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湖湘文化与湖南企业家成长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湘文化的二重性决定其对湖南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从正面看,湖湘文化中富于求新求变的变革精神、海纳百川的会通精神和磅礴大气是企业家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与战略眼光的深层文化基础.当然,湖湘文化所导致的湖湘人大气与狭隘并存的二重处世风格、泛政治化倾向和双重功利原则,也在客观上对湖南企业家的成长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湖湘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5-9
对湖湘文化探源,不能单向度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最早文化因子,而是要从地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多维地思考把握湖湘文化的渊源。湖湘文化的渊源、形态、特质,都须在地域文化间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够说明。湖湘文化体系中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既是两种文化层的交流互动,又是两种文化源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3.
杨铮铮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Z1)
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蕴涵的区域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湖湘文化的巨大影响甚至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种影响今天仍然在湖南乃至我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对湖湘文化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汪澍白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本文从”湖南的地望与人望”、“湖湘学脉”两个方面探索了湖湘文化的源流。鸦片战争至今的一个半世纪中,湖南人才蔚起,至毛泽东而极盛。原因何在?学术界作了种种探讨。本文指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看到海通以后,湖南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太平军起事以后湘军的崛起,对满汉势力的消长和湘楚人才的涌现是一个重要契机”。“毛泽东创大业,开新统。……就客观方面言,他的革命事业发祥于20世纪初叶之湖南,得天时地利之嘉惠,亦决非偶然”。“程朱心性之学,王船山的民族大义与独立根性……这些都是杨昌济思想的主要来源与组成部分。杨氏执教一师,又通过言传身教,把它耐心传递给毛泽东、蔡和森等一辈新人,为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5.
张永堂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20-31
方以智至湖南主要虽是当时外在时局变动所致 ,但是也与他本人早年仰慕湖湘文化有关。他所到湖南之地虽然不多 ,但是留下的史迹与传说却颇具意义。他交往的湖南友人除王夫之外 ,还有石溪、郭都贤等 ,值得系统加以分析。方以智在文学上喜欢《离骚》 ,人格上敬慕屈原 ;因此他在浪游湖南期间撰《屈子论》以追慕屈原 ,晚年更承继觉浪道盛之旨撰《鼎薪》以申孟、庄、屈合一之论。方以智流离湖南而深刻体会《易经》“遁”“节”二卦深义 ,而且进一步深思三世理学与外祖吴应宾三一之学 ,开启了日后三教归《易》的主张。可见流离湖南两年 ,湖湘文化对方以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是形成、发展和传播于湖南省境内的一种地域文化.为了更好地弘扬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创新和应用,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活力,还需要学者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董正宇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11-15
"诗魔"洛夫虽然多年定居于台湾和海外,但其个性气质、诗歌写作与湖湘文化关联密切。洛夫出生于湖湘大地,文学初步也始于湖湘,其秉性也受湖湘文化熏陶。在湖湘情结的作用下,洛夫诗歌中存在大量具有鲜明湖湘文化指向的意象,而乡愁抒写也成为洛夫诗歌一种重要而特别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王立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22-26
碧泉、隐山是核心湖湘文化的发祥地 ,也是湘学的真正诞生地。以心性修养为基础 ,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的核心湖湘文化 ,其真正的源头就是胡安国父子所开创的湖湘学派。胡安国父子于南宋建炎三年 (112 9)冬来到湘潭碧泉 ,精研理学 ,讲学授徒 ,创立湖湘学派 ,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并改变了湘潭和湖南的闭锢风气 ,为湖南地区近世人才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也创造了人才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和舆论奖励条件。湖南地区重视人才风气的形成 ,胡安国父子是始作俑者。湘潭碧泉和隐山也就因此成了湖湘核心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史中占有首当其冲和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龙其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1):60-65
肖仁福小说吸收了湖湘文化精神,作家一方面怀着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看待自然与万物,另一方面通过作品观察了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力行践履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直面现实、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他的小说创造了一系列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人物形象和环境,鲜明地表现了湖湘地域色彩和文化烙印,同时又融合了现代观念、民主和启蒙思想,从而突破了湖南官场小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10.
湖湘文化与青年毛泽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永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论述湖湘文化的渊源、传承以及青年毛泽东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受湖湘文化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刘兴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的经世理学家,洋务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湖南文化传统在近代中国的突出代表。曾国藩继承和发扬了湖南文化传统,并使湖南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从而成为湖南文化传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屈原诗学与湖湘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1-9
在诗学领域,把长江文明引入中华文明发展的总进程中的首功是屈原。屈原丰富、改造、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结构中诗的神经。屈原对江南湖湘间的诗性文明的开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重华情结”与“求女异行”:追求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融合梦;“九歌”世界:开拓民间智慧进入文人传统的巨大潜能;南音真传:地域文化对于审美形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其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正> 中国近代史是资产阶级为主体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史.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因此而占有最突出的位置,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他方面的思想,如文学、哲学、史学、宗教等等,无不围绕这一中心环节而激荡而展开,服从于它,服务于它.翻阅任何一部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史的论著,我们都可以看到,从揭橥民主思想、到服膺民主改良,直至捐驱民主革命的大批仁人志士中,除了邹容、李大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外,都是湖南、闽粤、苏皖浙三地区的人占驻了整个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的舞台.这一客观史实,自然引起论者对这三地区的悠久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江河流域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祥地,流域使人类形成了语言、信仰、习惯乃至生活方式的文化共同体。湖湘文化产生、形成于湘、资、沅、澧四大流域,因而具有鲜明的流域特色,也表现为互相区别、互有联系的四大流域文化区划。因此,不同流域文化特质构成湖湘文化的绚丽多彩,而流域文化的交融构成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新学与湖湘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以太为体,仁为用”是谭嗣同资产阶级新学的主要内容。在谭嗣同的新学体系中,物质文明是以“格致”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技术,精神文明则是以“民权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谭嗣同新学的构建与主体文化的来源是以湖南文化所蕴含的丰厚哲学思想资源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6.
王静琦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6-140
湖湘文化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任何地域文化都不曾有过的作用,但其在中国近代侨务中的作用却常被忽视。文章系统地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侨务政策之演变过程,分析了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孕育下的侨务人才群体,揭示了湖湘文化对中国侨务政策的巨大影响,展望了湖湘文化对侨务事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梅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150-154
民间节庆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有地方特色、最具绚丽色彩,尤其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应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以充分发挥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静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50-56
郭嵩焘归隐观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迂回的入世."经济之学"即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嵩焘无疑深受其熏染,即使在归隐期内,也不忘解决现实问题,为国为民分忧解难.他批判封建教育,主张经世实学.郭嵩焘二十余年隐居期间,执掌城南书院、创办思贤讲舍、倡议恢复湘水校经堂.郭氏从事的具有新式大学雏形的学校教育活动,实实在在地走着教育救国的经世道路. 相似文献
19.
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湖湘文化浸淫下的湖湘文学曾经磅礴大气、灿烂辉煌的同时也对湖湘文人产生了急功近利的负面影响。湖湘文学张扬下的湖湘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体现在创作中不追求文学的形而上思考,而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氛围。但是,湖湘文化中的固守传统、封闭排外、重农轻商、自负骄矜等美中不足之处对湖湘文学的束缚值得深深反思。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与时俱进、和谐发展是新世纪历史召唤与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文化价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本文认为,在教育价值研究中,任何将价值功能化或哲学化的倾向都是片面的。教育的内在或本体价值,就在于教育的文化价值,这是由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文化价值的基本内涵的高度一致性所决定的。任何将文化单一化、甚至把文化与教育分割开来的观点,都是十分机械和有害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