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宋代丁所生母忧虽较之嫡母在服制上有所区别,但丁忧官员仍需解官持心丧三年。李定被荐入京之后,因奏对称旨而为神宗所拔擢,其"匿丧"事件在此时出现有一定巧合。在仇氏是否为李定所生母尚且不明的情况下,御史即弹劾李定匿丧,进而指责王安石庇护其匿丧的行为,最后"匿丧"事件因李定改官而沉寂,其实质是让李定远离权力的中心和神宗的视野。同时,从皇帝对与青苗法意见不同官员的态度、李定任官的变化及其"匿丧"事件的处理来看,此"匿丧"事件实际上是皇帝个人权力运行与朝臣恪守"祖宗法"的博弈,二者相互制约,推动着宋代政治文明的演进。  相似文献   

2.
跳丧是土家族地区独特的丧葬习俗。本文通过回顾198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土家族跳丧研究的论文及专著,对跳丧的内容、历史渊源、特点、文化内涵、功能等方面作了归纳,并就我国目前研究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汉族丧歌和巴人土家丧歌的起源、演化和发展都受到原始宗教、民间信仰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汉族丧歌在西汉时由于官方的介入,纳入了仪礼的范畴,因而进入上层社会,由于大量的文人参与,致使产生了很大变化;巴人土家族由于长期信仰民间巫术、白虎崇拜习俗而使土家丧歌变化较慢,相对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论鄂西土家族"跳丧舞"丧俗的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鄂西土家族"跳丧舞"丧俗如此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时下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然而从整合角度来探讨其功能的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已有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从"跳丧舞"丧俗对土家人个体精神的整合,"跳丧舞"丧俗对土家人社区或族群的整合,"跳丧舞"丧俗对土家民族文化的整合这三个方面,对其整合功能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诚信地进行衣祀,阴即衣祀。三是虚数,三年是指殷代的一个衣祀年。殷人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一直在举行衣(殷)祀,即系统的周祭。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结合殷代的周祭,将当时通行的"既葬除丧"的社会习俗加以规范理想化的改造,就演变成了后世儒家尊奉的"三年之丧"这种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礼仪。  相似文献   

6.
周代通行三年之丧,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行之。但实行的具体情况与《仪礼·丧服》所载稍异,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死板,居丧期间也可以进行一些日常活动。三年丧于周代存在地域上、社会等级上的差别,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充实的。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丧俗文,详细记载了古代敦煌丧葬习俗,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从保存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敦煌丧葬仪式大致分为临终、停丧、吊丧、入殓、出殡、下葬和斋祭七个步骤,同时因为仪程的需要,都会有相应的祭文、斋文等丧俗文学作品产生,且不同的丧葬仪程对各类丧俗文的结构模式和文体风格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二旺 《南都学坛》2010,30(3):44-46
中国古代的心丧有两个渊源,即商代高宗谅闇之制以及孔子弟子为其师心丧三年。两汉三国时期,由个人缘情自发实行的为师心丧,其范围已经扩大到为轻服的亲属行心丧三年之礼。至西晋武帝亲行心丧,并使之发展成为一种皇朝的正规礼仪。魏晋南北朝时期,心丧在服丧对象、丧期、丧服、丧仪等方面都有特定的内容,故可视为一种丧礼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略论汉代的三年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年丧始于商周,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很少有人实行。汉文帝临终时曾制短丧诏,但自武帝时即有服三年丧的记载,到西汉后期服三年丧的渐多,东汉遂成风气。汉代统治者对于三年丧的政策诏令虽有前后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却是持支持、鼓励的态度,甚至带头服三年丧。盖因汉代盛行经学,而东汉统治者又特别提倡名教礼法使然。  相似文献   

10.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本文基于《孟子》书中有关丧祭的记载,认为孟子对于丧祭主张厚葬、久丧。这主要源于他对性善、仁政和贵民的思想认识,是孟子道德目标和政治理想的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代文官的省亲、展墓制度经历了由明初"特命而行"到洪熙以后"奉例而行"的制度化过程,主要有给假归省和便道归省两种形式。在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明代文官的省亲、展墓制度具有协调忠孝关系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御注的<道德经>的共同特点是"化道为儒"或"化政为道",重在求"治道"而"非用其教".这种"政道观"始终用王道追求的"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贬抑道教追求的"长生久视"的宗教理想,造成道教"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说明"神圣性"道教长期受"世俗性"王道支配左右是中国封建社会政道关系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3.
明代小说中寄生词曲为明代社会生活之镜像。寄生词曲中最为常见而又特色突出的社会生活描写主要在服饰生活、饮食生活、居住生活、娱乐生活等方面,以此可以窥明代社会生活之全貌。探讨明代小说中寄生词曲与社会生活之关系,有助于深化明代词曲和明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明代学者在进行宋史撰述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从强调"夷夏之辨"到注重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历程.明代前期,宋史学家纷纷以"夷夏之辨"为指导展开宋史的撰述;至明代后期,在求实思潮的氛围中,宋史学家则以客观的态度,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上承认元朝统治,借鉴前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体现出思想历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词汇研究主要立足于小说、话本等语料,很多散见于史书、文集中的口语语料和境外语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章通过对明代前期史部白话语料的分析,发现明代前期词汇特点鲜明,词语竞争激烈,出现了一些富有时代特点的新词语,口语和方言词语不断融入通语,方言词语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和渗透性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中国年谱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各类年谱数量增长,经典作品不断涌现。自撰年谱是建立于明代的年谱新类别,其独具的撰写特色打破了宋元时期以名儒为基本修谱对象的约束,谱主群体日益扩大,并出现明显的世俗化趋势。明人年谱在编撰体例规范创新、不断完善的同时,保持了题名的多样化特征和编写手法的灵活性,使明代年谱的编撰活动呈现持续繁荣,并为清代中国年谱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廷杖古已有之,至明代发展到极致并与国运相始终,殆尽于一种制度,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是有明一代著名粃政之一。廷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从太祖登基到英宗去世(1368~1464),中期从宪宗即位到张居正去位(1464~1582),后期从神宗掌权到明亡(1582~1644)。明代廷杖是"重刑治吏"之封建专制治国理念的必然结果,是皇权与士大夫之间对抗的产物,其泛滥也与此时期文官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邓新跃 《南都学坛》2005,25(2):60-63
诗学辨体理论研究,是对文学文本文体形态及其风格特征本身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批评史意义。明代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总结期。明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繁盛突出表现在严格的尊体批评与诗文体制之辨,以及文学典范意识的确立与古近体诗之辨。  相似文献   

19.
通行的对明代军数的估算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试图通过对明洪武朝环绕河套的宁夏、陕北、东胜三地区驻军数的统计,获得在缺乏文献记载条件下的数字原貌。在这一分析计算的过程中,笔者对计量法的运用、史料批判、思维模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强调在推测明军数字时,不能仅限于对数字本身的关注,更多是要注意到影响数字的各种复杂因素的重要意义。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完全应该发展出带有针对性的推导模式和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20.
关于明初诗人高启的死因,辞官得罪说是广为流行的说法.事实上,高启将朱元璋定鼎中原认为"乱极将冶",积极勉励友人出仕明朝,处处流露出对明朝的忠爱思想.朱元璋在他统治前期对士人辞官归隐这类事件的处理颇为大度.辞官得罪说既不符合高启思想实际,也不符合洪武前期政治现状.从考察此事件关键人物魏观及高启与当时朝廷政治人物的关系入手,结合朝廷势力派别斗争,可得出如下结论他们是明初文官与武将、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争权夺利的政治大背景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