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编辑学刍议     
编辑工作历史悠久,如果将之比作白发苍苍的老翁,那么,编辑学却异常幼稚,就像刚刚坠地的小孩.古老的工作,年轻的学科,一个有趣的现象.自从人类相继发明了文字及其载体——书,编辑工作便存在了.4000多年前,埃及开始用纸草写书.中国最早的书有甲骨的书、青铜的书和石头的书.流传下来的《易》、《书》、《诗》等,最初为古代不知名的卜筮官、史官和乐师所编.要是从那时算起,编辑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孔子是史书上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大编辑,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述易道,在2000多年前,当起了编辑.可见,编辑工作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编辑活动从总体上来说,是以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积累为其目的的。编辑所面临的“初级精神产品”——著作物或文稿——是人类文化知识的胚胎。“物态化的出版物生产”是编辑工作的直接目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就是通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将作为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是人类精神产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作者的创造活动紧密相联,又不可替代。人类的精神产品生产包含着编辑的独特贡献,编辑劳动在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意义。编辑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类精神生产的规划、设计,对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以及促使精神产品的文化信息增殖,扩大传播的社会效果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试论编辑工作和图书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美的科学,图书之美来自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编”和“辑”源自两个独立的词。在古代,依次串联竹简的工作称为“编”,而搜集和聚会的工作则为“辑”。后来,“编辑”连缀起来,其基本的意思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现代“编辑”的概念已经大大拓宽,凡是按一定的目的,从事精神产品的征集、选择、整理和加工,并促使其发表、出版或以其他方式有效传播的社会文化活动,统称为编辑。一般根据传媒性质不同,编辑工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电子媒体服务的,如电影、电视和广播等节目的编辑;另一类是与印刷出版媒体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质,应该从超越心物二分的“不隔”世界去体会。这一世界,叶嘉莹先生概括为“兴发感动”或“感发”之作用。从本体角度看,这种“兴发感动”是宇宙之“大生命”中的“共鸣”世界;从其显现或体验的角度看,这种“大生命”之“共鸣”即人类精神的“本质”世界,更确切说,是人类精神中“真诚纯挚”的伦理世界。叶先生认为,这种心物一体“不隔”的“真诚纯挚”之域,应该是中国古典诗歌“赋、比、兴”传统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编辑活动在我国源远流长。有的学者认为,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代,便有了档案编辑活动,包括整理成册、分类储置等。有了编辑活动,当然便有从事编辑活动人(编辑者),但其姓名却无以考实。有案可稽的能知其名的最早编辑者,据《汉书·古今人表》记载,是周宣王时的“史留”。即以周宣王在位下限时间公元782年来计算,他比孔子至少要早250多年;而且在孔子之前,还有《诗经》素材的编辑者太师挚,他是孔子的同乡,集有诗歌3000余篇;与孔子同时代的郑国人邓析,也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他编撰的《竹刑》一书,堪称具有改革精神的佳构。只因孔子声名隆、影响大,所以被推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编辑家。 但这众多的编辑家却从未言及“编辑”一词,更未倡言编辑之学;从我们现在掌握的史料看,一般认为“编辑”一词最早见于唐初李延寿所撰《南史·刘苞传》:“(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古书,手自编辑,筐筐盈满。”颜真卿的《干禄字书》序言也有此说:“不揆庸虚,久思编辑。”其“编辑”云云,虽与今天所说殊异,但毕竟始有其说;此后,各类文献,屡屡  相似文献   

7.
编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在于组织、促进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并对这种精神产品进行审鉴选择、加工整理,使之物化为可以传递的编辑作品,或将已有编辑作品进行再加工而实现再传递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根椐上述对编辑活动的理解,可以对编辑客体进行概括定义,即编辑客体是指...  相似文献   

8.
论编辑美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美学是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也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审美观照的产物 ,在编辑工作实践中得以确认和形成 ,并从编辑工作实践出发 ,对编辑活动进行审美反映 ,思考编辑活动中的美学现象或审美规律 ,把编辑活动与文化创造活动结合起来。从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本质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提出了编辑美学的意义就在于以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时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陕北民歌的搜集工作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陕北民间艺人的地位提高,对于推广陕北民歌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艺工作者利用“陕北民歌”的传统文艺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文艺创作活动;《讲话》发表以后,陕北民歌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工作得到加强。文艺工作者对于陕北民歌的采集、整理、乃至改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优美的民间文艺形式,使之成为革命的鼓动者与宣传者。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认识思想,研究这一问题,对发掘《老子》一书有价值的成份,研究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都很有意义。然而许多研究《老子》者,往往拘泥于《老子》一书中“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等片言只语,给《老子》的认识思想冠以“蒙昧主义”、“神秘主义”之名。我以为这都是因为没有触及  相似文献   

11.
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的第一次研究思潮,以《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汉书·艺文志》为代表文献,是战国至汉代哲学家、思想家一种自觉的学术反思。他们的共同之处或者说突出特点在于:将先秦诸子的问题意识植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传统与思想世界之中,在中国哲学自身的思想轨道中进行探讨,更具有学理上的“纯粹性”与“地方性”。这种“地方性知识”视域,其要义是对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进行动态的、历史的、传统的考察,展现于历史维度与时代维度之中,历史维度是指《诗》《书》《礼》《乐》传统在春秋时代经历的“重构”或“阐释”;时代维度是指这种传统成为春秋时代精神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色。在“地方性知识”视域中探讨先秦诸子哲学的起源,应注意三个问题:其一,春秋时代礼乐传统的“地方性”,是先秦诸子哲学发源的根基;其二,抉发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原创性,防止陷入“格义式论证”的陷阱;其三,彰显先秦诸子哲学对人类贡献的普遍性智慧与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载哲学中的生态智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读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摆脱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来说,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将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对张载提出的万物“相感而应”,人须“立天地之大义”、“顺而不妄”的直觉意识,“大其心”、“体天下之物”、“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遵“天道”以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怪书”(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里所谓的“怪,”大约是指它发出了在那个时代看来可怪可骇的议论。封建社会历来奉皇帝为“天之子”,为“万民之主”,臣民在其面前必须三跪九叩,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人身受君罚,还要咏之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然而,黄宗羲在这部书里却痛诋君王为“天下之大害”,控诉君王“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下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方美学的系统介绍及研究的深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系统整理工作及研究也渐渐打开了局面并卓有成效。可以说,郁沅的《中国古典美学初编》(以下简称《初编》)是继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以及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拓新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新著。它以丰富的内涵,严谨的论证,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又一新局面。它在从先秦的基本美学思想“诗言志”到晚唐司空图的“三外说”诗学理论的充分论证里,无不闪烁着作者研究的个性之花。  相似文献   

15.
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产活动。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编辑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它可以改变精神产品的形态,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二)它可以扩大精神产品的影响,实现精神产品的价值;(三)它可以促进精神产品的生产,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编辑活动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精神生产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把关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的基本职责是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从而进行有效的传播。编辑工作的根本性质在于:编辑是科学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起点和中心环节,构成文化工作的一个子系统。编辑工作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编辑在这一活动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发挥着“把关人”所应发挥的选择作用、组构作用、传播作用和增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曹林娣教授的《中国园林艺术论》是一本谈美的书 ,不仅探讨园林之美 ,书画之美 ,诗词之美 ,及古典园林融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之美 ,更以独特的审美眼光 ,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以清净淡泊之心性而随缘任运 ,以心情之常应付世间沧桑万变 ,旷达自如 ,安之若素 ,行退俱适。” 1  本书视野开阔 ,境界高远 ,站在中华文化制高点上 ,将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审视其发展、演进的历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 ,将探寻的目光追溯千年 ,从“体象天地”“模山范水” ,到“静念园林好”“山水有清音” ;从“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学问家、私人藏书家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根据几十年做学问和整理藏书的体会,提出图书馆领域的知识是“天下之大学术”之一,同为“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图书馆知识列为一门学问的人。在广采书籍方面,又正是这位学者,在他的《校仇略·求书之道有八论》中,提出了八种采集书籍的方法,即:即类以求、旁类以求、因地以求、因家以求、求之公、求之私、因人以求、因代以求。郑樵的“求书八道”不仅推动了宋代图书馆的发展,而且也给后代的藏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这种广“求”精神,也为我们振作精神,扭转目前图书馆面临的经济拮据、入藏滑波的困境,提供一个很好的启示。笔者现就利用经费购书方法之外,广求文献资源,提出以下非购入方式获取文献的“八道”,谓之“今日‘求书八道’”,共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生为我国古文献的整理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经他精心整理的古籍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使一些很有价值的书籍更为完善;在进行这项工作中,为整理古代文献提供了科学的、切实合用的方法;并从思想方面给今人以有益的启示.总结鲁迅整理古文献的巨大成就,对于我国目前已经开展起来的整理古籍的工作,一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一鲁迅十四岁时曾校注过《花镜》一书,这是他整理古籍的初步尝试.他开展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是在绍兴任教、北京教育部任职和北京女子师范等高等院校任教期间.他整理古籍,涉及的领域很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史志 谢承《后汉书》.从三国到南朝,用纪传体编写后汉历史的计有八家,而以谢承《后汉书》为最先,所以鲁迅说:“草创之功,足以称纪.”谢承所著《后汉书》到宋代已经失传.其遗文散见于范晔《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和唐宋一些类书中,清人姚之骃、汪文台、孙志祀等均有辑本.鲁迅在清人辑本基础上汇校其典籍,逐一加以校勘订正,整理成书,共六卷.于一九一三年完成.谢沈《后汉书》.《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记载,以后散佚.清人姚之骃《<后汉书>补遗》、汪文台《七家<后汉书>》中各有辑本一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庸》的成书与作者,一些学者认为其包含两个部分,来自不同的作者。从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来看,《中庸》都是一部思想体系完整的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中庸》首先论述“性”之根源出自“天”。“天命”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的“性”表现为“中”。这种作为天下大本的“中”发而中节的状态称作“和”。这种“中和”运用到具体事情上就表现为“中庸”。在《中庸》看来,这种作为“性”之根源的“天”的具体内容即是“诚”。“诚”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就是“性”。而只有人类能通过“尽性”的方式达至“诚”。可以看出,《中庸》既有天道下贯的过程,又有人道上通的过程,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工夫论,其思想体系相当完备,不容割裂为二。从文章结构来看,所谓的《中庸》上下部分并非截然不同,二者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