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新海派"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以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作家群宜称为"新海派"作家群,因为他们的小说既表现出鲜明的探索性和先锋性,又溶合着明显的商业性和媚俗性,这正是"海派文化"的特征.当然相对于10年代的"鸳鸯蝴蝶派"和30年代的新感觉派来说,他们又体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超越与综合.具体到每个作家的艺术追求又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与个性.  相似文献   

2.
圣义  昌浩 《新天地》2011,(6):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曾经生活着一批被人们称之为"老克拉"的群族。他们大多出身于豪门富室,在新中国诞生前接受过"洋化"教育,他们目睹或亲历过十里洋场上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解放后,他们并不工作,依靠丰厚的"家底"依然过着富足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亚洲.正面临着一种"新生存困境".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早年因自然根源造成的贫穷、饥饿和疾病,转变成了今天因为发达和追求发达而造成的生态灾难.印尼大海啸、缅甸大风灾、中国的四川大地震等,都是这种"新生存困境"的展示.它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和改变我们亚洲的文学现状,却直接改变着我们整个亚洲的生存现实.而这种生存现实无疑会走进写作者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来自中国中原地区最偏僻的乡村的写作者,我时家乡这几十年的巨大变化感到焦虑和不安,而写作无疑是这种情感焦虑的结果.面对"新生存困境",我想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去关注那些被掩埋在黄土之下永远无语的亡灵,去聆听他们向这个世界发出的最悠长和最揪心的疑问与感叹.  相似文献   

4.
长期被忽略或遮蔽在文学史视野之外的"白马湖文学现象",是发源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新文化实践,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聚合形成,而后又在上海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得以承传和发展,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文学现象.平民启蒙主义构成了他们的文化内核,质朴动人则构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潜意识蕴积了一种因渴求亲近远离他们的传统文化,故乡和大自然而产生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使他们需要得到情感上的寄托与宣泄,从而影响着他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和选择,城市电视台开办电视栏目应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德国哲学的危机"是已然客观发生了的.它被认为勾连于启蒙和现代性规划在"德国的浩劫"之后所遭遇的危机,个中情况非常复杂.以尤尔根·哈贝马斯与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等人为代表的"新法兰克福学派"如何实现自身与之前传统的断裂性与连续性发展就成了分析和解决此困局的重点.出于"新法兰克福学派"那种继往开来的特征,他们要求自身能够...  相似文献   

7.
"福街商会"是草根民间商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合法化的组织形态,它酝酿产生的民族志故事表明,社会群体认同是流动不定的.社会人属于某一不确定"认同环"上的一分子,当其所属的"认同环"呈现强势之时,该社会人就以此类"认同环"属性表现出利益诉求,而其他的潜在认同属性则暂时被掩盖.社会群体认同的流动性决定了社会群体认同及其基础上的政治共同体具有流动性与可塑性,"福街商会"这一官方与民间共建的政治共同体,包容着福街草根民间组织、福街管委办和福区总商会等不同的社会群体认同.他们各自的"认同环",时而为"隐性认同环",时而为"显性认同环";时而其间产生矛盾对立,时而其间产生交叉甚至耦合.这种类似"旋转"动态的"社会认同",构成了转型期社会重建过程中的多样性与过渡性等特征,它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妥协与合作提供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的研究比较多,大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也不是"时代符号".但对他们的"父"族燧人氏,却鲜有研究.主要原因是燧人氏事迹简略,形象模糊,多以为是个"时代符号".我们认为:从距今二三十万年进入到"早期智人"(古人)生存时期,伴随着母系氏族的出现,作为"首领"的神传说人物,不论其故事有怎样的神话色彩,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距今约五万年前进入到"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后,氏族首领也是如此,燧人氏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氏族首领.他因发明"人工取火"而被称为三皇之首,亦称为"遂皇"(即燧皇).  相似文献   

9.
喻兮 《华人时刊》2009,(8):58-60
对于多数年轻人而言,都有过冲动消费的经历。如何处理新而无用的东西,成了大家颇为棘手的问题。而在上海,一个叫祝月圆的女孩巧妙地借"物"发挥,面向白领开起了易物铺。在替他们处理"绝用品"、让更多人"占便宜"的同时,自己也挖掘出一条财富通道。下面来听听她讲述的财富故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各年上海总商会名录,对浙江商人(以宁波帮为主干)在上海总商会中的地位、作用作了详尽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文章认为,浙江商人是上海总商会的实际创办者,并且长期掌握着总商会的最高领导权,在总商会会董、会员中,他们也始终占据着半壁以上"江山",被称为中国"第一商会"的上海总商会是在浙江商人的领导下运作的.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出现第一幢涉外写字楼——联谊大厦。里面工作的人被称为白领,他们是社会菁英,收入丰厚,消费能力强,接触的是上流人群,令人羡慕。"白领"一度成为一种身份标签,象征着地位、品位、智慧和能力。但进入二十一世纪,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网易对中国583名白领开展了一项关于生活节奏的调查,结果显示,83%的人感觉自己目前的生活节奏比较快。起床刷牙快一点,上班挤车快一点,工作打字快一点……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感觉太累。于是一个白领圈的新族群"慢生活一族"悄然兴起,他们倡导慢餐饮、慢旅游、慢运  相似文献   

12.
记忆     
《21世纪》2008,(11):32-33
狂欢过后,一切都恢复平静了吧?也许,明天的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不再以"鸟巢"、"水立方"的名字被人记住,它们以"北京新地标"的身份存在着。也许,明天的奥运会服务人员不再以"志愿者"的名字被人记住,他们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生活着。……原来,记忆是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天,与我们相遇的就会是历史。  相似文献   

13.
"微时代"浪潮的到来,以一种革命性变革的方式挑战着传统的美学思维与原则,碎片化审美成为一种日常,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时空被打碎,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替代了整体认知.碎片化审美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活动的新需要,同样也带来了诸多困扰.审美是人存在的本真显现,哲学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守望人的本真存在,"微时代"下的碎片化审美,使哲学思维方式的养成遭遇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杨洪立 《中华魂》2004,(1):51-52
报载:当北京市170万中、小学生于2003年2月17日结束寒假 走进学校时,他们被告知:新修订 的《中小学生守则》不再鼓励"舍 己救人"、 "敢于斗争",同时,还 删去了"见义勇为"等字样。对 此,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社会普 遍表示欢迎。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十年磨一剑"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是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要付出十年的时间来完成一部书,那就不多见了。如果说有人用十年的时间采访了300多人,并且为了确定一个情节而先后采访过30多人最终写成一本人物传记,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贾英华就是这个"天方夜谭"的主人公,那部人物传记就是被中外上百家权威媒体评价为成功地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16.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17.
"你为什么来学习?"一位在上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讲坛上站了整整十年的教师问。"我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一个名叫丁玎的学生回答。几年过去了,这一情景仍令笔者难以忘怀。值得欣慰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成人教育正在为那份"精彩"而努力,正在为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新一代具有大都市人文精神的新上海人而拚搏。  相似文献   

18.
上海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海文学也是中外文学交汇的产物.外国人参与的"文学上海"不仅塑造了上海文学,也深刻地参与到了上海城市品格的塑造之中.对于韩国汉学家而言,上海不仅是他们熟悉的中国都市,也是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城市的缩影.研究上海文学,不仅寄托了他们通过文学观看上海及现代中国的心愿,也是另一种反观与思考自我的方式.韩国汉学研究富有个性与创见,能够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本土化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9.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在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作为职业规划师,经常会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是否该换一份工作了?"而在我看来,有这样想法的职业人士中,接近半数人的理由根本不充分。别以为这样的讲法听起来有些别扭,从上海向阳生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客户部统计数据来看,认为自己职业发展遇到瓶颈的职业人士,有许多只是在"纵向"指标上有所体现,他们并不知道,其实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在"横向"上也可以有所造诣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