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位在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价值共识难以达成、职责分工不易明晰、领导权威受到挑战、人际关系趋于淡漠等困境。要摆脱这些困境,可从中国传统礼治中汲取智慧。中国传统礼治对单位实现现代治理的重要借鉴价值在于:礼治主张"天下为公",启发单位领导者在树立承载价值共识的崇高愿景时,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把个体利益的实现融入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中;礼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启发单位领导者厘清单位内部的权责利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礼治强调"亲亲,尊尊",启发单位领导者重塑领导权威、把控全局,平衡权威与民主的关系;礼治倡导"和为贵"以及利他精神,启发单位领导者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抑制人际关系淡漠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礼治治理模式中的集体主义导向与主体多元倾向有助于单位向心力的形成及治理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有助于单位治理目标和功能的有效实现,但其天命说的哲学基础与封建宗法制的人情特性容易在员工治理和制度治理中出现妨碍共情能力产生、催生公权力侵害的现象。从现代治理语境看,发挥中国传统礼治的当代治理价值,要实现从天命说到民为本的本体论基础的现代转化,实现从礼义廉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论内容的现代转化,实现从以礼为本到礼法并举的方法论原则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忠诚文化及其现代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阿尔伯特·哈伯德在《致加西亚的信》中写道:"一盎司的忠诚相当于一磅的智慧。"其意思是说,对于组织成员而言,忠诚是最为重要的品质,其重要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才智和能力。自古以来,中国十分珍视忠诚,不仅古代典籍《忠经》有"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的论述,而且"忠、孝、仁、义"是历朝历代大力宣扬的为政原则,践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其中蕴涵了十分丰富的领导与管理理念。认真研究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领导理念以及特点,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赋予其以当代价值,是提升企业管理者自身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肖俊 《决策探索》2014,(22):86-88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应在公法范畴里实现独立审判,拒绝干预司法,高度重视法治对政府、公务员(干部)的制度约束,使政府“不作恶”,使公务员不能贪。同时在私法范围里健全私法体系,突出对公民权利和私有财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7.
在纵向比较视角下,不难发现中国古今官员不作为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主要以避责畏烦而不想为、才能庸鄙而不作为、争学苟且而不敢为为表征。通过挖掘和总结蕴含在儒家礼乐之治、法家以法治国和道家无为而治这三大互相映衬交织的治国理念中关于官员不作为的思想,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思想对解决当前官员不作为问题的启发性价值。同时,在借鉴古代官员不作为治理思想时应坚持理性科学的态度,做到有扬弃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明明 《领导文萃》2014,(17):29-32
<正>西方人之所以主张以治理替代统治,是现代工业民主国家经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失败的结果。单纯的市场手段和单纯的积极干预都不能实现对社会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治理就被认为是对付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重要机制。中国语境下的不同考量在中国,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工业民主国家式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是社会转型中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和政府监管责任的缺失。市场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市场规则不健全,生产者和  相似文献   

9.
<正>市场化的改革把政府的干预限制在最弱的水平上,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在中国,市场是由国家建构起来的,理论上资源的配置由市场支配,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却是由政府来主导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第二,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使市场和权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权贵资本主义式的利益集团,对政府的自主性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第三,"市场帝国主义"的想象,  相似文献   

10.
姬文广 《领导科学》2021,(2):115-117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两种重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封制的治理价值在于地方分权、防乱御变,因地制宜、自主灵活,凝聚力量、文化认同;郡县制的治理价值在于中央集权、励精图治,政令畅通、运转高效,选贤任能、任人唯贤。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吸收借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治理价值,营造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构建集放平衡的权力体系,优化运转高效的行政机制,锻造德才兼备的执政队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从先秦流传下来的国家治理思想对当前仍有重要意义。关于儒、道、墨、法、杂家以及王阳明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中流传下来的精华,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中都起着非同凡响的作用,并且深深影响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国家治国理念。其中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等理念都是后世治国者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当今社会之所以能够和平安定,是与这些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分不开的,并且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吸取其精华,并探索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重要思想家,其政治思想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礼治,他的礼熔儒家的礼与法家的礼于一炉。本文试从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恶”出发,通过对人性恶的逻辑推导阐述出其导向为礼治,继而更深层的从礼治来源、方案、与法治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中,荀子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但最终却回归到了“圣人”模式之上,没有最终走向法制。  相似文献   

13.
正从公司治理、非营利组织治理的改革,再到近期三中全会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理念逐渐上升到国家高度,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而最近针对治理的各类解读与宣讲热中却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影响着对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认识。所以,要实现现代治理从传统管理理念中真正突围,当务之急是要避免陷入认知误区。第一,识别"用治理取代管理"的误区。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被描述为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体现了治理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习近平围绕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一根本问题,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了大国治理思想。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既明确了为什么治理的问题,也解答了由谁来治理以及如何治理的问题。方向、理念、主体明确,目标、布局、手段清晰,把握了规律性、体现了创造性、富于时代性。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社会是乡土的,"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礼治的社会,一种自动的秩序,是个‘无为而治’的社会"。现代乡村社会"礼治"的秩序具有"嵌入"特征,法治作为现代化的治理方式逐渐"嵌入"乡村社会治理方式中,从而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传统的"礼治"模式,逐渐"嵌入"法  相似文献   

17.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纵向发展上联系着国家和基层,在横向发展上联系着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是国家治理的中枢纽带。十九届四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并将其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经由多次发展和完善,大致历经初步探索、高速发展、逐步形成三个阶段。为总结基层社会治理上一阶段的发展成效以及探寻下一阶段的发展方略,深入分析其理论、实践两个维度的价值意蕴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张静 《领导科学》2013,(20):35-36
领导者肩负着组织发展的重任,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做人的境界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尤其是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崇德尚义、敬让谦恭、忠恕诚信、中和位育、和而不同等理念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为领导干部做人做事提供  相似文献   

19.
现代治理工具根据强制性程度不同分为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根据工具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我国政府机关在治理工具的选择和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从治理工具的使用方式看,有的政府部门过分依赖强制性工具;从治理工具的使用目的看,一度以GDP为导向;从治理工具的使用主体看,治理主体相对单一。运用好现代治理工具,要了解各治理工具的优缺点,综合协调搭配运用不同工具;要始终坚持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放在首要位置;要把公共利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发挥公民表达机制的作用;要符合一定的伦理道德并且采用多元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李丽 《经营管理者》2013,(17):142-142
德国的公司治理与其他国家相比是富有特色的,了解德国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特点以及经营管理等内容,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和监管,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