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同居亚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同居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性吸引为基础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转型、消费文化、社会问题等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网络同居这种青少年亚文化现象蕴涵着青少年对交流的渴望、对性知识的窥探和对两性关系的嬉戏;同时折射出青少年在性知识方面的贫乏、性教育的缺失以及青少年辅导与服务的缺位。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性问题之一。它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也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现代性依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主要支撑力和前行的动力。现代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而信任是一种低成本的风险机制,现代性导致的"脱域"现象,对现代人来说到底是新的解放还是更大范围的约束?本文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感悟与思考,试图探讨在风险社会中的信任机制对社会成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语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以网络文化为基础的,以增进网络交流为目的的。通过对汉语网路语言的构造及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语言学研究提供有益提示。  相似文献   

4.
科技的发展以及政治参与民主化的扩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而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具有直接性与多元性、开放性与互动性、平等性与隐匿性、廉价性与高效性的特征,导致了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虚假性、非法性和难控性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加强和完善网络民主建设,积极构建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网络运用技能,加强公民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和培养公民健康的政治人格,才能使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有序、规范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载《社会学刊》第1卷第4期(1930年),作者胡龟(钅监)民。本篇研究社会现象的定义和分类。这里所说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并认为有下列特征:①人为性。社会现象是一种实在,有客观存在的价值,但推究其来源都是经过人为(主观)而后再客观化的东西。例如法律、商品、国旗等。②媒介性。一切社会现象都使个人间发生连带关系,所以说有媒介性。媒介性产生的连带关系不成直线而成三角形,是社会现象与人与人三方面的关系。既然成三角形,所以社会现象是独立的也是一种实在客观存在的价值。③价值性。因社会现象能使人类发生某种关系,所以是有功用的东西,有功用的东西有价值。④目的性。凡有功用的东西都有目的。作者认为社会的与个人的和自然的完全处于对待的地位。三种现象既各有个性,各成一中心,并互相矛盾,所以能各具种种的特征,为一类科学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是因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因其简洁幽默,表达生动,一经诞生就被广大网民广泛传播。首先介绍了社会语言学和网络语言的含义,然后研究了网络语言最鲜明的几个特点:谐音词、缩略词、旧词新用,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举例分析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反映的社会现象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7.
今天,对于沉溺于网络或网络成瘾这样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沉溺网络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它与吸毒、赌博成瘾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现在还不能简单地把沉迷于网络定性为心理疾病,因为也有人沉溺于工作,如日本的工作狂,能说他们沉溺于工作就是病态或有心理疾病吗?且慢对此下结论,可以先来看看一些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现象。 网虫多数是男性 国内外的调查表明,只有20%不到的女性上网,而上网者80%是男性。因此沉溺于网络的大部分也是男性,因而网虫绝大部分非男性莫属。男…  相似文献   

8.
"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网络成瘾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极大。深入分析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寻找"网络成瘾"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善客”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化现象,吸引了众多青年的关注、追捧与加入。本文首先从网络传播、社会互动以及社会安全阀等角度分析了“善客”风潮出现的原因,然后探讨了“善客”现象所反映出的当代青年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追逐时尚心理。最后从三方面对“善客”现象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生成的技术性、文化渗透性等特征。当今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着网络社会的矛盾对现实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空间文化霸权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等问题。为了减少互联网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必须重视网络民意,走群众路线,树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阵地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