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与《西厢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们又同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共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许多我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本文试图就两部巨著的爱情描写做一个比较,从而论证我们民族文学的继承关系。首先,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红》与《西》在爱情描写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在男女主人公爱情关系的确立上,崔张与宝黛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都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宝玉性格中都有痴和疯的特点,许多描写极其神似;而女主人公莺莺和林黛玉又都经历了假与真的内心冲突,在对待爱情方面也表现了相同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红楼梦》中围绕宝黛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和《西厢记》中围绕崔张的描写也还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红》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框架与《西》是极为相似的,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但是,《红》又不是完全照搬《西》的模式,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比《西》在思想上艺术上又高出许多。说明,《红》的作者在写作时的确是借鉴了《西》,但又比《西》有所创作和发展,见出我们的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民族的文学理论都是在该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产生出来的具有民族作风、民族气派的东西。因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学理论。但从世界文学理论的范围来看,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总是有其共同性的。这是因为,作为文学理论,总要反映文学的本质特征和艺术规律,而不同民族的文学,既然都是文学,就不可避免存在着共同性。但是,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又显然存在着差异。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观念、独特的概念体系、独特的方法、独特的术语、甚至独特的表现方式。就以艺术创作而论,我国典型的说法是“神思”,而西欧典型的说法则是“无意识”。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创作观作一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力作,它们同是描写爱情这一题材,在戏剧史上都有较深远的影响。优秀的文学剧本,不仅能供舞台演出,而且也有较高的文学阅读价值,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使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读者共同欣赏,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一定时代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社会思潮、民族风貌的反映。每一个作家的艺术总要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它不但基本取材于本民族的生活,反映本民族的情感,心理习俗、兴趣爱好,还在艺术形式上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欣赏习惯的熏陶,为本民  相似文献   

4.
爱,是千古奇美之情,千古诱人、感人之物。人类走过多少年,就有多少爱的甜蜜和美丽,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和苦难。而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文学,从人类懂得爱的那天就开始,绵绵延长,经久不衰,并日渐丰富,成了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文学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也大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中国明代的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描写爱情的典范之作。这两个生活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作家的作品,就像两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璀灿地闪烁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学长河中,遥遥相对又息息相通,风格迥异又惊人相似,堪称东西双璧。四百多年来,它们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震撼了多少青年  相似文献   

5.
任何文体都不是没有意味的纯粹的文体,它可能积淀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意识,尤其是那些历史久远的文体.当代藏族文学中出现的藏族传统文体——歌谣、叙事伦理等,就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正校园文化是一所幼儿园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表情,幼儿园走过的每一天,都会成为一种积淀,这种积淀逐渐的发展成为幼儿园的园所文化。园所文化的创造者是教师。园所文化是不断积累、深化的过程。重视园所文化建设,倡导个性发展,是提高幼儿园核心竞争力,促使幼儿园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用精神文化引领管理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样,一个优秀的幼儿园也必定有一种卓越的幼儿园精神。  相似文献   

7.
“拾便宜”的心理,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人群的心理,它存在于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心理之中,具有社会群体性乃至人类群体性的特点。在这种意义上说.它具有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上的意义。从社会群体而言,它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的特点。从人类群体而言,它又具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一个民族文化的优劣,常常会导致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的优劣,造成民族劣根性,因此,这一心理是民族劣根性之一种。从人类的欲望而言,这一心理又是人的欲望之一种,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始终,因而带有极强的“原罪”色彩。单就…  相似文献   

8.
一个古老陈旧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能引起了几乎是遍及全世界的读者的兴趣?因为它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对爱情描写上的审美要求──这要求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也不分时代的;它是全人类在长时期的心理积淀中形成的共同的审美理想。这就是爱情(包括婚姻)中的“灵”与“肉”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圆满”与“缺憾”的统一。《廊桥遗梦》生动而又深切地描写了这种统一,它于是成了风靡世界的畅销书。  相似文献   

9.
水不仅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源,也是重要的审美资源。在文学领域,描写"水"的内容极为丰富。"水"成为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形象,经过历代延续,已积淀为频繁出现于作家笔下的"传统形象"。中国文学典籍中对水的描写,可以分为实用意义的水形象、审美意义的水形象两大类,后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环境形象、本体形象、比喻形象。这些水形象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文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美华作家所写的作品就整体而言属于“阳春白雪型”,代表着海外华文文学的最高水准,领导着海外华文文学的新潮流,其中的佼佼者,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时代风雷的足音和外来文化的潮声。  相似文献   

11.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独特而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心主题。加拿大文学,乃至于加拿大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存活”。作为当代加拿大文学的经典作家之一,艾丽丝·门罗将她的视角聚焦于平凡小镇上普通人的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尤其是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女性。这些女性以顽强的意志和忍耐力在各种生存困境中得以幸存。通过描写女性的生存状态,门罗建构了一个又一个独具特色的“她”的生存故事。  相似文献   

12.
阿蕾是彝族文化战线上既能用本民族文字又能用汉文写作的难得的几个“双语”作家之一 ,其小说沉思彝族女性悲剧命运 ,拷问彝族妇女女性意识 ,追求彝族女性文学审美风格 ,超越彝族文学描写妇女爱情悲剧的艺术传统 ,从一个重要侧面弥补了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脱离女性大众特别是底层劳动妇女群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老舍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这既归功于他笔下的"北京城",更多的却是因为他写出了"北京人"。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其生长的文化土壤,礼仪文化不仅是城的文化积淀,更是人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老舍作品中"礼仪"的描写,便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好感文学”及其意义周五纯“好感文学”这个名词是我杜撰的。主要是为了与“爱情文学”相区别。从数量上说,文学作品,写男女间爱情的,太多了,然而写男女之间互相有好感,却又不是爱情的,不是很多。又不是爱情,又不是友谊,是什么呢?姑且名之日“好感文学”。先从...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的观照,是“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文借助“新移民文学”中的一些代表性文本,具体分析由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所导致的从日常生活到爱情、婚姻、性,从人际关系到心理层面等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给新移民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新移民在这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和无奈。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发生学来考察,“西部文学”的发现体现出文化认知和文化自觉的特性,是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本世纪以来,“西部文学”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阶段,与资本、权力和意识形态体系形成种种互文关系。“西部文学”包含了多层面、多向度、多级差的地理、民族、宗教、生活方式、文学想象内涵,它的敞亮有待于对其进行细致地分割与剖析,而考察西部文学中所体现的地区体验和民族文化积淀,以及它对不同群落、民族、阶层、性别、信仰的人们的意义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族群的文化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其他民族文化特质和成分。回族文化的兼容性就体现了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东北作家群"是中国左翼文学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在东北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的文化景观下,东北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了特殊的民族心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浓郁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家破人亡的惨状,东北作家群体裹挟着家仇国恨的激愤,他们富有情绪化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鲜明的国家意识,稍显稚嫩但却深切而真实,形成一种"国家话语"的另类书写模式。正是这种"另类"模式吹响了国家话语书写的时代号角,不仅对同时期左翼文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自身也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养分,积淀着异常丰富的心理背景.文学作品中常常有着大量直接的民俗或者暗含着的民俗心态描写.这些描写不仅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区的民俗样貌,而且在小说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刻画以及思想主题揭示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沙汀作为四川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就有许多民俗描写,这些描写为沙汀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巴蜀文化气息.本文从环境、方言以及人物刻画三个方面来展现民俗在沙汀小说中的特色及作用.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从其“第三世界文学”观出发,对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强调第三世界文学与第一世界文学的政治性抗争,前者具有的“民族寓言”的性质,凝聚着强大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他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的本意被曲解,应该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接触的角度来看待来重新审视“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应该是积极地介入和贯穿每一个民族语境,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民族环境或民族文化之间接触和交流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