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俊 《现代交际》2011,(3):137-138
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也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能否正确认识并对之实行正确的政策,对党的事业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土地革命初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认识,来阐述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及这种认识在土地革命时期对革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闽浙赣苏区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影响较大的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先后包括50多个县,资金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成功的关键,在闽浙赣苏区革命中,前期主要是靠打土豪、地主没收其财产获得的。1931年以后,主要依靠苏区自力更生、发展农工业,建立各种合作社来解决资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秦至清,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土地的田赋收入,历来都是封建王朝最基本的财政收入,而封建地主每时每刻都在同国家争夺这种收入.因而,代表封建地主利益的封建王朝,同封建地主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有时也威胁着中央王权.然而封建地主同封建王朝,在对待农民的关系上,却是基本一致的.封建国家为安抚农民,常常运用均田减负的土地管理制度来调节这种矛盾.并以此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中国的封建制度,之所以能维持二千多年,秘密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逐步调整的,大致经历了从减租减息到实行耕者有其田再到最终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三个阶段,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海 《老年人》2009,(1):40-41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从土地私有化到人民公社,再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实现了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制度再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巨大转变。土地制度的变迁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重新审视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农村土地配置的不同认识、政策主张及其实践效应,认为排除各种权力因素的作用,传统中国农地配置的不均主要是长期以来土地继承与土地交易自然积累的结果,这一结果有其问题与矛盾,也有历史效应与存在空间。但如何解决问题却涉及到对问题性质的定位。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阶级理论的传入及其影响,让人们更多地以阶级理论的对立性来思考和观察问题,主张以阶级剥夺来平分土地。革命式的剥夺实现了土地配置的绝对平均,但从长远看却遗留下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体现于对土地进行集体化管理和经营所带来的低效益,也体现在废除大集体后以绝对平均为基础的低效率的土地分户经营。因此,农村改革的核心与实质就不仅是要重新还地权于农民,同时也是要重新建立一个有效益、有适度规模的农地配置与经营制度。由此我们发现,在经历了近一百年的选择与实践后,我们又不得不去重新面对20世纪上半叶有关土地问题的争论,而能否重新认识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大历史经验的厘清,更是当下的农地制度改革能否继续深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做出了新的部署,农村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的突出亮点是让农民享有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和流转权,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而缓解长期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以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切入点,可以说抓住了推进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关键所在。透视土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正确地理解这一点。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经济的特征是:一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越来越大,全国最大的"地主"碧桂园土地储备达45平方公里。在许多二三线城市,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难以拿到土地,规模较大的跨区房地产企业往往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土地在我国属于一种稀缺资源,因而有限的土地应当得到充分利用,否则即是在制造巨大的浪费。地产大  相似文献   

9.
妇女们成了土地主 在美国爱荷华州,女拥有该州近一半的农田.不过,们也发现大家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她们花钱雇来耕种土地的工人通常并不能达到她们的要求,且对她们的牢骚和抱怨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教授长期致力于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研究,他积自己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要认识中国社会,必须首先要研究中国的农民,不了解中国农村和农民,是很难真正认识中国社会的。这一见解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中国,任何革命运动,没有广大农民的参加,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没有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农民利益问题的突破口是农民土地问题。本文从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症结出发,通过对美国农民土地权益"三层次"保护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和分析,为我国创新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提供启发意义。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双重囿限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实践囿限。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流转、农地征收过程中存在诸多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如非自愿农地流转、农地过度集中风险、违规征地、  相似文献   

12.
南昌是"中国人民军队摇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瑞金是"共和国摇篮"。中国革命史上,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开创无数个革命之先。81年前,革命的圣火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传递。从南昌打响第一枪起,革命之火开始点燃,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革命之火开始蔓延,再到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瑞金,革命的圣火在此熊熊燃烧。而今,奥运圣火追溯着革命圣火传递的路线,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有了这么一趟特殊的"红色之旅"。  相似文献   

13.
解放前,四川农村70%以上的农户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由于佃户数量多、政治地位低,在保护土地私有制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土地租佃制度极不合理,"上粮户(大地主)坐拥阡陌,食租依税自有余饶",而"佃农则终岁血汗,供田主租石外,不足养其父母妻子者多!"四川土地租佃制度由来早、租额重,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一、劳动价值论学说关于土地在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劳动价值论学说是以劳动为根本出发点来解释商品的价值尺度和商品价值量确定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是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主要代表,但他们在其学说中都没有回避也不可以回避一个问题:如何认识土地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因为一个人赤手空拳是生产不出任何东西的,所以要讨论商品价值的形成就离不开对最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地主,作为一个很多人都特别熟悉的艺术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特征都不尽相同。造成地主形象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文学主张。本文主要对我国当代文学中不同的地主形象进行研究描述,同时从地主形象的变迁中反思我国当代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正>“实用性”村规划(以下简称“村规划”)是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发展的蓝图,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空间现状向蓝图转变的实施手段,土地综合整治任务也是村规划中的重要编制内容。但在规划实践中,仍然存在对土地综合整治概念认识不清、村规划中土地综合整治内容空泛等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历程与相关政策对村规划的编制要求,结合实践提出了“实用性”村规划中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重点。  相似文献   

17.
雇农是指那些完全或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村无产者,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土地,因此无法单纯凭借农业经营谋生.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伪土地掠夺和地主土地兼并的加剧,导致大量农户破产,于是东北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无地农户,其主体就是雇农.雇农在农业领域充当直接生产者,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他们终岁辛劳,却难以维持生活,处于农村社会最底层.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看来,不能从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农村管理的企业化和农民生活的城镇化去系统地解决中国乡村土地问题,其无论是旧土改、还是新土改;其土改是以国有化为主、还是以私有化主,都难以解决中国土地的历史性社会毒瘤--土地兼并的巨大的社会与历史危害.而在这项社会与历史工程上,我们需要更为客观、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来给予认识、理解及把握、解决,而切忌形而上学地主观片面而官僚主义的肆行妄为.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救亡图存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住房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如果对住宅这种产品的经济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即使中央一再出台调控措施,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难以走出误区。住房必须与土地相结合,在我国,土地属于国有资产,建筑在国有土地上的住房虽然具有排他的权利,可一旦国有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