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志》戏文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三国志》戏文的考察,了解明代三国戏文的变迁,辨明南戏对于元及明初三国故事杂剧的袭用,证明《三国志》戏文中存在若干今佚的北杂剧套数;元末开始的“移北入南”现象,为北曲昆唱的渊源所自  相似文献   

2.
昆曲的曲调有南北之分,其组合的形式有不同的特征。南曲有引子、过曲、尾声之分,按曲调的性质、结合版本同脚色与具体剧情来组合;北曲沿袭了元杂剧的曲调组合形式,但因昆曲上场脚色皆唱,其套式的稳固性受到削弱。昆曲南北曲合套的组合形式,实是受杂剧一人主唱的影响,北主南从。  相似文献   

3.
徐渭《四声猿》在戏剧史上早有定评:“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无往而不奇。《四声猿》包括四个杂剧,长短不一:一出者一本,二出者二本,五出者一本,打破了元人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二本用北曲,一本用南曲,一本用南北合套,打破了元杂剧纯用北曲的格律。再具体到套式和词式上,也都在很多地方突破旧的矩矮而又不逾矩,新奇而又出奇制胜,显示出瑰丽的色彩,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自《四声猿》出,戏曲史上便以南杂剧代替了北杂剧。《四声猿》明刊本多种,以《盛明杂剧》本最为流行,今有影印本,但对于广大读者仍然感到不甚方便。近年出版了两种整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叶昆山腔传奇盛行之前,戏文的创作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民间演出本,例如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古城记》、《草庐记》,演唱梁祝爱情悲剧的《同窗记》,反映孟姜女万里寻夫的《长城记》,敷演刘项争霸的《千金记》等等,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着宋元戏文的优良传统,群众喜闻乐见,到处演唱不衰。与此同时,出现了一股封建文人“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徐渭《南词叙录》指出:“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香囊记》的作者邵灿,是位迂腐的老生员,他把戏文作为教忠教孝的工具,宣称“为臣死忠,为子死孝,死又何妨?”这部戏文以宋室南渡,  相似文献   

5.
一北曲,本是一个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音乐文化概念。明王骥德在《曲律》“总论南北曲第二”中,从北曲杂剧、南曲戏文逆推,上溯千年,用“北曲”“南曲”二词,广泛地概括了在北方和南方流行的各种音乐文艺。由于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长江大河横贯大陆,南北易受阻隔,因此,“虽古四方皆有音”,但总是大别为南北。事实上,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造成了南北音乐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别,而这种差别在政权分裂、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分化尤为严重。作为戏曲声腔的南、北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早以埋下南北文化不同的种子;在南北朝分而治之后,南北文化的地域特色不断趋于凸显。《北史》《隋书》论南北文章、学术的不同宗尚,明代董其昌论画分“南北二宗”,徐渭论曲分“南曲北调”,清代阮元、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论书分南北派,梁启超总结、纵论“中国地理”决定的南北文化、艺术之“大势”,等等,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南北文化特色论,对于当下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平安朝汉诗文选集《本朝文萃》的“杂诗”类中的越调与江南曲,试图说明越调与江南曲这两种后世的词牌竟然被选入“杂诗”类中的原因,并由此探究平安朝日本文人对于汉诗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南北曲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民歌类汉语诗乐及说唱类歌曲音乐两种不同的声乐类型,其节拍方式均保留了古代句拍和韵拍。但南北曲中板的功能不尽相同。南曲中板的主要功能是律曲、节字、节句、节奏,北曲中板的主要功能是节句、节奏。南北曲声腔的节拍存在不同:南曲用汉语非等值韵律节拍,北曲用音乐均分律动节拍。相比而言,北曲具有更多的音乐继承性;南曲曲体格律化更彻底,以文化乐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9.
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依字声行腔”的传统曲唱建立了声韵基础,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等将曲韵、曲谱、声乐、唱论等纳入戏曲音韵学体系,促进北曲更加成熟.明代的曲学变迁以何良俊推崇北音和沈璟强调音律为主体,徐渭、王骥德力挺南曲民间声腔,祁彪佳单立“杂调”一品,构成了明清传奇南北对峙、“官腔”、“诸腔”、“北腔”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词乐雅唱”与“剧曲俗唱”矛盾冲突,并形成了“依字行腔”和“以腔传字”的痛苦扭结.  相似文献   

10.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协状元》是我国古典戏曲现存最早的剧本,是南曲戏文初期的作品。剧情简介如下:李秀才张协由西川赴京会试,途经五矶山遇盗,幸得孤女王贫女相救,在山神庙养伤;又经大公夫妇说合,与贫女结为夫妇。张协赴试心切,贫女剪发典发,资助其上京。张协高中状元,顿萌变志,以“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为理由,将寻夫到京的贫女赶出府门;同时,又  相似文献   

12.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此可以合腔,《荔镜记》就是使用潮泉合腔的戏文。《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不论是潮腔还是潮调,都见出至迟到明中后叶一种独立于正字戏、也独立于闽南戏的潮州本地声腔已经成熟地运用于潮州、海陆丰的戏曲舞台。这些潮州戏文虽然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其体制则秉承南戏的长篇巨制、七角行当以及基于曲牌体的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唱正音的遗存。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与当地乡社祭祀小戏结合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史记·五帝本纪》疑诂(十二则)张家英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间作札记;复不自量力,思为之解诂。传世最早之《史记》训释文字,为裴《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音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史记》全本;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人泷...  相似文献   

14.
《南曲九宫正始》是一部南曲格律谱。南曲区别于北曲的主要特征在于保留了入声字。通过对曲谱中所有入声乐字的考察,得出不同位置入声乐字的唱法及作板情况。同时,对于因入声乐字产生的三种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南曲的语音基础已由闽、浙之地转移到了苏州。  相似文献   

15.
从舞台演唱的音律特性出发,李渔持恪守曲韵、韵律相协和用韵贵纯的南曲用韵观,其虽未编订专门的南曲韵专书,但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包含三个层次的曲韵系统。李渔的曲韵系统与同时代毛先舒的《南曲正韵》相比,二者都呈现出据腔论韵、综合南北韵的特点。两家的曲韵观既存在差别又相互融通;二者对前代曲韵观念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并非明代前后期南曲不同用韵观的简单延续。  相似文献   

16.
比较南北《西厢记》的宫调曲牌组合形式可知,北《西厢记》采用的是依宫调联套的组合方式,而南《西厢记》往往依据特定情节和人物来选择曲牌组合方式。与北《西厢记》相比,南《西厢记》的这种组合方式更适应戏曲的发展,对戏曲的传播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7.
韩宏韬 《东方论坛》2011,(2):6-9,18
魏晋以来学术重南轻北。至隋代,随着全国政治统一,南北学术开始合流,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而初唐的文化整合却理性得多,提出了"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方针。从《五经正义》所选用的传注来看,与东晋以来的南学取向一脉相承。但从其所据义疏来看,诸儒在整合中表现了平衡南北的努力。与其他几部《正义》多取南学不同,惟《毛诗正义》更多明显的北学倾向,这不仅纠正了魏晋以来的学术偏向,而且有力的引领了有唐一代的学风。  相似文献   

18.
论南宋戏文发展缓慢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靖康之唯,宋朝君臣南渡,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加上江南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带来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文学样式——戏文的发展。虽然今天人们对于戏文发生的具体年代还有争议,但不管它是“宣和间已滥觞”也好,“始于宋光宋朝”也好(《南词叙录》)总之,它比金末元初产生的北杂剧要早一段时间。然而,当元代前期,杂剧在北方迅速发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句式、用韵、辞采、章法等多种艺术质素已摆脱二言体诗较原始的形态,标志着中国韵文文体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诗经》产生的背景,促成这一文体之风貌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写实性特点。而这其中,尤以赞颂体、怨刺体与爱情体最具典型性,对后世相关文体的演进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赵孟頫“复古”秀雅的书风比较,杨维桢的书风具有明显的叛逆意味.他以一种新的视角解构了正统书风,在艺术形态上呈现独具一格的面貌.文章首先从笔法、结体、章法几方面分析了杨维桢书法在技法形态方面的特点;再分别从风格取法、空间意识和个性化的语言样式几方面来考察其书法审美形态的架构方式,探讨其创新之处和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同时联系明清个性书家、尤其是明末狂放书派的书风特征,来阐述杨维桢对后世书风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