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媒介通过构建群体记忆和打造传播空间来对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优秀案例提出运用空间媒介提升城市形象和传播的建议:结合大众媒介,打造媒介矩阵;迎合公众的需求,创新活动方式来提升城市影响力;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达到更好地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播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纸媒与新媒体间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支撑和推动了媒体的发展,使每个重要的技术革命时期都出现了相应的新传媒技术。数字化技术迎合时代发展需要,新兴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共同融合促进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开启了受众的"网络"时代。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媒介特征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信息需求结构、传受双方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电视媒体如何面向新媒体这一对手,尊重受众和市场的变化,展开竞争,信息整合是其良好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传播与接受——不同媒介对大学生影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群体是当今很多传播活动的重要目标受众,在针对此受众群体进行传播活动时,媒介渠道的选择和策略性安排对传播效果的达成至关重要。本研究根据对上海大学生进行的实证研究,对数字化时代全新媒介环境中大学生对不同媒体渠道的接触状况以及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进行探究。在以大学生为目标受众的传播活动中如何实现媒介策略的最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郑玮 《公关世界》2010,(8):61-61
受众的碎片化,媒介的平民化,导致信息的多元化与不对称性,在这样的传播现状与社会环境下,公关的整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霍夫兰说服理论中指出,受众对传播媒介有相当大的选择性,其中,传播媒介机构的声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左右着受众对媒介以及传统内容的选择和信任度。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织,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受众的需要、感受和传播效果的社会效应,不仅要提高知名度,还要提高美誉度,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建立的媒介平台严密包裹了大学生受众生活现场,基于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向受众传输多元审美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用已经"符号化"的多种媒介信息建立成"景观",对大学生受众心理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文章就景观社会下的大学生受众心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应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8.
网络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快速崛起,传媒生态被改变,媒介格局被颠覆。新媒体能够与受众实现真正的双向联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进行大众传播,同时受众的主动性明显增加,使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主要界定了新媒体环境的内涵,并从受众的地位与角色、传播者中心地位和传播秩序三方面综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集体行动(群体事件)是我国转型期较新的社会问题,信息传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议程设置、大众传播的理论出发分析在这些集体行动(群体事件)中信息传播的环境,对信息环境环境化形成的媒介、意见领袖、受众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蒋晓宇 《现代妇女》2014,(8):308-308
电视消息是依托电视媒介传播的一种消息体裁,其解说词的写作必须符合电视消息的传播特点。电视受众以“视听结合”为主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决定电视消息解说词的写作应准确把握语体色彩,清晰认识语言功能。写作电视消息解说词时,既要充分把握其个性特征,又要灵活使用其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荆森 《公关世界》2016,(5):54-59
随着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方式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制定品牌形象整合传播策略时具有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变化需求。而艺术具有趣味性、直觉感官性等特征,可以直接触发消费者的情感来打动受众。这一特征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在品牌形象传播的策划过程中,其中典型的应用方式就是作为创意传播的“沟通元”融入到企业的公关活动中,借助这种艺术语言的传播方式来解释和传递企业的品牌文化理念,使品牌拥有“艺术范儿”。  相似文献   

12.
荆森 《公关世界》2016,(3):54-59
随着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方式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制定品牌形象整合传播策略时具有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变化需求.而艺术具有趣味性、直觉感官性等特征,可以直接触发消费者的情感来打动受众.这一特征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在品牌形象传播的策划过程中,其中典型的应用方式就是作为创意传播的"沟通元"融入到企业的公关活动中,借助这种艺术语言的传播方式来解释和传递企业的品牌文化理念,使品牌拥有"艺术范儿".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公交移动电视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媒介的产生,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公交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传播效果的研究是其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传播者、受众、讯息、传播环境等方面进行阐释,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研究公交移动电视新媒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上以全胜战绩夺冠,为我国“三大球”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在当代对于社会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激发了受众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本文将引用媒介事件的理论以及媒体传播的视角探究女排夺冠媒介事件中的记忆建构,信息获取与情感认同。采用口述史访谈的方法来探讨传统电视媒介如何通过话语塑造媒介事件以及影响受众对于媒介事件认知的关键要素,探究女排夺冠事件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使具有“胜利”“牺牲”“地缘相近”属性的记忆成为亲历者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各种媒介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代,电视是一种普及性很高的传播媒介,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陕北民歌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电视媒介,将陕北民歌这一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使更多的人借助这一方式关注陕北民歌,从而达到保护陕北民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杜唯 《现代妇女》2014,(7):316-316
DM作为承载信息、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将相关信息以邮寄方式传递给目标受众的一种精准媒介形式。直邮因其信息传播和接收有一定的选择性,且具有成本更低廉、定位更精准等优势,因而潜力巨大。本文将介绍DM广告国内外发展情况,分析重庆DM广告存在问题,给出优化意见。  相似文献   

17.
"纸媒如何转型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业界的焦点话题,但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立场大多以媒介思维为主,忽视受众的需求与动机.因此,作者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依据分析纸媒的转型问题,强调纸媒需立足于受众的深层次需求,提供更多的使用与满足才是纸媒发展的王道.  相似文献   

18.
邸扬 《现代交际》2011,(8):82-82
“隐性广告”又称“植入式广告”或“嵌入式广告”,指在影视剧、游戏中刻意插入商家的产品或标识,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隐性”体现在广告隐藏于信息载体中,并与之融合为一体,搭建成受众群体所切身获得的或借助于生活经验弥补完成的信息内容。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自觉无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将广告产品或相关品牌信息在受众群无意识的情况下传达给媒介消费者,从而完成广告传播的过程,达到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已成为现代人们进行社交的工具和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网络监管的滞后、主播的低素质、受众的好奇心等原因导致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的解决要靠相关部门、网络直播平台、网络主播、网络直播受众这四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象的大传播,不仅要注重充分运用闻媒介和泛大众传播媒介的大传播,还要高度重视国家政策、国家行为、实物传播和人际传播领域的大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