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彦博 《现代妇女》2014,(7):125-125
教会法是西方法律的历史渊源之一,其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本文集中论述了教会法的渊源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着重对教会法的形成、发展以及对整个欧洲大陆世俗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很多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期间不同程度地参加过教会活动.参加教会活动的留学生与教会之间形成三种不同的关系类型:功利性的物质关系、情感性的归属关系和精神性的信仰关系.在这三种关系类型中,留学生呈现了三种不同面向的自我:物质性的理性自我、归属性的感性自我和精神性的神性自我.这三种关系和三种自我之间反映的是留学生对教会活动的卷入程度.本质上,物质性的理性自我对于教会活动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归属性的感性自我在教会活动中则是一个犹豫的摇摆者,而信仰性的神性自我则是在教会活动中将自我完全让渡给上帝.这三种类型的关系和自我与教会活动之间具有明显的市场交易特征.个体自我的高度觉醒和对教会活动的深度卷入,是决定留学生是否最终信教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提起教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现在官员、学者和教会人士最常用的一个词是“相适应”,意思是宗教(当然包括在中国的基督教会,且天主教或曰“基督公教”以及基督教或曰“基督新教”的教会在内)要与社会(特指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想,我们更应该说的另外一个词是“做贡献”,意思是宗教(在此特指在中国的基督教会)必然而且已经与社会(在此指中国社会)相适应,并且已经从“相适应”走向了“做贡献”。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精英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士绅和专业知识分子是两个重要群体。1933年河北定县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当地士绅与主持实验县工作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间的激烈冲突随之爆发。该类型社会冲突以士绅阶层的抱怨、污蔑、制造负面社会舆论为重要特征,反映了士绅阶层在农村社会和乡村建设中权力地位的边缘化。士绅阶层地位的没落,表面看来是平教会在乡村建设中刻意通过组织创新扶植农村青年参与乡村建设,致使士绅在农村社会权力结构中大权旁落,其结构性原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士绅阶层在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经营高利贷活动,大量占有农村土地,与农民发生严重的经济利益冲突,致使社会负面评价增加;二是国家在县域单位推进现代化的意志受到士绅阶层的阻碍,平教会冷落士绅实际上代表了国家与地方社会在现代化问题上的角力。  相似文献   

5.
王进 《老人世界》2011,(10):36-36
1882年4月19日.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带着教会势力和社会偏见给他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永远离开了不能容忍他这“进化论恶魔”的世界。这位科学巨人患过什么病,他是怎么死的呢?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大学?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university在西方中世纪是指研究事物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最初由教会掌握,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才配得上称之为教授universal的知识,即无所不包的知识的学校,也才配叫做“大学(University)”。但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要听神学学者和教授们的,所以大学对于教会和世俗政权逐渐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了自治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女人也行     
罗塞夫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个笃信共产主义的保加利亚移民,在巴西投资做生意,母亲是个土生土长的巴西人。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下,她从小就对穷人满怀同情。年少时,经常和同学去贫民窟担任教会社会志愿者,挨家挨户地分发食品。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武汉市一位青年基督教徒的个案式访谈,描述了他的信教史、生活观念和信仰实践以及他对中国宗教和社会、教会与组织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认识,揭示出了信仰是如何在他的观念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以及他是如何借用一般生活经验和中国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来为他的信仰辩护的。以微观的角度对一个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认识了解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状况,以及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条件、状况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当代海外华人教会的青年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在近代华人的海外移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华人基督教会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承担起青年培养的责任。它们认识到当代华人青年不仅面临着后现代文化及信息科技发展的巨大冲击,还面临着文化适应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海外华人教会人士对华人青年群体的处境有着较清醒认识,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付之以适切、有效的培养策略,进而完成海外华人亚文化群体及族裔的建构及认同。  相似文献   

10.
香港开埠初期,人口增加,但市民比较贫穷,天灾或病患使很多人陷入生活困境。食物、医疗及教育的供求矛盾显著上升。为了帮助市民解决困境,当时在港的外国教会的传教士及修女,经常为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医疗和教育的援助,这可算做是香港义务工作的起源。不少有教会背景的社会服务团体因此诞生,而其中不少的服务都由义工提供。直至上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11.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1887年出版的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也译为《公社与社会》)中指出有两种类型的社会关系,即Gemeinschaft(共同体或公社)和Gesellschaft(社会)。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是前者的主要纽带,其“指称的社会关系的全部形式具有如下特征:高度的人际关系、情感的深度、道德的义务、社会的凝聚力和经久的连续性。这种Gemeinschaft的典范是家庭”。  相似文献   

12.
田晓虹 《社会学》2005,(4):57-64
人从呱呱落地起首先生活在家庭中,最初的社会化是在定位家庭中完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以建立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为开端,通过家庭与孩子的接触,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做人的基本素质。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是任何家庭都无法避免的责任课题。综观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变迁,无不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与价值观演变的轨迹,以及它们与家庭教育理念、方式之间的同构性。研究日本家庭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与变迁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同属东亚文化圈和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当代中国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资镜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妇女》2008,(7):6-8
灾难是一位苛刻的老师,教会我们更智慧的运用生存能力,让我们知道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困惑,懂得珍惜……  相似文献   

14.
我的愿望     
庞瑞雨 《老年世界》2010,(21):12-12
刚刚和姥爷通完电话,得知姥爷最近身体不是很好时,电话这头的我不禁落泪了。姥爷是在姐姐两岁时来到我家的。当时,由于父母一直忙于生计,所以,照看我们姐妹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姥爷肩上。可以说,我们是在姥爷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带给了我们幼年时的童趣、少年时的快乐,教会了我们青年人要自信、成年人要坚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正当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际,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社会必须正视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双重任务,而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发展工业经济。因此,中国社会必将是浓缩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种社会形态的转型社会。家庭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其结构与功能的变迁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呈现转型家庭的复合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青年社会化和家庭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中国是世界上青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总人口30.8%的15-29岁的青年生活分布在中国社会的两亿多个家庭里。由于社会通过家庭来取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青年、社会和家庭在许多里大方面相互依存和作用,因此.家庭在青年社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二、众所周知,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并且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革,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群体和个体以及作为社会构成的家庭都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在…  相似文献   

17.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是一个植根于香港、不分宗派的社会服务机构,本着“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信念,代表香港各教会为“全人的发展”而努力,其目标与宗旨为:(1)向那些在体能、智力、情绪、群体或灵性上有需要的人提供教育、辅导、治疗等服务;(2)为在急剧转变的社会中被忽略的人士探求和推动新的服务;(3)促进基督徒及一般市民对社会的关注,进而参与社会服务;(4)倡导更理想的社会福利政策,使每一个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和保障;(5)联同各教会把基督为人服务的精神带至人群当中;(6)联合世界各地教会,共同谋求…  相似文献   

18.
冯克力 《中外书摘》2008,(11):73-75
天地间的女孩这张照片刊于《图片中国百年史》,只附有一行说明:“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教内女生。”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学,起自英国军事入侵取得了不平等条约的特权之后。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派遣阿尔德塞女士在宁波开设的女子学塾,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其后,又有十一所女子学校先后在五口和香港开设。  相似文献   

19.
虽然之前几代人在保护地球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但从现在开始,通过改变我们和孩子的日常习惯,教会他们尊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依旧能救赎自己。可持续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消费观,为了保护地球,造福后代,我们必须教会孩子理智消费,始终遵循成本意识和危机意识。我们整理了7种适合孩子的方式,一起行动起来吧!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观察与理解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探讨当前社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研究表明:1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依据的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孩子比其父辈、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2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途径已经发生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文化传递的方向也发生部分的改变。与传统社会中几代人分享大致相同的食物知识体系和主要依靠代际之间自上而下的口耳传递方式颇为不同,孩子得自于市场、广告、同龄人的食物信息和知识,有时甚至超过其长辈。食物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载体,其承载的文化意义以及围绕着食物的话语也发生了改变;3家庭中关于吃什么、如何吃的决策反映出家庭地位关系的改变,孩子的中心化倾向和孩子独立空间的扩大都趋于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