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积极投身两岸的时代浪潮中去,在亲身参与两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的“两岸观”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本文通过研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台湾青年“两岸观”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台湾青年“两岸观”形成与变化的复杂原因,及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以及2016台湾"大选"等显示,台湾的社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成挑战。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从激发两岸和平发展的源源社会动力入手:一是厚植两岸非政治性共同利益;二是形塑两岸共同精神纽带;三是在大陆开展社会创新实验;四是建构两岸生活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和平发展,让两岸民众共同分享"和平红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作社会准备。  相似文献   

3.
战后,特别是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后,在国际关系、两岸关系和岛内政局发展三方面共同因素的作用下,台湾岛内民众的“认同光谱”形成了“蓝消绿长、统消独涨”的局面.这一局面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使得岛内政治势力不敢公然向统一的政治光谱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民众、政府通过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融合,通过艰难的整合而实现崭新的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两岸关系发展到现在,也因为有相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及内聚,而发展成今天两岸在学术、经贸、文化、观光等领域的频繁往来.尽管如此,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的公众认知,因为双方数十年来,经历的政治变化及政经体制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各种落差和经验,然而大体上在民族的情感体验上,慢慢已拉近了距离.我们的观察是,只要两岸共创和平发展的条件,两岸关系只有越走越近,最后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完成中国再一次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自 1 949年国民党逃台以来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5 0多年来 ,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当前的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 ,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 ,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 ,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 ,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 ,但另一方面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 ,两岸政治僵局持续 ,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未来的两岸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 ,另一方面受经济客观规律及两岸人民反对“台独”、赞成统一血缘情感影响 ,加上祖国大陆强大综合实力产生的震慑力 ,台湾当局不敢公开宣布“台湾独立”。不过 ,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难获突破 ,不排除两岸发生小摩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全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针,对我国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达到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其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和为先原则,坚持两岸发展的和谐性、和平性;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抓住两岸主流民心民意;秉承全面协调互信原则,逐渐填平两岸民众心理的历史鸿沟;实行互利互惠原则,夯实两岸统一的利益基础;坚持改革完善自我原则,增强台湾民众的向心力。其基本路径是:建立两岸政治关系的互信交流机制;建立两岸互惠互利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机制,逐渐增强两岸民众的民族一体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两岸民众的福祉。文章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遏制岛内"台独"势力的影响、有利于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水平、利于实现两岸政治关系的正常化四个方面阐述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采取务必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原则、继续加大反对"台独"势力的政策力度、坚持用民主协商的办法化解各种矛盾、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等四点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中,政治世俗化指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是民众政治态度的动态变迁过程。台湾社会受政治世俗化影响,政治思潮与社情民意逐渐变化,特别是台湾民众在政治世俗化的影响下,不愿再受困于蓝绿对立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发展与切身利益。据此,新时代对台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台湾民众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势。本文基于政治世俗化的视域,通过体系、过程、政策这三个层面,分析台湾社会政治世俗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联系,并探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架构。希冀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开放战略不仅推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的积极发展,而且对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表明,开放战略增进了两岸经济文化联系,增强了遏制"台独"势力的能力,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开放战略是一项造福两岸同胞,惠及世界人民的重大战略.因此,必须始终不渝推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扩大对台经济开放,拓宽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岸政治性沟通与合作,尝试两岸军事交流与合作,以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台湾政局积极变化和两岸协商进展加快,祖国大陆与台湾建立机制化的经济合作模式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关注岛内CECA认知问题及其差异,追溯两岸对抗思雏与合作思维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可以断定两岸思维模式的转变与两岸经贸交流有关,这里无意忽视政治因素而只强调经济因素;经济合作不是出于理想主义或利他主义的考虑,而是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利益算计的结果,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知和态度;现阶段两岸经济合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若干战略问题考验着两岸中国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台湾思想库是台当局幕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借助与欧美思想库的密切联系影响其对华政策.为巩固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有必要探讨两岸思想库、欧美思想库的多边互动和对话机制,深入分析台湾思想库的大陆研究和大陆政策,从整体和个别的视角透视台湾思想库的全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深化提供政策咨询.  相似文献   

12.
台湾政局演变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初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台湾政局演变的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突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湾政局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明显,要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持续下去,台湾岛内政治形势的演变仍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即将访台的消息,和台湾方面传出的马英九不排除在任内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的消息,使2008年的两岸关系呈现出明亮的色彩和积极的步调。不过,笔者认为,由于两岸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尚存在认知上的差距,两岸之间将维持一个较长的和平的、平行的发展阶段,两岸的最终统一,仍将是一个只能不疾不徐去对待的艰巨课题。  相似文献   

14.
钓鱼岛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都作出激烈回应,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给予回击;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处理钓鱼岛事件中表现出情同手足、并肩作战的姿态,让日本及国际社会不置可否;台湾在处理钓鱼岛事件上有自己的立场和方式,而这种立场和方式也成为中国大陆在两岸问题的纠结;钓鱼岛事件对两岸关系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两岸关系能否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更上一层楼,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双方政治互信的初步建立,马英九当局推行以"活路外交"政策以及台湾方面愿意通过两岸沟通与协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原因,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以及台湾岛内政局发生了积极变化,不仅缓解了两岸关于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的尖锐矛盾,同时也为解决这一特殊问题带来了契机。但是,该问题仍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影响两岸关系良好气氛,甚至可能引起摩擦与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彼此照顾对方的重要关切;加强沟通与协商,建立处理台湾涉外事务相关机制;个案处理,逐步解决;两岸关系改善与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解决应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共同体感"是推动一体化的强大力量,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等原因,台湾民众的两岸共同体感严重流失,两岸共同认同被割裂,对祖国大陆的疏离感在加剧,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要重视对台湾民众的社会心理建设,尤其不断强化台湾民众"共同体感"的建构,培养其对两岸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亲"理念,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不但改变了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海峡两岸的政治对立轴.国民党台湾当局的“本土化”、“民主化”政治转型,带来台湾主体意识的喷发和台独政党的乘势崛起.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被否定,“统独对立”取代“法统之争”成为双方政治斗争的焦点.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回归“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不过,台湾当局刻意突出“共识”分歧的做法,使两岸政治互信的积累受到干扰.两岸关系要持续稳定前行,需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更进一步,面向和平统一之未来,构筑“一中共表”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两岸关系因"横向交往密度"与"纵向交往深度"发展的非对称性特征,从而呈现出"内卷化"现象。这一现象是"利益"和"情感"双轮驱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就过程而言,两岸关系将呈现出"情感疏离—情感冲突—情感融合"的倒U型发展特征。要化解两岸关系的"内卷化"现象,需要在正确处理"情感与认知"、"利益与情感"两对关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两岸民众间的情感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际环境对任何国内战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历史与地缘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国际环境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更是如此.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实践不应该只局限于国内视野.当前国际环境对中国和平发展在总体有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美国是中国处理两岸关系问题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但因两岸主体性因素、其他国际力量以及国际法律与制度等诸方面的影响,美国因素存在局限性;应该关注美国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在深层价值观与国家利益上存在复杂的博弈互动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直接形塑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解决台湾问题与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中共中央逐步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与一系列政策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国家整体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建设两岸“共同家园”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民为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共同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目标;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也提出了推进与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原则、路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