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刚落到草原的地平线上,内蒙阿荣旗解放社的钟声还没有敲响,社员们就都跑到会场来了。防水排涝壕水利工程明天要动工,一次大规模的积肥运动也从明天开始,大家干劲十足,兴致勃勃地等着开会,听候分配任务。社主任宣布由30个强劳动力组成一支挖壕突击队。话一落音,蹲在墙角的一个棒小伙子立即站起来说:“给我报上第一名!”他吸引了大家的视线,一看,原来是共青团员秦明柱。这下,会场上就吵开了:“不行!他明天要当新郎了。”“明天怎么也得让他休息一天哪!”  相似文献   

2.
小小的坚守     
几年前的一天,我坐地铁去上班,在拥挤的车厢中,我斜眼瞟见邻座的人在看书,那是一本厚厚的像字典一样的书,墨绿色封面上印着两个烫金字:圣经。我便和他攀谈起来,才知道他是北京某天主教堂的一名神父,他要下车的时候把手中的那本圣经送给了我,并说欢迎我星期天有时间去他在的那个教堂,我目送他消失在人群中,手中拿着那本圣经坐完了剩下的20分钟旅程。  相似文献   

3.
我来到大石山中的县玉米研究所。所长沙春出来迎接。他的汉语和仫佬语都很好,从他的姓名看是汉族,但从他的模样、衣着、举止看,特别是一口流利的仫佬话,却使我怀疑自己的判断了。所长热情地引我们到办公室,递过热腾腾的香茶。我品尝着山乡的鲜茶,环视了一下这不大的房间。啊,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间试验室。挂着的、放着的、装着的全是玉米种子。所长说:“这些种子放在其他地方不放心呵!”我们在办公桌边坐下,我请他详细介绍介绍情况,他却狡黠地笑着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云南临沧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山区采访,看到了一些在一师一校岗位上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情和爱.佤族教师田志光他,瘦小的脸,一眼就看得出是位常年在乡下工作的人.1966年,他被分配到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任教,至今,已经26个年头了.他从这山头到那山头,都是坚守在一师一校的岗位上,他说:"山里的孩子同样是祖国的未来."为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他下寨家访,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使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在教  相似文献   

5.
广东连南县板坳村三面环山,村民靠种点玉米和上山砍木、割藤、挖草药过着“拿起斧头砍山头,打烂锅头饿断喉”的苦日子。瑶民易顺一家十口,衣着无靠,三餐不饱。为此,他进山劳作,跌坏了右脚。但还是又办药场又种果木,风风雨雨干了几十年,落得个“走资本主义道路”,被斗挨批的下场。他灰过心,生过气,治穷致富的愿望却不变。因此党的富民政策一下来,他立刻在屋前屋后种了20多亩杉树和几千棵山棕,继而又种  相似文献   

6.
在我一生中,有十次机会见到毛主席,但大多数是在距离很远的地方。和毛主席讲话时间最长、离得最近的一次,是在1958年元月的一次难忘的联欢会上。那时,我在广西民族歌舞团工作。一天上午,团领导给我们舞蹈队几个女同志交代任务:晚上有个重要的联欢会,是接待中央首长的。哪位首长,这得保密。我当时想,可能是文化部门的领导吧。大家都很认真地作准备,保证完成好任务。晚饭后,我们梳洗了一下,早早地到了南宁明园饭店的联欢会场。不一会,场内就彩灯齐明,掌声如雷。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看到步入大厅的中央首长正是我们日夜想念的毛主席。他身材高大,慈祥和蔼的面容,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四周人群频频招手。陪同毛主席的是覃应机等同志。我的座位正好在首长座位的对面,相距不过10多米远。我清楚地看到毛主席和覃应机同志亲切交谈,毛主席还不时用手比划,时而开心地笑。人们  相似文献   

7.
小城风景     
有一个画家来这个小城采风,他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在尺方之内,把这个小城的主题和神韵表现出来.但是半个月过去了,画家仍然没有在他的画布上描出一笔.有一天,画家兴冲冲从大街上跑回旅馆,接着在这个旅馆闭门三天.三天后,画家出现在旅馆的大堂里,举着他的新作对大家宣布:我找到了.  相似文献   

8.
美人拦马     
中唐诗人欧阳詹曾写过一首名叫《乐津店北陂》的诗:婵娟有丽玉如也,美笑当予系予马。罗帷碧簟岂相容,行到山头忆山下。诗的大意讲的是在一个名叫乐津店的地方,路边小店的老板雇请如花似玉的“婵娟”,守在路口,一见有客来了,马上发出娇脆的声音和媚人笑容,拦着马头,死拉活缠地把客人拉进店里,弄得不少客人离开了店子走上山头时,还忍不住扭过头回望山下,恋恋不舍地回味刚才美人拦马那番“甜蜜的醉意”。使我想起这首诗的原因是因为前不久出了一趟远门,到了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碰到了类似的事情。那天,当我搭乘的出租车快要进城…  相似文献   

9.
生命里的一份牵挂……耿桂红暑假结束,当我背着大包小包离开天池口的时候,儿子刚刚睡醒,在奶奶的怀抱里,他是微笑着向我摆手再见的。操劳了一年的我以为从此可以轻松一下,卸掉一副担子,回到从前两个人的天地中随心所欲地去生活了。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感觉蛮好...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日子,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毛南山乡采风,在一个小山村里,看见一群人围拢在一块草坪上,不时地爆发出喝采声。我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只见草坪中间有两个小伙子,共持一根五六尺长的竹杠,各用自己的肚  相似文献   

11.
边寨三日     
3月14日(星期五) 晴在中共云南文山地委会吃罢早飯,沿着通往中越边境的公路南行,走有六、七里,便到了石硐乡民族联合社——紅旗农業生产合作社。当我顺着小路走进这个社的寨子时。除了遇到几个老年人和小孩子以外,几乎看不到一个成年人,乡人民委員会里也是空空的,人們都下地去了。等了不久,社主任高必成和工作組的段同志都回来了。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从他们的談話里,我知道这个社是1954年春天建立的,起初只有二十八戶,现在已經是包括十二个寨子,僮、苗、彝、汉等五个民族四百四十九户的大社了。自从建社以后,年年增产,去年总产值达二十二万八千多元,每人平均收入一  相似文献   

12.
彝族之鹰     
太阳已经偏西,机场上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天边山头,几朵透亮的浮云,周围镶嵌着一圈圈五光十色的彩霞,把天空点辍得绚丽动人.这时候,一架架飞机,带着啸声,正在尾随着陆,一天紧张的飞行训练就要结束了.指挥车旁边,指挥员——高大的吴铁岩团长,手握话筒,严峻地注视着空中正在做转弯动作的最后一批飞机.其中驾驶第三架飞机的,是飞行员杨国祥.假如他着陆顺利,今天的训练就算获"全胜"了."报告,我是0925号,要求着陆!"什么?"吴团长明明知道这是杨国祥的声音,却没有听清楚他报告了些什么,不得不命令他:"再说一遍,讲清楚点!"我是0925号,0925号,我要求着陆!"  相似文献   

13.
根雕·金雕     
在一个乍暖还寒、忽冷忽热的春日,我回到了地处高山峡谷中的故乡仙米。仲兄问起五弟今年什么时候回家来时那语气有点激动。五弟在北京工作,好几年才能回来一次。我把五弟来的大概时间告诉之后,仲兄沉思的目光长久地望着某个不确定的地方。作为弟兄,我跟他的思路常常很接近。此刻,我大体上能判断出他在想什么。仲兄是那种富有智慧的人。他要是像我这样受几年教育,肯定比我有出息。他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或者说是贫穷落后埋没的人才。“来,我给你看样东西!”他冲我神秘地笑了一下。他从南墙角库房梁上取下一个脏兮兮的塑料编织袋,从里面取出一…  相似文献   

14.
正想到要写冯友兰先生,就有些踌躇。首先,我很难说是认识冯先生的。生平只见过他老人家一面,那是在一九五六年底,我随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而他当时正在那里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专门来看总理。我也随着见了一下这位闻名已久的哲学家。事隔三十五年,纵然竭力回忆,也没有多少印象了。只记得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的眼镜,留着一部大胡子。  相似文献   

15.
这是片孤林,困在荒凉、贫瘠的大山中。林子那浓重的绿,如同写在山中一个大大的“春”字。按时令,这里正是隆冬。夕阳最后一抹金辉照在大山脊梁上的他。这是一张古铜色的脸,迎着夕阳的一面闪着光辉,背对夕阳的那面则是如同远处大山一样的灰色。不用问,他便是我要找的陈沼鸾。老人73岁了,在这山上已16年,5600多个日夜。他既是场长、书记,又是守林员。这山中除了树就是他。他把树叫作“儿孙们”。老人背一支猎枪,那是赶野物用的。手里握一支三尺多长的茶树铜头大烟杆,爬山可以助步,烟瘾来了,林子里不能抽,吸几口空气过过干瘾。他唯一的伙伴,便是狗。狗,我是见过的。它有一身缎子似的皮毛,个头怕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内蒙古锡林郭勤盟那广阔似海的草原上走了很远的路,到中、蒙边境的喇嘛库伦近去访问一个老牧民。在这一带的草原上,冬季常受到暴风雪的侵袭。好大的雪呵,有时一下几尺深,再刮起白毛旋风,天地之间都成了雪的世界了。这对牧民和牲畜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就像在大海上得着小船的渔民遇到飓风那样。但人们说,老牧民道如布却很瞧不起这个敌人——暴风雪,因为每次经过一阵搏斗,他就安全地带着自己的牲畜抛开了它。这个人大概是一个高大魁伟的勇士,是一个铁打的汉子,我想。我们在蒙古包里见到道如布,他却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满脸密密的皱纹,年纪不过五十,牙齿却已大半脱落了,只有他那劳动的双手,却  相似文献   

17.
春城之恋     
昆明四季如春,但我到昆明的那一天却是整个冬季里最寒冷的一天。恋上这里的人,我是安静的在贵阳开往昆明的火车上时,我一直在想象着与他见面的情景。他是我半月前结识的网友大漠孤烟,我们还素未谋面。想象一下在几乎荒无人烟的茫茫大漠,当你像迷途的羔羊无处遁逃、孤独绝望之时  相似文献   

18.
在新疆歌剧团来京以前,我曾在乌鲁木齐看过演出。那是在已经演了一百四十多场以后,我见剧场外还是站着不少等待退票的群众。据说,如果适应全自治区群众的要求,需要连续再演两年。为了满足听众的渴望,新疆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这一歌剧的录音,有的地方的半导体收音机竟因此被抢购一空。当我们有的地方的歌剧正遇到上座不佳、感到“危机”、寻找出路的时候,探讨一下这一歌剧的经验,可能有助于歌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水坝(小说)     
听到很多的亲友们说,故乡变化多了。然而,在我的脑子里,对变化的面貌却只有一个模糊的感觉,究竟变得如何,我也说不出来。去年冬天,我终于有一个机会,回到了离别十四年的故乡。汽车在离开村子约莫十多里的草坪停下来。这时已是黄昏,西边山头上霞光散发,一座座苍黑色的石山仍象童年所见那样没有改变,大榕树仍旧复盖着浓阴,显得庄严和肃穆,就是少了一个社亭。在黄昏的山谷中,一层象轻纱的雾霭升上来了,透过朦胧的雾霭,一条象带子的小河在闪着银光。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最南端的高山密林中有个9户人家、45口人的瑶族小山寨。因为远离圩镇,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县教育局派了几任教师,来这里办学,都没有成功。 1973年9月,曹光发挑着行李来了。那时瑶山的9户人家分住在几个山头,相隔最近的也有五里。小学设在一个山窝里,全部家当只有一间矮小的教室和一间寝室。教室没有黑板,也没有办公桌椅,只有几排钉起来的木桩和板条。曹光发是校长、老师和炊事员,每月口粮都到20里外圩场上去买。他与村干部商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