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职业院校的教育当中,英语是教学重点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当中,逐渐出现了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传统的英语老师教学观念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针对这种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母语的文化教育,本文结合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母语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对其相关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有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如同手足,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研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并对中国文化内涵与西方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意义。进行文化比较能促进我们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会侵蚀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认为,一方面文化是洞穴,理应多元,所以在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应理性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另一方面中西文化都遭遇了现代性的侵蚀,节日的欲望化现象很突出,这需要中西双方共同面对。对于教育者来说,在尊重学生选择权利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氛围中,让其心灵接受传统节日所内蕴的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文化的创造、发展及传承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而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播文化知识的课程。鉴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必要性及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旨在让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婷 《职业》2015,(6):63-64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具有共享性、传承性、地域性等显著特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笔者积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诵读儒学经典等方法,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同时,了解西方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也是青年人的一项重要功课。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影响遍及世界各国各地区。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应该吸收精华,并从糟粕中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英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一些个别误读现象为例,运用相关理论对该现象进行总结和分析,之后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尽量避免或降低类似情况的出现。在文化再植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方面也有很多,本文最后将对文化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以达到正确认知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促进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的互动交际。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形成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但其重要性却无法忽视,本文试从比较中西根本精神为视角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在促进我国发展的同时产生的文化冲突也在我们质疑中国部分传统文化是否过于保守而应改革或舍弃。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加大对垃圾文化的惩治力度,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培养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单边策略,坚守中国文化身份,保持民族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势资源尤为重要。在此情形下,高校通识教育更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培养一批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有本有源的复合人才,并以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构建良好文化生态,推动和影响世界文化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汉化以及文化出现衰微的迹象,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这种现象的出现,分析了导致此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过程,以期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做更深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占廷现象”与“反宗法的非公民社会”文化类型学的研究者往往把家族本位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而以之与西方的“个人本位文化”相比较,这种看法在近代中国家族兴盛和西方个性解放的背景下或许不无道理。然而搬用到历史上却远非都是适宜的。我们且不说欧洲中世纪...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虽然现代行政管理起源于西方,但中国是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国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研究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是使传统文化朝着更有利于现代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有效方法,两者相辅相成,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行政管理制度。文中主要以传统文化与中国行政管理多元的结合和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各种影响来进行研究,用严谨的态度来阐述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内陆国家,以农耕文化为基础。而西方国家多处于临海地区,具有传统的畜牧文化特征,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在这其中饮食文化更是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各个方面并且得出结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饮食方式、餐具、餐桌礼仪以及本质等各方面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正是这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西方数字文化霸权具有"自愿认可"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数字技术霸权、数字媒体霸权和数字文化霸权。在数字时代,西方凭借数字技术优势和数字媒体垄断,把西方意识形态包装成西方数字文化形式,推行西方数字文化霸权。中国大学生出现了一些西方数字文化的数字粉丝社群。借助于大学生的"产消者"特性,西方数字文化霸权的渗透路径在营销策略、传播方式和表征模式等方面发生了转向。这让大学生数字粉丝在无意识中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认同偏移。高校应该坚持内容为王、以效为要、导向为魂、学生为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精准传播力、引导力、亲和力。  相似文献   

16.
孙成岩 《现代交际》2011,(6):123-124
当前,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下被日益消解,武术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但是,近半个世纪的现代武术运动发展,因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辐射及自身的主动趋附,致使原本博大深邃的武术文化发生了重大迷失。本文就中华武术的文化意义、历史走向等几个层面予以剖析,旨在探讨当代武术文化的发展应重新定位,理性审视,增强文化创造力与竞争力,坚持“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新学的发展,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但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之间,文化建构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痕,国人本土文化价值本位的缺失造成了当下信仰真空的泛滥,如何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中有效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塑国人的根性集体无意识,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广东省肇庆市传统文化教育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非常数字     
81.89% ——中国为什么出现不了“比尔·盖茨”式的慈善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81.89%的被调查者认为“国情与文化”因素阻碍了慈善行为,这说明民众虽然认为中国富豪确实需要付出更大的善心和责任,但并没有片面指责中国富豪们“为富不仁”,而是看到了形成这种现象的不同的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餐桌礼仪一直体现着我国独特的食礼文化,被人们所继承发扬光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优良传统在今天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餐桌上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礼仪,礼节被淡化的现象,以及年轻人对食礼文化概念的模糊。为什么教育的普及,不但没有让传统文化更好的得到继承和发扬,反而被边缘化?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种变化不仅来自于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教育理念变对它的忽视化,同时也来自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对我国传统食礼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