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CUSPEA项目到中国博士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学生留学之门,在李政道教授的推动下,1981年建立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即CUSPEA(China_UnitedState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项目。随之十年来,先后选派近千名留学生赴美攻读学位。1983年和1984年5月李政道教授先后致信国家领导人谈到,在美国的CUSPEA的优秀学生取得学位以后将陆续回国,如何妥善安排工作使他们继续发展和成长为中国极需要的高科技人才是一个紧急的问题。李政道教授建议借鉴国外培养年轻高级人才的经验,在国内某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科研流动站"。李政道教授的建议对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1985年7月,国务院批准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加速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和新的学术带头人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如何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工作分析"方法,解决人事管理中的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等同题.认为在岗位管理中,应利用"工作分析"的成果,使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企业管理     
南京大学企业管理学科于1990年设立硕士点,1993年设立博士点,1998年设立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1995年进入“211工程”子项目。2000年和2001年分别以优良成绩通过了省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项目验收评估,并再次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该学科点历史悠久,学术成就卓著,产生了国内老一辈的管理学家周三多教授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成绩斐然的赵曙明教授等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4.
试论人力资源配置及其作用与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力资源配置 ,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关键与核心问题 ,也是目前政府、军队、企事业以及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人力物力作用发挥的程度 ,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然而 ,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并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很少见到有关的研究。本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什么是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当前人力资源配置存在哪些形式与问题 ,如何进行企事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有限的内部资源作用。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必然导致人力资源配置主体的多元化、独立化与个性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的供求矛盾与相互差异引起了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尖锐化与复杂化 ;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应该具有双向性、动态性、协调性与匹配性 ;员工既要适合岗位 ,还要适合群体 ,既要适合物理环境又要适合心理与社会环境 ,这种配置具有整体性、互补性与社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以岗定薪、严格考核"的岗位聘用制度是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的重大制度安排和战略举措。在高校人力资源建设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岗位聘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在总结教师岗位聘用管理工作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岗位聘任工作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是高等院校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长期面对和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益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人力资源主要的集中地,做好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了解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总体情况,本为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亟需解决的问题:确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构建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构成。  相似文献   

8.
"校园阳光体育"锻炼计划设计及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新出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是一剂"运动良方",研究和阐述"校园阳光体育"锻炼计划及实施步骤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具有现实意义.认为: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配置、意外伤害应急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背景是影响锻炼计划及实施的因素;目标设置、内容选取、方案设计、检验实施和效果评估是构成要件;建立硬性法规强制执行是保障;学校课程设置"文化资本"重置分配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了综合评价陕西省高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对陕西省高校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形势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得出陕西高校人力资源配置SWOT策略矩阵,在此基础上,对陕西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提出政策性建议:以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为理念基础;以建设优质教师队伍、培养高效人力资源为任务;以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为支撑;以有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为依托,扬长避短,实现陕西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的发展及其为当地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取决于从事旅游业的各种人力资源的情况,取决于对旅游业各方面资源的配置、管理和使用的情况.结合"塑造肇庆人文明形象"问题,本文提出看法,并对旅游业今后的发展给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4.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出版的背后,有一些文学史细节被遮蔽。其中诗集卷因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反对不得不“临阵换将”,由郭沫若改为朱自清,这确系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文化围剿政策之体现。朱自清编选的范围来源一方面依靠他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新文学纲要》,另一方面得益于《新诗年选》、《分类白话诗选》两种诗选提供的“启示”。朱自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新诗集卷编选完成,选了五十九位诗人的四百首诗歌。  相似文献   

20.
社会范畴化虽然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路径,但是却塑造了人的群体资格,进而成为了人完成社会认同化过程而建构认同的基本前提.社会赋予人以多元的群体资格,而人则形成多元的社会认同.多元的范畴资格对应着人们内在的“认同库”,各种社会力量则成为“认同场”上激发一重或多重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回族的国家认同得到了彰显与强化.捕捉民国时期回族国家认同的表征形式,进而分析其建构、重构过程,刻画出其借助大众传媒而“传播扩散”模式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