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3.
4.
《列子·说符篇》载:“楚人鬼而越人(礻几)”。类似的说法还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和《吕氏春秋·异宝篇》等典籍中,楚国巫风之盛可见一斑。楚人巫风的内容、形态、形式如何,专家学者已作了详尽的发掘,但楚族族称起源与其关系怎样,至今尚朱引起注意。笔者认为,楚族族称的起源与楚人把灌木植物荆棘或草本植物视为神物并加以崇拜的信仰紧密相关。 楚亦称荆。俞樾《释荆楚》云:“楚之见于春秋也,始于庄公之十年,其称曰荆,至僖公之元年乃始以楚称。荆与楚其义同,楚之为荆,犹田之为陈耳。荆者,楚之本号也,自楚之号盛行,而人恒言亦或言楚而不言荆。是故荆之与楚,乃古今之异言,因其荆 相似文献
5.
6.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7.
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共有十三万七千多人(1988年),主要分布于广西,其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九万九千多人,其余散居于宜山、柳城、都安和河池等县市中。 有关仫佬族的族源问题,学者们多以为与魏晋至唐宋时期的僚人有关。这是对的。至其族称,目前接触到的有三:一曰仫佬;二曰伶;三曰谨。这些族称是如何叫起的,含义如何?这些问题,古籍上未有阐明过,我看是这样: (一)仫佬;“仫佬”之称是他称。仫佬旧籍写作姆姥或姆佬;解放以后,经过民族识别,改称今名,仫佬。对是族称的由来和含义,古籍上无解,一九八三年版的《仫佬族简史》云:仫佬族的先祖是从湖南、山东等地来 相似文献
8.
9.
10.
“撞”、“侬”、“狼”是近古时期较有影响的壮族名称。“撞”又写作“僮”,是“壮”字的前身;“侬”又称为“布侬”,是分布于邕州西南的壮族;“狼”即“狼人”,“就是今天广西的壮族”。显而易见,这三种名称实际上标记的是同一个民族,在这方面,以往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对于这三种名称的来源却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都是从汉字的意义上去作些臆测。例如,“撞人喜冲突攻击,故曰撞”。“侬人之名大约取义 相似文献
11.
平时,听一些人把我国的朝鲜族简称为“鲜族”,不仅口头上用,而且在户口簿、粮证、机关行文和报纸上也往往出现这个字眼,这是错误的。“鲜族”并不是朝鲜族的简称。解放前,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把朝鲜族说成是日本人“鲜系”;解放后有 相似文献
12.
云南壮族,是本省五个人口超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由自称为布侬(p′u~(22)nwa~(55))、布雅衣(pu~(22)jaai~(35))、布傣(p′u~(22)taai~(31))的三种人们共同体合组而成,俗称侬人、沙人和土僚。他们主要居住在文山州(87.1万)、红河州(8.3万),曲靖地区(2.5万)、昆明市(0.8万)、昭通地区(0.5万)、丽江地区(0.4万)大理州(0.2万)、西双版纳州(0.2万)和思茅地区(0.1万)。玉溪、楚雄、东川、临泡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人口总数为100.3万。 相似文献
13.
壮族文人的形成及其近代思想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文人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它对壮族的进步和觉醒、崛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壮族文人从为官到为学,从科举到新学,从入仕到入俗不断演变,成为壮族民族、民主变革的先声。近代壮族文人的民族性、家族性和平民性,是壮族文人的鲜明个性,它与其他民族的文人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成为壮族不断发展进步和走向近代化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4.
族称的研究,是族名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东北亚土著民族族称的研究,前苏联史学界曾有“西伯利亚民族族名学”的专门学科,日本民族学界也曾有研究成果问世。中国学术界对东北亚土著民族的综合研究起步较晚,但有关东北亚土著民族族名学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当今东北亚土著民族及其先世的众多称谓,非详考中国文献不可。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确使用少数民族的族称,是认真执行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安定、团结。当前,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作为原始人类主要的狩猎工具而在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得到尊重和爱护。壮族及其先民世代居住的岭南地区,气候温热,水源丰富,植被繁茂,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原始社会时期,该地区的采集和渔猎经济非常发达。所以,狗在当时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左江流域崖壁画中狗的形象之多,地位之突出,使之成为仅次于人的动物。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青铜竹节筒上的漆画有一个人 相似文献
17.
满族族源神话与"满洲"族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流传于满族中的“三仙女”神话故事,不仅保留了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部分原生态素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三仙女”沐浴湖泊的具体方位在黑龙江下游的博朗湖,它为我们今天准确地认识满族的形成和族称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燕族兴起于商,发展于周,是当时位于今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诸侯国,特别对上古时期祖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史学界所瞩目。本文试对其族称、发展及对东北的开发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9.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至今,壮族政治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轨迹为:依附型政治文化→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地域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壮族“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程度不足导致壮族政治文化中的地域型政治文化的成分不高;壮族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不足导致壮族政治文化中的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成分不高. 相似文献
20.
族称与地名互证,始见于汉代,但先秦已见端倪。用于东北亚民族史,也由来已久。本文综合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略作考析,以利于检索者便捷而已,无多新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