实现的,小说的叙述手法也是小说意义的一部分。小说将外在叙述与内在叙述结合在一起,互相转换,有时甚至重叠在一起。随着小说叙述手法的幻想性质的逐渐加强,现实与幻想在小说中变换了位置,幻想的另一面反倒具备了奇异的性质。小说中的种种悖论式的思想总是通过悖论式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本文从叙述视角出发对叙述结构的倒置和叙述人的多重话语以及作家隐匿的思想主题进行了阐释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小说的叙述视角是选择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限制和纯客现叙述三种。本文运用 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叙述视角理论对鲁迅小说《孔乙己》进行分析,并指出文本在这种叙述视角下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0.
《鸡蛋》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从一个小孩的视角描述了父亲美国梦破灭的故事。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语境三个方面来分析《鸡蛋》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1.
维·苏·奈保尔是个在艺术创作上具有独创性的后殖民作家。该文从叙述学视角模式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早期作品《米格儿大街》,该作品在第一人称基本叙述模式下,运用辅助与多种叙述手法,从而使整部作品获得了成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分析反腐小说的叙事模式为切入点,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反讽叙事、叙事话语四个方面对反腐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阐释,并指出官场小说不仅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正面人物,也真实刻画了具有复杂人性的反面角色,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官场灰色人物的庸俗生活,揭示其各自不同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在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她必须面对来自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以及社会阶级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她的成长过程非常艰难。作家通过使用多重叙述视角、后现代复调叙述与拼贴以及将成长与反成长叙事并置等手法,再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复杂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成长小说这一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依靠精神胜利法而活着的悲剧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阿Q正传》的文献,学界对《阿Q正传》内容的研究多于对其叙事形式的探讨。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在总体的零聚焦全知型叙事视角的模式下,运用了视点转换、视角模式转移和视角越界等叙事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乾隆中期的一部重要长篇章回小说,《野叟曝言》以往较少被人关注,其实该书文本的叙事操作是颇有特点的,从叙事焦点、情节动力和炫才倾向等三方面来看,作者似乎徘徊于表现与再现之间,从而造成了对小说艺术本体的遵循与疏离,而这些均源自作者主体意识对小说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以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相杂揉的独特的叙事视角,通过运用后现代的叙事手法之一的碎片拼贴的方式,穿梭于历史与现在、事实与虚构之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在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强化了小说独特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