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匈奴、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收继婚"观念和制度变迁,讨论北方游牧民族法律变迁,揭示该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2.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在它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匈奴征服了许多邻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我国北方,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奴隶政权。在匈奴奴隶制政权存在的过程中,河西走廊地区不仅在行政、军事上,而且在经济上都与匈奴族的历史活动息息相关。因而,在两汉时期汉匈间的全面斗争中,河西走廊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战场。鉴于此,我想对匈奴人在这个地区的历史活动,做一个初步探讨和研究。错误的地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3世纪,匈奴在我国北方草原建立起第一个庞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其统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以单于庭为中心,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为地方"四大国".单于是最高统治者,单于之下,左贤王是地位最尊贵、权力最高的职官.目前,学界对左贤王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而对匈奴左贤王的系统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比较深入地了解匈奴政权的体制,揭示其在匈奴的单干位继承、经济生活、政治和军事等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匈奴婚姻习俗是匈奴社会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妻后母、报寡嫂”是匈奴乃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种重要而又普遍的婚姻形式。在这同时,匈奴贵族过的却是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在历史上,此族与彼族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统治阶级与臣僚之间的婚姻关系从来都是一种带浓重色彩的政治行为。匈奴别种人在婚前的性生活是极为自由的。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民族的婚姻形态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岩画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史的重要一站。贺兰山岩画的发现,为我们认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草原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了岩画作者们的生产生活、原始信仰、风俗习惯、艺术审美观念以及那个时代的自然景观,是当时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贺兰山岩画与阴山岩画、阿尔泰山岩道,以及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北亚地区的岩画和苏联境内中亚地区的岩画所表现出的诸多一致性,更清楚地表明,整个北部草原地区的岩画,恰恰是分布在古代游牧民族从东到西的草原交通线上;在我国境内的贺兰山岩画和阴山岩画,又几乎是与长城并行分布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南北交往的文化会聚线上。贺兰山岩画的一些特征,表明它与匈奴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一部分应产生于匈奴时代,为匈奴族所创造。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认为匈奴族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按照现在能够检索到的历史文献的记载,全面观察匈奴政权创建时期的历史,将匈奴政权列为北方民族政权建设的滥觞之一是有道理的。之所以视它为“之一”,是考虑到在匈奴族建立政权的那个时代甚至以前,还会不会有其他政权的存在,比如,同时代的月氏、东胡。对于匈奴政权的创立者,以往研究多认为是冒顿单于,事实上应当是头曼单于甚至早于头曼单于,冒顿时期是全面完善的阶段。而匈奴政权的单于庭、龙城、蹛林,也都是具有统治中心、祭祀中心等特点,也应当从其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等角度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横互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阴山,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自戟国以后的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一直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封建王朝之间争夺的地带。匈奴、鲜卑、突厥无不因据有阴山而虎视中原;秦汉、隋唐亦都因扼守阴山而巩固北疆。正因为这样,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兴替,中原封建王朝行政区划的变动,加上人们地理知识的积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的阴山,不仅名称不一,涵盖也不尽相同。不少治古史的专家学者,都感觉到了搞清楚不同历  相似文献   

8.
4~6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在追述自身族源时,往往将本族先祖归入到黄帝之后、大禹之裔的谱系之下,体现出对“华夏”的认同。铁弗匈奴王族强调本族的始祖是大禹,《魏书·序记》开篇追溯拓跋鲜卑先祖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柔然在给南齐的国书中自称“皇芮”,提出“光复中华”的口号。这种叙事模式是史官在司马迁“汉匈同祖”理念的基础上对北方游牧民族族源传说的阐释,其核心内涵“华夷同源”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族在“华夏认同”基础上进一步交融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9.
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对秦汉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秦始皇北击匈奴,争夺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结果耗尽了民力,造成深重的社会危机,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说明匈奴问题最终成为强秦短命的直接原因。西汉王朝的兴衰同样与匈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初国力所限,对匈奴推行妥协退让的和亲政策,赢得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汉初和亲成为出现“文景之治”的外部原因。从汉武帝开始改和亲政策为战争政策,虽然击败匈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国力空虚,中原农耕经济再也无法承受空前巨大的军事开支,西汉由鼎盛趋向衰落,汉武帝几乎步秦始皇的后尘。可贵的是武帝公元  相似文献   

10.
蒙古高原,自古即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从战国以来,匈奴、东胡、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民族,曾在这里出没隐现,聚散离合,政权更迭,勃兴衰亡,演出了一幕幕威武壮观的史剧。 蒙古族的起源,正是同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构成蒙古族的民族成份,也颇为复杂。长期以来,中外蒙古史学者对于蒙古族源问题,说法种种,争论未决。若加以综合归纳,其中有研究价值的主要是匈奴说、突厥说、吐蕃说、东胡说四种。现就这四种说法,分别述评于后。  相似文献   

11.
评冒顿单于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11,(5):91-95,124
冒顿单于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具有高超政治谋略的杰出政治家,富有创造性的军事才干。他第一次统一了北方草原游牧各民族,建立起强大的政权。统治期间,匈奴经济迅速发展。对于冒顿单于,我们应该给予准确的定位和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北方活跃着一支金戈铁马、驰骋草原的少数民族——匈奴。它的兴盛曾数度威胁着中原政权的稳定,因而成为中原政权攻伐和安抚的主要对象。在与汉民族不断的撞击和融合中,它频频受到中原政权的册封,不断接受汉文化的影响。但十分有趣的是这个兴盛时曾有铁骑数十万的强大游牧民族,始终没有形成本民族自己的文字。于是乎每件有关匈奴的文物都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1971年,西安永红路公社菊花园群众盖房掘土发  相似文献   

13.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最重要游牧部族之一,自战国、秦汉以至魏晋六朝和中原王朝发生过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历时既长(至少达四、五个世纪),牵涉的地区亦广(从西北以至东北),而交涉次数频繁,尤以两汉为甚,匈奴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都有过较大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史、北方诸少数民族史,都是不能避开匈奴的。但匈奴无文字,亦不用文书,历史虽久,但本身未留有文字记录,主要靠汉籍记载,虽  相似文献   

14.
巍峨挺拔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中部。它在我国北方民族的历史上有过特殊的贡献。在这里,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乌桓、敕勒、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相继活动过,并且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在这里,曾流行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藏文和蒙古文等多种民族的文字,也留下了他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阴山南北的广阔草原,为这些民族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他们曾演出无数生动的话剧,尔后,历史老人让他们一个个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惟有蒙古民族,至今仍在这里聚居,并发挥着他们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部,从天山山谷到额尔齐斯河两岸,从伊犁河盆地到巴里坤草原,除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外,到处都分布着优良的牧场和草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众多游牧民族理想的栖居生息之所。根据我国史籍的记载,从战国至宋元,相继在北疆草原活动过的主要游牧民族就有塞、呼揭、乌孙、匈奴、突厥、西辽、蒙古等。他们的活动,是新疆史和中亚  相似文献   

16.
匈奴故地,即匈奴的发祥地,或曰匈奴兴起以后最初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地,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说匈奴诞生的历史摇篮是在河套阴山的,有说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原先住在中原,后来北迁的,也有说匈奴开始就在漠北,后来迁到漠南的,更有说匈奴原为西方的游牧民族,至秦时始游荡东徙,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因此对匈奴故地加以探索,看来不是没有必要。 一 探索匈奴故地,必须考察匈奴最初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线索。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匈奴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史乘,是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3年,秦惠文王更元7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匈奴一词第二次出现于我国的史乘,是在公元前312年(周赧王初年),即在五国帅匈奴共攻秦之后的第六年,“匈奴驱驰楼烦之下”。说明匈奴此时已经很强大了。在赵武灵王时,楼烦已由赵北延及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因此位于河套之北的匈奴才能长驱直入,驰骋于楼烦之下。 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记,赵武灵王时与匈奴接界的燕、赵、秦三国中,边界线最长的要数赵国。赵国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  相似文献   

17.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今河套黄河以南  相似文献   

18.
朱和平 《中州学刊》2001,(3):133-137
匈奴虽然是一个游牧民族,但是,到两汉时期,由于游牧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农耕民族经济的影响,匈奴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仅使其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为其向汉王朝及西域诸国扩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汉民族在新疆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汉时期。汉民族到新疆屯垦 ,促进了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增强了民族团结 ,巩固了边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汉族人民与新疆各民族一道 ,大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民族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公元前 2 2 1年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原六国 ,实现了中原的大一统。秦汉之际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在冒顿单于时 ,他已经拥有几十万骑兵。公元前 2 0 2年 ,刘邦重新统一中原建立汉朝以后 ,不仅边境地区不断受到匈奴的侵扰和掠夺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而且对刚刚建立起…  相似文献   

20.
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中原汉族与边境各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与东北及北方胡人的关系上,尤其与匈奴族的关系较为紧张。 匈奴是公元前三世纪在大漠南北兴起的游牧民族,主要从事于畜牧业,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与对自然的依赖性,就决定了它发展的脆弱,时兴时衰,有时需要将剩余畜产品输入中原,有时又需要中原地区农产品的供应。所以,匈奴单一的经济对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的依存性。同时,匈奴在这个时期,正是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本性决定了这个政权对内统治的残酷性及对外的掠夺性。为了掠夺财物和劳动力,他们经常发动对中原王国的战争,以满足其贪欲。因此,汉族统治者越是扼制和封锁两族的经济贸易和往来,这种掠夺的战争就往往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