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当今时代,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交融与联系,文化也在发生碰撞与变化,跨文化交际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面,在这一系列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身份的认同越来越凸显。《日常用品》中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矛盾冲突中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及其明显,黑人始终生活在白人文化的夹缝中,他们既接受白人文化的熏陶又接受本身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被白人社会所完全接受。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同性恋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受到众多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同性恋者网络社区进行问卷收集,考察同性恋者的自尊感,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数据分析得出三个结论:身份认同处于不同阶段的同性恋者的自尊感差异呈边缘显著;身份认同处于不同阶段的同性恋者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自尊感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积极的残障身份认同对残障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残障身份发展是残障者实现身份认同的路径,理解残障身份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让残疾人工作者更好地为残障者提供教育、康复等相关服务。本文通过梳理较为典型的西方残障身份发展理论,结合国内残障身份相关研究及本土社会文化背景展开讨论。文章认为,在西方残障身份发展理论框架下,残障者形成积极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认同并融入一套在残障社区内共享的残障文化,而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目前并没有一套成体系的残障文化,残障者也难以体会残障的文化身份感,国内残障者的身份认同缺少本土残障文化依靠。  相似文献   

4.
在流动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不断协商自我身份认同,而性别是这些协商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向后殖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香港的女医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协商自己的身份。在阶级身份、行业阶层的互相作用下,性别协商强化了个人无能感,并复制了男性中心工作制度与父权意识。性别既是意识形态又是实践,必须在特定的历史与场景之中去分析性别差异和个人能动性的互动关系,才能了解性别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由于港澳特殊的殖民历史境遇,港澳居民的国家认同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和"混合性"特征,人心的回归与法理的回归未能同步实现。港澳青年正在掌握着新社会运动的主导权,也日益成为影响地区国家认同状况的"关键人群"。港澳地区青年国家认同问题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深嵌在青年主体性发展、港澳地区本土环境的内圈系统、中国内地—港澳地区关系的中圈系统,以及全球格局的外圈系统等多重系统中,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既面临着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要推动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就必须确立生态系统性的思维,重视各系统间的密切联动,积极构建并培育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内摄"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身份作为认同的外在体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在环境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事物原来的身份产生变化,从而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因为对身份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中国外语教育的身份危机来源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以及民族国家和多元文化转型等因素错综复杂的博弈。  相似文献   

7.
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亨廷顿关于社会身份的分类模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方法,通过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职业认同、地位认同等对城市新移民十分重要的五种社会认同类别,探索移民社会认同的内在关系结构。结果表明,移民的社会认同呈现出一致性认同与差异性认同并存的关系结构,具体表现为:职业认同与群体认同和地位认同,地位认同与地域认同,地域认同与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群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认同的倾向;职业认同与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地位认同与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认同的倾向。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打算与其采纳本地节日的状况和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之间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知建构过程,互动对其产生影响。民族旅游的发展不但加强了民族群体内部的互动,而且为民族间的互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两种互动过程中所建构的民族认同既包含了少数民族群体对自我身份与文化的认同,又扩展到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的认同,双重的归属感由此被激发。本文试图分析少数民族的旅游发展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并思考基于一种表演性的民族特色展示怎样作用于民族旅游中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青年国家认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培育青年国家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近年来,香港不断发生青年团体以疏离大陆为目的的社会运动,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因之受到挑战。"港独"分离主义思潮是影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主要消极因素,它通过设置敏感议题、扭曲本土意识、操纵街头政治运动、强化分离主义理论伪装、煽动陆港对立等方式蓄意扩大在青年中的影响,以达到消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并最终谋求香港独立的政治目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从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政治法律制度规制、经济社会参与融合等方面稳步推进,全面清除"港独"分离主义的生存空间,最终加强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尽管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争执颇多,但在全球化的时代,其依然发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帝国主义深刻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文化旨趣,并引发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危机,其主要表征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更加复杂、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互动日趋削弱、主流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在应对这种文化身份危机中,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明确的、自信的文化身份。当前,青少年的文化身份认同,与青少年价值观建构在内核上有着极大的互补性和交融性,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这种依赖于人类技术理性的特殊产物,将性别文化表现得丰富多彩。在这种虚拟情景下,行为主体一方面强化着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另一方面又颠覆了传统。本文仅以性别身份认同和性别互动关系为例,对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性别问题进行简单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香港人国家认同问题备受学界的关注。国内外在有关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建构路径等问题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既有研究缺乏对内地港籍学生的关注、未能全方位把握其身份认同结构,且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加强对内地港籍大学生群体的必要关注、借用"多重认同"理论模型强化该群体国家认同的学理研究、考察内地青年的态度反应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以及加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将成为今后该问题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1994年,中国南京,一个叫香港城的商场在人口处树立起两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分别赫然写着“身份的标志”和“地位的象征”。所谓身份和地位在这里都是相对于上层人物而言的,代表它们的自然是商场中价格昂贵的商品。商家用这种诱惑性的语言暗示人们:不管你在世界中的实际位置如何,只要你购买了香港城中的名牌商品,就在他人眼中具有了可供炫耀的身份,甚至可能被当作大陆的香港人。人们所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的传统戏剧堪称"同根异花"。中国的昆曲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而日本的歌舞伎也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杨贵妃是中日两国戏剧史上都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经过历史数百年不断地嬗变,她的身上集中了很多分量极重的文化元素。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昆曲都既保留着各自的特色,又有相同之处,虽然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但两国文化对这个人物理解的角度和态度都截然不同,这对后世研究中日戏剧文化的差异以及其原因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过程中,青年农民工面临着身份危机。为了实现身份认同,青年农民工需要进行身份重塑,经由身份重塑实现身份认同是青年农民工个体获得明确身份地位的一次飞跃。除了实现身份认同,青年农民工还应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来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同。由身份认同到社会认同是青年农民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岩 《社会学研究》2012,(5):141-160,24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发达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人口通过与本地居民互动,形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又会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外来人口是否认同其属于本地居民身份,藉以研究外来人口在居住地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在建立多层次广义线性模型(GHLM)基础上,本文对制度排斥、社会歧视、相对剥夺感和社区融合等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公民身份的职业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国家都是各种不同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如意识形态认同、宗教信仰认同、经济模式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等等;每个人也是多重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包括职业认同、性别认同、年龄认同、祖籍认同等等。在窦露蕾斯·拉格迪亚(Dolores la Guardia)和汉斯·古斯(Hans P.Guth)主编的论文集《美国的声音:文化与社区》(American Voices:Culture and Community)一书中,作者艾伦·古德曼(Ellen Goodman)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的变迁孕育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孕育了公民身份认同的变迁,职业认同逐渐代替籍贯认同,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新找回自我的…  相似文献   

19.
黎熙元 《社会学研究》2005,20(4):189-206
本文回顾了香港学术界对香港人文化认同的讨论和后殖民批评,透过香港知识分子对香港人、香港历史和香港特性的表述来探寻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香港本地意识在香港人近30年的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冲突、并存与混合关系,显示回归前后香港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围绕全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三个不同主题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符号对象化的结构性机制可以反观人类整体结构、总体精神的发展,也可以使人反观自我个性的状态和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符号是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维度。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下的符号消费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表达,后现代虚无主义文化下对文化符号的碎片化解读,全球化下文化冲突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挑战等情况不同程度地造成文化符号记忆断裂,影响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为此,要与时俱进地推进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当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进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感;运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培养青年群体传承文化符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