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畅 《南方论刊》2007,(1):54-55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它揭开了近代史的序幕。鲜为人知的是,伴随着文艺复兴,欧洲也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军事革命,通过这场革命,欧洲人掌握了先进的战争手段,并最终扩展到全球。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对外战争的性质问题,史家多以热月政变予以界定,分别称之为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其中前期法国内部斗争比较复杂,一般史籍对该时期的法国与欧洲政治记述便不尽详细,几乎众口一词地视前期法国对外战争为进步战争,因而具有正义性,认为热月政变后法国对外战争始转为侵略扩张性,①战争的两个阶段在性质上被绝对隔离开来,其内在联系被模糊,法兰西民族何以马不停蹄地苦战20多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便长期难获较完美的解释.本文旨在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对此略事探讨.一革命法国对外战争始于1792年4月20日  相似文献   

3.
<正> 清朝乾隆年间爆发的中缅战争,是两国之间的一场边界争端。这场战争,对两国关系和东南亚地区局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中也可略见清政府对东南亚地区外交政策得失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拿破仑时期的犹太人政策是犹太历史上一个重大内容,他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和平等的资本主义原则,给予了法国犹太人平等的公民权利,在对欧洲的一系列战争中又把这个原则带给欧洲各国,对欧洲犹太人的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40年6月,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堪一击,不足六周而溃败投降。这件事本身由于其突然性和重要性,自来引起政治家、军事家和史学家的高度重视,半个世纪来,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热门话题。可是在国内外发表的大量论文中,大多侧重对其败降原因的探讨以及对欧洲战局的影响。本文认为,法国败降的影响绝不是局部性的,应该着眼于二战全局,重新评估它对当时国际关系以及整个二战战快的深刻影响,提出了法国败降是欧洲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一个决定必因素,促使了二战从其初期的局部战争阶段向着全球性世界战争的新阶段转化的新论点。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战争。本文试就清政府在战争中步步退让的投降主义政策和英法串通以强凌弱“反败为胜”的侵略外交作一浅析。一、清政府对法国侵犯越南的态度法国殖民主义对越南的渗入和侵略,可追溯到1784年法国主教百多禄就占领越南的“利益”向法皇呈递的奏议及随后签订的法越凡尔赛条约,而法国涉足越南的真正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晚期欧洲大陆整体从自由贸易转入贸易保护主义,频频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战,迈入欧洲经济史上著名的"贸易战时代"。这一时期的贸易战大多与大国政治外交挂钩,并且金融交锋在部分贸易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法国与意大利1888—1898年这一漫长而激烈的贸易战深刻融合了贸易博弈、金融战争和大国外交等元素,德国则成为突出的第三方。法意贸易战实质上展现了法国和德国在缺乏爆发贸易战内在动力的前提下,以意大利为媒介展开的经济、政治博弈,其过程及结果对法意关系和德奥意三国同盟关系演变都产生一定影响,也对认识当前世界贸易争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英国为维护其可耻的鸦片走私而发动的肮脏战争.应当看到,这场战争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向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扩张的产物.在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着重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向落后国家扩张的本质,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摸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争。全球共有61个国家、17亿人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0%多);动员的军队约1.1亿人;战火蔓延欧洲、亚洲和非洲40个国家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广大海域,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520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70%。战争中军队和平民的伤亡人数超过9000万,其中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现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忧虑便普遍存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德国、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历史学家都在期望战后的世界不要完全不同于战前的秩序。战前的迹象表明,人们同时也在作一些缓和紧张局势的尝试,在历史学家中,这种情况就更为显著。德国学界的国际交往在继续,并且呈扩大的趋势。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友谊变成了仇恨,不仅针对敌对国家,也针对它们的历史学家。战争双方都认为,这是一场两种文化间的战争。一战期间,两大阵营的历史学家立场和行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即不论战前他们在政治问题上分歧多么大,一旦战争爆发,他们都几乎无条件地支持战争,尽管这些分歧只是被暂时搁置在一边,这种情形在德国尤为突出。然而,毫无疑问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在支持与反对战争的双方之间,分歧与一致同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战争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很小,历史学家都不愿接受战争带来的新的现实。一战后,德国的历史学家很少再与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国和美国历史研究的新潮流发生联系;由于抵制变迁,德国历史学变得越来越和国际学术界无关。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末,正当欧洲列强争霸、战争乌云密布的时候,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发表了《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指出:“欧洲正好象沿着斜坡一样越来越快地滚向规模空前和力量空前的世界战争的深渊”,沙皇俄国的霸权野心,正在策动一场肮脏的战争。恩格斯号召整个西欧,特别是西欧的工人政党,要“双倍地关心”“俄国革命政党的胜利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并预见到“一旦沙皇政权这个全欧洲反动势力的最后堡垒垮台,整个欧洲的风向就会完全改变。”历史的进程完全证实了这些英明的论断。这篇光辉著作发表后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末期 ,法德两国在对战后世界形势及未来发展进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 ,决定共同推进欧洲一体化运动 ,并结成政治同盟 ,欧盟的轴心因此诞生。但是 ,这个轴心的一个重要支点是战争结果 :德国必须在政治上屈从法国 ,在经济上承担超常义务。 90年代后期欧洲的政治结构和力量对比关系发生巨变后 ,德国新政府提出了调整法德关系的要求 ,形成了与法国竞争的态势和对法国利益的冲击 ,欧盟的轴心和发动机因此出现了裂痕。不过 ,巩固欧盟事业 ,推动其发展是法德两国最大的战略利益 ,这决定了两国关系不会走向破裂 ,继续合作仍是两国的唯一选择 ,他们将在斗争中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3.
法国宪法委员会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宏观上讲,世界的宪法司法模式可分为美国的司法审查模式和欧洲的宪法审查模式。但诚如法国著名宪法学教授法沃赫所指出的,“美国模式不容易出口:即便许多国家在理论上采纳了这种系统,我们也会发现,事实上鲜有国家可有效运作这套系统”。因此,欧洲宪法司法模式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宪法司法改革的主要借鉴模型。而法国宪法委员会模式作为欧洲宪法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成为中国学界的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14.
抗战题材的作品,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经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题材的作品在实现国族动员、反对侵略战争和拯救民族危亡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作为创作资源被持久地开掘,战争对人心灵创痛的揭示还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而西方关于战争题材的文艺在这一点上要远比我们深刻。对人性的关怀、对战争给个人造成的伤痛的揭示更显示了艺术的力量,也更接近战争危害的本质。文学史上我们反映内战的文艺远比抗战文艺更成熟和更有影响。同是战争,但对这两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文艺的反映竟是如此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现代民族主义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把握民族主义发展的规律,对于一切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民族主义在欧洲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扩张阶段,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民族主义的浪潮由法国大革命起始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激发了其余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浪潮,并由此导致了欧洲剧烈的动荡与冲突;第三个阶段是“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的融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欧洲这样一个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地区,得出的结论是,民族主义在这一区域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自 18世纪以来 ,平民与战时暴力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争的政治化阶段。“全民动员”(lev啨eenmasse)是法国大革命的一大创举。顾名思义 ,全民动员就是动员全国人民参与战争 ,这一战争理念在 2 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发展到顶峰。也正是总体动员的逻辑把敌国人民整体地变成了施加军事暴力的合法对象。第二阶段 ,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为释放针对平民的前所未有的毁灭力量提供了可能。第三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世纪 ,战争的政治化和工业化一直在改变 (和调整 )着欧洲和欧洲殖民地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军事不平衡。针对平民的极端暴力部分是由战争方式的种种变化造成的。不过 ,极端暴力还取决于如何界定战争中所谓的“正常情况” ,取决于同时代人的认识 ,也就是说 ,当同时代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战争规范全然失效时 ,极端暴力就出现了。可以这样说 ,极端暴力构成了战争的“惨烈时刻”。  相似文献   

17.
中法战争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在近代史上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清政府在中国军队取得一定胜利的情况下急于求和,屈辱地接受了有利于法国的议和条件。研究者一般认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投降卖国”政策是造成这次外交失败的原因。对此,笔者提出一点新的看法。中法战争后期中国取得一定的军事胜利,主要是指1885年3月24日的镇南关大捷和29日的谅山大捷。这两次大捷也就是茹费理内阁在3月30日垮台的直接原因。旧论认  相似文献   

18.
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德意志内部的原因,也有欧洲诸强错综复杂的外部原因。战争的过程体现了利益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需要,持久与残酷的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一方面使德意志民族陷入分裂与落后状态,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割地、赔款等等一系列屈辱之后第一次取得完胜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一场战争中,湖南是重要战场,发生在这里的每一场战役几乎都牵涉到抗战全局,甚至与苏联卫国战争、远东反法西斯战场息息相关。湖南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惨痛代价,湖南是中国的"南天一柱",湖南人民和驻湖南军队的英勇抗战是取得这一场战争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法国在华南地区经营颇久,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的战略利益。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这一地区局势日渐紧张。日军对华南的威胁,实际上也威胁到法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故在日军南进之前,法军方曾有过与中国联手共同抗击日军的提议,中法就军事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商谈,法国且在1938年7月以防日名义擅自侵占西沙群岛。但由于法国要全力应对德意在欧洲的威胁,无力兼顾远东,协议草案的内容又片面于法方有利,中法军事合作谈判陷于停顿。这期间法国既同情中国抗战,愿意有所协助,又极为担心日方的报复,因此对中国假道越南运输物资等问题做出种种限制,并最终完全停止,致使战时国民政府的对法外交未能有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