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李白的先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家世是个千古之谜。李自自称出自汉代陇西飞将军李广之后(见《赠张相镐诗》二);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新唐书·李自传》都说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但自北朝至初唐一段的先世还是空白的。近来有人提出说李白是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支的后裔。也有人认为李白的先人  相似文献   

2.
上晋世五胡,多好自讬于神明之冑,其不足信,自无待言。而魏人自述先世,荒渺尤甚,又尝以史事诛崔浩,故其说弥不为人所信。然其中亦略有事宝,披沙拣金,往往见宝,所贵善为推求,不当一笔抹杀也。魏书序纪云: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此因汉世乌丸、鲜卑。史皆云以山为号,因有是言,不足信者也。又云:积六十七世,至成帝毛,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九十九者,合己为百姓也。统国三十六者,四面各九国。自受封至成帝六十七世,又五世至宣帝,七世至献帝,二世至  相似文献   

3.
孔子先世考     
王恩来 《理论界》2010,(3):140-143
<正>对孔子的出身,大抵有三种说法。一曰"布衣",二曰"圣人之后",三曰"奴隶主贵族"。"布衣"即平民。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附记的感言中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这是比  相似文献   

4.
徐静 《江淮论坛》2000,(3):81-85
胡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他首倡白话文学,号召文学革命,“暴得大名”,显赫终生。人们不禁要问,当时一个20多岁的留美学生,何以会取得这么大功绩?他的文学革命思想是如何形成?他的文学革命理论建树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再次走近胡适。一胡适出生于封建末期的一个学者官宦家庭。三岁上学,五岁丧父,在母亲的关爱下,读了九年村塾。他自幼聪颖,好学善思,八岁就能阅读《资治通鉴》,并读遍本村乃至邻村所能看到的每一部白话小说,如《水浒》、《红楼梦》等。这些小说使他见了世面,开了眼界。1904年,13岁的他到上海求学,六年时光,读…  相似文献   

5.
“五四”期间,胡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影响深巨,赞赏仿效者有之,批评商榷者亦有之。其中,梁启超的批评最具典型意义。本文从说理与抒情、音节与用韵、文言与白话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梁启超与胡适关于白话诗的意见分歧,并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的高度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主义的文学观胡适治学,一贯恪守历史主义原则,即无论做什么学问,他都力求从历史因素的联系和发展中去把握对象。他的文学革命论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文学问题。历史主义原则为胡适文学革命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他能够在“承认白话是活文字”的起点上,通过对中外文学演变史的分析,对白话文学主张作出历史主义的沉思。他说,从1916年2月到3月,“我的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我曾彻底想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字’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字’的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胡适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关于胡适先生 192 6年为了庚子赔款事宜去英国 ,途经长春并作短暂停留一事 ,有关胡适的论著及胡适传记、年谱等 ,均未涉及此事。朱文华先生在《“胡适研究”所涉及的学术课题———试为“胡适学”初拟内容框架》一文中特别指出 :“整个‘庚款’问题值得作为一个专门课题作研究 ,胡适在 (192 6~ 192 7年 )这一时期活动所留下的传记资料极少 ,……这方面的资料发掘整理工作也应加强。”①胡适先生晚年回忆“192 6年我以‘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位委员之一的身份去欧洲公干。那时英国决定退还一部…  相似文献   

8.
朱熹生于福建建阳,祖籍徽州婺源县.他的始祖名朱瓌.学术界都认为,朱熹先世的歙县故里是黄墩.《婺源茶院朱氏家谱》记载说:“始祖茶院府君讳瓌,又讳古僚,字舜臣,行廿二.先世居吴郡.唐乾符间(874—879年),避黄巢之乱,徙居歙之黄墩.天(礻右)中(904—907年),以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干戍婺源,民赖以安,子孙因家焉.以府君官制置茶院,遂称茶院朱氏.” 由此可见,朱熹先世的歙县故里  相似文献   

9.
玉湖陈氏家族起源于宋代。在宋庆历元年(1041年),始祖陈仁卜居于莆田城内的白沙村。以该地环境优美,且一衣带水,有池塘为伴。遂命池为“玉湖”。以地为系,创立了五湖陈氏家族。玉湖陈氏至第四世时,俊卿以榜眼晋仕,累官至拜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赠太师、正献公。玉湖陈家由此开始发扬光大,奠下家族辉煌历史。正献公俊卿,由榜眼入相,为官清廉,功盖邦国,深为朝廷倚重。除本身受溢为魏国公外,……追赠三代先祖溢太师国公。玉湖始祖仁公溢大师沂国公,第二世祖贵公溢太师蜀国公,第三世祖铣公溢太师冀国公,第四世祖俊卿说正献…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校勘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不仅在考证学方面成绩斐然 ,对考证学的分支校勘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他因承了清代朴学家有关校勘的要义 ,对中国校勘学的发展作了一次总结 ,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认为中国校勘学起源很早 ;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证明所改不误是校勘学的基本方法 ;排比异同各本 ,取其最古而又最近理的读法是校勘的最好方法。《水经注》的校勘研究是胡适的“象牙之塔  相似文献   

11.
郎学初 《船山学刊》2007,(3):176-178
胡适对国民党似乎始终没有太多好感.但他却一直注视着国民党政权的种种政治决策与行政思路,不肯放弃自己的职责;始终坚守自由主义立场,时刻准备以社会的良心正面发言,并在政治舆论上为执政的国民党指点一条通向民主法制的建国治国的大道.在此过程中,他与国民党的关系是冲突与合作相始终,希望与失望相交织.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酒     
王蒙先生曾记: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可见酒的独特魅力。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吟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佳句,一代枭雄曹孟德则认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士为美酒而倾倒,近代徽州大学者胡适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关于“少年诗人”的胡适胡明中国公学时代的胡适已是蜚声全校的"少年诗人",而正是这个"少年诗人"的名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今后几十年间学问的方向和事业的性质。─-读诗,做诗,与师友们唱酬,送刊物上发表,这一点"文学"的正宗活动为少年胡适开辟了一个崭新的...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与杨杏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杨杏佛诞生于1893年4月5日,比胡适小一岁零四个月,两人可谓同时。两人自小都入“蒙馆”读过“经书”,古文、诗词基础差不多。两人也差不多同时接受资产阶级新教育和接受革命党人的影响。1908年,新中国公学成立,胡适正十七岁,受聘为该校英文教师。杨杏佛与饶毓泰、严庄、张奚若等从胡适受业。自后,两人长时期以师生加朋友相待。  相似文献   

15.
胡适,作为一名忧心国家命运的爱国学,他不满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主张建立“好人政府”,实行“联省自治”,以维系国家的统一,消除军闯的混战,促进国内的和平;作为一个改良主义,他所主张的“好人政府”成为服务于北洋军阀的工具,他所鼓吹的“联省自治”也成为军阀割据的借口。他只求改善,不求推翻,最终决定了他与北洋军阀的关系:抑闯不成反拥阀。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胡适     
<正> 关于鲁迅与胡适的关系,不少现代文学史和文章都把他们说成一开始就是对立的,好象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交往,只有鲁迅对胡适的口诛笔伐。有些文章甚至把鲁迅与胡适在一些问题上明明有一致的观点,也把它“改造”成为“对立面”。至于鲁迅与胡适在五四前后存在的一段友谊史,只好讳莫如深,束之高阁了。这里想根据史实,对长期被“禁锢”的鲁迅与胡适前期一度存在的友谊,作一必要的回顾,对鲁迅与胡适后来的对立,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翻译     
胡适(1891—1962)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学者。一般人对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诸方面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有较多的了解。而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在“五四”时期曾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竭精殚虑地从事译事,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情况,却鲜为人知。实际上,胡适的翻译活动曾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在上世纪初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主要归根于以胡适为首的文学改良派提出的"文学革命"。《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集中体现了胡适的文学改良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决定着今天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百年后的今天,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再次思考胡适当年的文学改良思想,无疑对文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适与墨学     
墨学,在战国时代,是与儒学并称的“显学”。但是,到汉武帝时,墨学已成为“绝学”。以至《史记》仅以:“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23字记其生平事迹。 二千年来,对于墨子和墨学,除西晋鲁胜作过《墨辩注》,唐代韩愈从思想上调和儒墨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胡适     
本文考察了鲁迅与胡适之关系始末,比较研究之后指出:他们在生长环境、早期思想以及治学方法等方面,曾有着相似之点,因而,“五四”时期,他们在思想革命、文学革命中曾是互相配合、目标一致的战友;二十年代,在治学上一度是互相帮助、共同商讨的同道。但是,由于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上的严重分歧,三十年代以后,他们终于彼此站在敌对的方面去了。文章就他们走上对立面开始的时间问题以及对导致他们分道扬镳的时代因素和个人因素都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