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李敖回祖国大陆的“神州文化之旅”,向世人展示了多种面相。我们要全面地、完整地看李敖,既要看他的正面,又要注意看被他遮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
舒圣祥 《金陵瞭望》2005,(18):15-15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李敖神州文化之旅于19日正式展开。李敖将在北大、清华及复旦等三所高等学府进行三场演讲,演讲门票,分配到院系,中签几率很低,只有1%左右。因此,北大学生论坛上掀起一场“我对李敖有话说”的竞问活动。初步统计,130多个提问帖中,对大陆当前热点问题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也成了学生们的热门“考题”。不过意外的是得票率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李敖对“超级女声”现象的看法,问他究竟是“玉米”还是“凉粉”?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05,(18):12-14
台湾著名文化人士李敖9月19日上午乘机离开台湾,经香港于下午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开始其。神州文化之旅。,随后他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举行了3场精彩的演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是他56年来首次返回大陆。  相似文献   

4.
正7月26日,由国务院侨办主办,江苏省侨办、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市侨办联合承办的"2017海外华裔和香港台湾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江苏营"活动圆满落幕。自7月17日开始,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00名华裔师生不远万里,踏上神州故土,进行了为期10天的寻根问祖之旅。首先在南京集结,其后又相继参与各分营活动,短短数日,营员们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洗礼。  相似文献   

5.
孙尘 《可乐》2010,(1):61-61
李敖送报经过女生宿舍,君若总捧着一杯热牛奶等着他。李敖满怀怀念之情地回忆说:“历史系四年中,跟我感情最深的女朋友是‘罗’。”这个“罗”叫罗君若,是李敖读高中时就爱上的女生、她比李敖低一级,功课极好。李敖高三时休学在家,写了很多情书给她。每封情书,  相似文献   

6.
移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化问题。文化视野中的移民身份转换和认同经历了疏离阶段对“我是谁”的追问,以及融入阶段对“我们”的重新建构的复杂过程,并最终不得不面对移民城市杂糅文化语境中多重身份认同的新焦虑。  相似文献   

7.
2005年,央视名列“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第341位,湖南卫视以高超的公关技巧在短时间内树立了“超级女声”这个难以超越的娱乐品牌,凤凰卫视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媒体形象的典范,而自2002年开始的“中国十大公关事件”评选,陆续将央视、凤凰卫视、南方周末等媒体主办的公共关  相似文献   

8.
李文 《百姓生活》2010,(2):15-15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诩不凡。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  相似文献   

9.
应国务院侨办邀请,马来西亚马六甲华文教师《五月春风神州之旅研习团》一行32人在团长林雄高先生、副团长赖朝珠女士的率领下,于5月26日至29日访问了江苏的南京、苏州、吴江等市。 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丛建国会见并宴请了访问团的全体成员。丛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趋势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有所体现,它对于我们每个行业的发展来说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当代传媒界,凤凰卫视是比较成功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凤凰卫视的成功在于其制定的文化传播理念把握住了"全球化的辩证法"的核心,具体体现为:一、认同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文化理念,积极融入世界话语体系;二、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一、对中国建筑史深入研究的三次重要学术活动自2005年11月《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赴四川李庄考察,全力组织《图说李庄》一书的编撰出版,到2006年3月、4月先后策划开展的“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活动,4月20日举行“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等,均在国内建筑业内外引起反响,从一定层面上构成了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的研究与普及的思想“地图”。这些“寻根”的建筑之旅,给我们留下最多的不仅是建筑文化的印迹,还包括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文化启迪。  相似文献   

12.
1954年9月14日,李敖走进台湾大学校园,19岁的他抬头看蓝天白云,左顾右盼郁郁葱葱的棕榈树,台湾大学校园的美景立刻抓住了青年的心。大学是个性张扬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侨讯乡情     
1999年12月31日21时30分,在即将跨入新千年的喜庆时刻,镇江市市长周大平宣布“神州世纪游”开幕,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点燃“世纪之光”,“神州第一蛋”上6971个航空灯亮起了辉煌瑰丽的“千年之光”。据了解,“神州世纪游”开幕式暨2000年庆典活动是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镇江21世纪乐园以独具特色的高科技娱乐项目“巨蛋”,以及无可比拟的优势获得了庆典活动的承办权,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身处中国文化变革的交替时期,20世纪30年代起从“译入”转向“译出”标志其文化身份的转向。通过“译入”,引进和吸纳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化,实现对现代性文化认同建构;通过“译出”,评介和传播中国智慧,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并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林语堂以翻译《浮生六记》这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为开端,进行文化身份建构以实现双向认同。因此,研究《浮生六记》翻译的跨文化动因,有助于我们探究译者诉诸的文学相关功能及推崇的文学理想形式,了解译者主体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之互动。  相似文献   

15.
战后冲绳文化的混杂性并非是在本土文化之上对美日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多重文化的矛盾冲突中走向文化重组,进而形成一种混杂的新型文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冲绳民族在历史舞台上也经历了从“迷茫”到“发声”再到“觉醒”的成长蜕变。战后冲绳文化的混杂性于文学书写中再现的不仅是冲绳民族的成长与蜕变,也是冲绳作家在历史流变中对自我身份及民族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祺文 《社区》2009,(14):21-21
1954年9月14日.李敖走进台湾大学的校园.19岁的他抬头看蓝天白云.左顾右盼郁郁葱葱的棕榈树,台湾大学校园的美景立刻抓住了青年的心。大学是个性张扬的地方,大学是思想奔放的地方。李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手脚干一番了。正如他在诗《胆》中所云:我走我的路,别人怎能管?只手打天下。一身都是胆。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月底,一股“政治明星”风暴在珠三角地区狠狠地横扫了一回,先是香港演艺圈红人曾某某以港澳地区政协委员的身份出席广州市的“两会”,再有凤凰卫视著名女主播吴某某正式当选为广东省的政协委员……越来越多的明星活跃在政坛上,这并没有什么不妥,相反,明星当委员,代表了一种声音,也体现了政协对文艺界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身份意识”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存”思索有其重要而有效的价值意义。全球化语境带来“中心与边缘”边界的模糊固然在一定的层面上给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海外华文文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突围”,但陷入新一轮的“被误读”的可能也同时存在。文化身份的价值理性及其历史建构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警觉。北美华文作家张翎的创作无疑对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性”问题,在今天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变迁中的文学身份定位问题。当代中国在文学的对象、文化知识建构、文化误读和文学误读,中国文化“身份”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争论,显示了文学身份认同的危机。中国文论身份出现了辨识上的危机。文论的创新与中国立场紧密相关,文化和文论创新有助于推进新世纪“中国形象”的立场定位。在当代中国,文论体系创新尚无哲学根基,文论范畴创新尚无文学的丰厚土壤,文化创新又变成学科的身份无定,因此,文论流派原创是文论创新最切实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