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汉族稳定的文化心理因素,不仅铸就了汉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而且还顽强地保留了汉族自古以来流传不衰的伦理观念和哲学思想。其中,汉族古代传统伦理作为文化心理因素的一斑,影响着古老汉族的发展。作者将汉族古代传统伦理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尊“礼”为“经天地、理人伦”之本的礼仪传统,2、以血亲为凝聚的父系家庭和宗法制度;3、浓重的“无主则乱”的君权思想;4、奉“孝”为天经地义的尊老、教幼传统;5、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6、慕“三代之英”的怀古情绪和“君子中庸”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2.
以孟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并倡导“明人伦”道德思想。“明人伦”理念的“合理内核”在于诉求人伦文明。探讨古代思想家的“明人伦”道德思想,对促进人伦文明及整个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建 《齐鲁学刊》2006,(4):11-15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多年来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随着西汉以来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整个中国社会。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教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对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及其有效运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道德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能山 《船山学刊》2008,(2):229-231
中国古代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内容。其精华大体可归纳为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的道德职责、政府的道德职责五个方面的思想。中国古代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学”,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西周政治道德思想的总括。儒家思想又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除对汉族政治经济产生重大深厚的影响之外,由于它的理论,就当时来说,在处理人、社会、民族各种矛盾方面,曾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此它同样为少数民族所崇敬和接受。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成为东亚文明最主要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伦理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哲学思想里对于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天道鬼神等问题是很少涉及。其突出的特点是在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方面。孔子对伦理、教育思想不仅讲得最多,而且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在孔子的思想里,把伦理、教育、政治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孔子最重道德的修养。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士”“君子”。因之,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教育主要是封建的伦理教育。在政治上孔子认为只有封建道德完备的“成人”才适宜于在高位,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用封建道德来很好  相似文献   

7.
史锦秀 《河北学刊》2006,26(6):129-131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人文观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本文从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等方面入手,在对“仁”、“礼”、“情”、“德”等思想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中,着重论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始终是摆在首位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纵观孔子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语行事,反映出了孔子在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方法。一、关于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于道德理想的坚信和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培养人的道德信念,是孔子道德教育的基石。在道德信念的培养方面,孔子的思想方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志于仁”。“仁”是孔…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依据。它包含着对中国古代“人本”思想资源的继承。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涵义,它要求在处理人与国、与君、与官、与神、与天、与物的关系时,不是以“国”、“君”、“官”、“神”、“天”、“物”为根本和依据,而是以普通的“人”为起点和归宿,对今天的政治家具有非同寻常的警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人本”思想经过创造性转换被注入新的意义,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中,对德性的来源有三种解释,即道德源于天(自然)道、来源于性(心性)道和来源于人(社会)道。这些解释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建造伦理道德方面的独特智慧;而且对于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道德、对于清除近世以来所形成的对道德的错误观念、对如何使德性由“潜在”变为“现在”、对如何建设德性社会等都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考察我国朝鲜族古代的固有道德,可以看出,朝鲜族从古代起,无论从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着较为丰富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传统。但是古代朝鲜族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著却很少见。因此,要研究古代朝鲜族道德,首先必须找出上古时代朝鲜民族的道德事实,然后由此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一民族的道德思想。因为,道德事实本身可以看作是道德思想的表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有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朱献贞 《齐鲁学刊》2005,1(6):93-96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一方面,它们在相互关照中深刻反映和揭示了自身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主义道德也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重要支撑。科学认识和辨证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标龙 《船山学刊》2008,(1):197-199
我国传统的“无诉”法律思想反映了古代统治阶级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重视道德教化以预防纠纷、重视调解以解决纠纷。另一方面,统治阶级轻视法律和诉讼,把诉讼与和谐社会对立起来。法律在化解社会纠纷,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法制建设,充分发挥诉讼在解决社会纠纷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代的“诚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和“信”是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范畴。“诚”、“信”虽可以互训,但有不同:“诚”可以作为本体论范畴使用,“信”则主要是一个伦理学概念,但也有其它一些意思。本文把“诚”和“信”组成一个词,用“诚信”作为一个分析范畴,来论述古人的一种道德观念。 简单说来,诚信最基本、最起码的意思就是不说谎,不许假诺言,不作假见证。在出言或许诺的当时就不说谎,必涉及到他人,这样,诚信就在处置关系中获得了一种道德的含义,它永远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讨论“诚信”,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检查诚信与义务的关系,即探讨在古代中国人那里,诚信是不是一种基本的、第一等级的、即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孔子为人设定的应当达到、经过努力也能达到的具有现实性的理想人格。“中庸”是道德的极致。“仁”与“知”是构成君子人格的两个基本因素。“知者利仁”、“知及仁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至德的“中庸”是“仁”与“知”、道德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在“中庸”中,“仁”起着为行为定向的作用,“知”则起着使行为适度,无过不及的作用。孔子“仁”、“知”并重的思想涉及了真与善、知性与德性、智慧与道德的统一等重大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在我国古代这一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充分肯定孔子“仁”、“知”并重思想时,必须看到,他在“仁”、“知”并重中已存在重心略向“仁”倾斜的倾向,同对孔子对“知”的理解也存有缺陷。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的德育思想与其哲学思想紧密交融,道德既是其哲学思想的主旨,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本体。在冯友兰那里,“做人”、“教人”与“化人”是一种超出学校教育的以社会为师、以力行为范的大教育、大德育理念;其事在道德境界,其志在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理想的道德目标,道德境界是现实的道德目标;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在道德继承上闪耀着智慧之光,尤其在需要进行道德重建的当下社会更为可贵。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怎样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 ,从分析“五四”以来我党在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上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实际状况入手 ,论证了 80多年来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重视不够 ,尚未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德建设体系。文章提出 ,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 ,加强道德建设 ,只有贯彻以我为主 ,扬我之所长 ,取人之精华的方针才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的神仙思想究竟是如何发端的呢?古代中国神仙思想正式发生的契机是什么呢? 一般地讲,前人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的: 从思想上说,“神仙之说,出自道家”因为最早对“真人”“至人”之类的神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