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求真与趋益是价值领域的两大主题。求真在于对特定对象世界的认知,趋益在于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两者之间存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复杂关系。关于“真”与“益”的关系问题,“益”的层次划分问题,价值学研究中意见分歧较大。本文试图以“二重价值”的命义重新解释求真与趋益之间的复杂关系。就真与益的价值归类问题言,有两种基本的意见:一是将真归入事实世界,将体现益的“利”、“善”、“美”归入价值世界。二是将真和利、善、美相并列,形成四种价值类型。倘如我们细心剖究,就会发现,这两种划分在逻辑上都遇到困难。关于事实和价…  相似文献   

2.
“剑术”不是武术中的剑术套路,而是古代小说中一种特定的常见的文学表现内容,在古代小说对“剑术”描写中,“剑术”的运用主要靠剑;剑是有灵气、有意识的兵器;“剑术”还包括了种种神通和玄妙的法术。剑器被神化为“剑术”的过程中,不仅有社会文化心理因素,还有文学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因素。同时,在剑器衍化为“剑术”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佛教与道教等宗教观念的贡献。可以说剑侠和“剑术”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思想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宣泄情感的一种“有意味”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复兴儒学成为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且是某些人努力奋斗的文化价值目标。它与全盘西化一道,构成关于中国文化出路主张中的两个极端。 一 “尊孔复古”是有着特定含义的概念。它是指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构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至少蕴涵两层意义:一是从观念建构的维度阐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二是从意识铸造的维度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情感、价值与理性认同。就此而言,“四个共同”精准概括了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辟阐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形象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准自然性与历史性特质,“四个与共”深刻总结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应坚持的思想指针,“五个认同”具体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应遵循的实践方向,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更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在于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实在性亦即理论彻底性。其一,在生存体验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源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它是对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哲学表征,因而它是通过中华各民族并且为了中华各民族而形成的精神财富,它能够唤起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记忆并获得中华各民族的真切认同。其二,在范畴规律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规律性的意义上打破了资本逻辑对民族共同体的抽象束缚,超越了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抽象对立,确立了一种以社会性和共同性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族观,亦即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关于民族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范式和解释框架。其三,在形上价值的层面上,作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当代中国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兼具历史性的特质与自然性的内涵,是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介环节。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获得了“类意识”的社会意义,集中表征着作为类存在者的人的“类特性”。作为一种“意识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实性——规律性——价值性“三者一致”的基础上获...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思想史概念,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具有特定内容的思潮.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所...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定义已有了多种提法,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合力”。“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精神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素质和品格。”等等。然而,这些提法仍然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描述性定义,而非逻辑研究方法的通过结构性分析揭示概念  相似文献   

8.
嵌字联探微     
对联,是我国所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言约意丰,尺幅万里。以其字面上的对称美,声调上的韵律美,创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和情韵,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获得一种艺术享受。所以,有人称之为“诗中之诗”。对联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我国绚烂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苑中争奇斗艳。嵌字联就是其中一丛大放异彩的奇葩。 所谓嵌字,就是有意地把人名、地名、事物名称或某些特定的字词巧妙地嵌入诗文中去的一种修辞艺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它作为“镶嵌”格的一种,并指出“是故意用几个特定的字来嵌入话中”。在对联中嵌入特定的字词,或者说运用嵌字艺术所写的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点 ,其全部内容是围绕特定主体利益要求而展开的。在邓小平价值观中 ,人民利益是其价值理论基本观点得以产生的逻辑起点 ,是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论内容的根本点 ,因而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确认这一核心 ,是我们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要来源于中华传统“天下一家”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概念起源于中国近代国家转型时期“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发展于全民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性锻造,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整体性熔铸,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认同性和世界性。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transzendental”,中译“先验”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是对一个概念的含义解释,而不是对它的词义翻译。在“transzendental”的词义中既不包含“先”的意思,也不包含“验”的意思。它只是哲学家在一个特定时期和特定语境中赋予它的一个特定含义。如果这个概念的含义赋予和含义变化还有长长的前史和可能更长的后史,那么用立足于这个特定含义解释的翻译来统一它的译名,只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权宜之计。“先验”远不能概括“transzendental”概念的所有问题。“Transzendental”概念是哲学的基本概念,对“transzendental”概念的中文翻译需要回到翻译的正轨上来。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阐释,各家观点不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术语的概念辨析认为,“中华民族”并非单纯是各民族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民族实体、一种尚在建构中的“国族”。“中华民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通过不断整合,最终形成如今“多元一体”的局面,在尊重“多元”的同时,要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一体”的认同感,同心协力创造千灯互照、美美与共的富强中国。  相似文献   

13.
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系国内哲学界从八十年代初展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以来,所遵循的方法论模式,如人们所指出的,基本上是一种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规定价值的本质。有的论者虽然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体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50年中,出现了众多关于叙事在历史知识中的价值的讨论.而在其中,“叙事”则表现为一个给定的、并且仅与认识论相关的概念.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 “叙事”的概念随文化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独立专著这一特定的与讲故事相关的媒介中被暗中模仿.关于“历史的自然形式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作为个体写作的一本书”这样的信念内在于20世纪中绝大多数关于“叙事”的讨论,这意味着语言的首要性、著者的自主性、作品的独立性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新的传媒生态中,独立专著的“自然性”不应继续被当作是既定的.数字化和因特网为制造和传播历史知识提供了新技术,而在这一过程中,职业历史学家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其实用意义之外,数字媒体在“其社会产物由不同平台上的多种媒介所产生”这一方面,为考察历史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并且改变了我们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实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具有价值导向与精神激励的作用。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的黔中屯堡,在时空演进中经历了长期的文化涵化,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既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屯堡文化内蕴的“忠勇”“孝悌”“礼智”“仁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屯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魏光峰 《殷都学刊》1998,(4):98-100,129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它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功不可没,他对“君子”和“仁”的阐释,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继承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等创造活动中,伴随着某种关于对象的身心体验。这种体验是“万象归心”、“设身处地”的情理类比和揣摸判断过程,同时也表明人自身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在实质上传递着主客体双方的沟通信息,是一种人与世界的价值契通方式。这种开放性、整体性和定向性的内心体验活动,贯穿于人的生命活动的一切过程的一切方面,它的基本特点是:主体面对特定事物或人的“真格”表现,以敏锐深邃的心态去探查对象,去评价判断,做出符合客观实在的身心反应。这种倾注于全身心的沉思与遐想的体验,有别于那种  相似文献   

18.
审美理想是审美意识中的主导因素,是最高层次。它标志着主体审美意识的发展趋势。对从事艺术活动的审美个体而言,它是一种特定的审美需要、崇尚和追求;当它凝结。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以后,便构成艺术的特定的基本面貌,形成一种审美类型。“合作”作为传统绘画审美理想的整体实现方式和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深刻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底蕴,故而,对这一类型的探讨也就顺理成章。一从词源学上考察,“合作”二字早在中国早期文字即金文中便已单独出现。它们的本义按许俱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各为:“合,合口也,从从口”;…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重大思想和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目标;这一关键目标,进一步拓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变革;这一伟大变革,进一步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民族社会心理和民族行为风范层面的释放和表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及其释放,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基质,这种基质在思想领域和生活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认知形式,是中华民族在个体层面上的自立、自强、自由和群体层面上的共生、共存、共荣,是内化为个人性格特征、民族社会心理、个人潜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但是古代儒家“多元一体”观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即内存着反“中庸”的倾向。这就需要一种现代性,主要是公共理性去克服这种缺陷。因此,当代中国的人文价值应着力从实事求是/科学理性,天下为公/公民权利,修己安人/公共权力,自知之明/文化自觉四个方面去传承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