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演化视野中,文化的变迁主要是以"文化拟子"为基因,通过文化濡化和文化播化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的.文化与习俗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习俗元制度本身承载和保持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习俗元制度等制度的"精神性",又成为习俗元制度遗传、演化和变迁中的连续性的"基因"."文化拟子"是理解文化濡化机制和文化播化机制的关键,习俗元制度的演化也是以"拟子"为基础,通过濡化机制和播化机制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等级文化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文化的深层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外在表现为阶级阶层间的多元分化与转合,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体系下教育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先前在分层取向问题上,学界多受市场化模式、阶级阶层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相对忽视了身份的文化传统及区隔化教育体系等比较隐蔽的分层机制对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育在个人社会化和其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社会阶层的分化、维持和流动有着重大影响。然而,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教育也受到了来自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呈现出阶层化的现状。教育阶层化作用于受教育的青少年,阻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体现了阶层封闭性,成为社会阶层再生产的机制之一。本文将以个案为基础,考察教育阶层化的具体表现,并试图分析阶层再生产教育机制的具体内容及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4.
转型社会中的中间阶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职工”和“社员”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以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以及不同劳动、生活方式组成的社会群体所取代,在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组合中,社会中间阶层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间阶层是介于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之间的一个阶层,划分中间阶层的标准主要依据财产和收入的水平,兼顾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中间阶层一般以公司员工、一般官员、教师、科研技术人员、律师、医生等为职业,文化程度较高,一般接受过大学教育。发达的商…  相似文献   

5.
阶层文化与社会分层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发挥阶层文化在构建和谐阶层关系中的作用,首先需要认清阶层文化的作用机制.阶层文化作用于社会分层的机制主要表现为:生产机制、消费机制、媒体机制及文化资本机制四大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研究中“社会排斥”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提出“教育排斥”这一概念工具,并将其分为社会上层的主动排斥与社会底层的被动排斥,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排斥现象,分析了教育排斥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育排斥的后果——教育的阶层化,最后文章讨论了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所导致的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机制。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构空间,空间诠释社会。快速城市化过程客观上加剧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空间分化,而不同阶层的人由于受到不同的结构性条件的制约,主动选择了“屋以类聚”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决定了不同阶层之间交往方式的不同,导致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交往趋于隔离化、淡漠化,人际关系满意度下降。但实证资料表明,当前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的分化并没有降低人际关系满意度,在以亲缘为中心的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满意度依然很高。且人际关系满意度不受社区类型的影响,仅与社会经济地位、闲暇方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十多年来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观念、角色与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提出了三个观点:(1)政治文化启动论。中国是一个文化导向型社会,文化分化十分清楚。社会转型要靠政治文化的变迁来启动。真理标准、包产到户、少数人先富、市场经济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四个突破口。(2)身份变换加速论。户籍、劳动制度等造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隔离,以及农民、工人与干部等基本社会角色与社会身份的固定化。农村工业化、私有经济、商业文化是人们转换角色与身份的三个加速器,使中国从轻商社会走向重商社会。(3)社会结构倾斜论。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向市民利益倾斜的结构,保持这种结构必然会积累不安定因素。当前,我国的收入多元结构向高收入者阶层倾斜,获得高收入的途径向非劳动倾斜。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中最稳定的力量,而低收入者阶层与高收入者阶层则均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收入层的分化是社会转型的必要代价,但必须适度。只有扩大中等收入层、收缩低收入层、控制高收入层,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教育不平等产生机制、具体制度设计和社会状况背景三者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恢复高考后,家庭教育背景成为改革初期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家庭阶层背景的效用显现,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转变为资源转化与文化再生产双重模式并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管理阶层的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成其下一代的教育机会。如果这一进程得以顺利延续和扩展,那么社会分层结构很可能将因此而日益趋向固定化。  相似文献   

10.
葛剑雄在《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著文认为,要正确地认识和比较东西方文化,首先必须明确其概念,在此基础上,方能确立基本的观念。一、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时间(时代性或阶段性)和空间(地域性)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时代(或阶段性)的差异,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远比东西之间或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要大。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无优劣之别,但在不同时代,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肯定西方文明在近二三百年间的先进地位,并不意味着中国文明和东…  相似文献   

11.
中间阶层是处于社会高层和社会低层之间的缓冲层,他们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力量;中间阶层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其消费观念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中间阶层还是推动我国文化进步,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特定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和教育结构是中间阶层赖以形成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视域中的阶级与阶层——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社会学领域内,布迪厄强调文化作用的阶级理论占据着重要且独特的位置,其观点超越了迄今为止任何阶级与阶层理论。与以经济及职业结构为主要依据的各种传统理论不同的是,他将阶级与阶层问题放在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探究。他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义,认为它受到阶级的决定性影响并和经济资本一样,凝结着社会的不平等。布迪厄的文化阶级理论,不仅对社会学实现文化的转向做出了独特贡献,而且也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秩序、社会等级的形成机制,揭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与文化等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过程,进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观阶层认同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会由此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果,因此深入研究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GSS2015的调查数据,对个体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收入、职业和教育)是否会通过闲暇生活方式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这一问题进行中介效应考察。研究发现,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闲暇生活方式均会对主观阶层认同产生重要的、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闲暇生活方式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对主观阶层认同的理论分析及政策实践,必须同时将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闲暇生活方式两种因素作为重要的考量。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性明显衰落,经典化机制本身的合法性受到理论质疑。定位为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学教育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调节、完善消费社会的价值体系,培育消费社会中理想的文化主体。经典文本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久经检验,是文学教育之范本,应该为受教育者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15.
在创意时代,基于人力资本的创意资本成为解释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创意阶层作为创意资本的主体,已然成为后工业时代国家与城市最为核心的竞争要素。文章梳理并诠释了创意阶层的概念、统计范畴以及集聚扩散的多尺度区位指向假说,试图揭示创意阶层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机理,进而阐明创意阶层的全球化和地方化以及创意城市、创意城市网络的生长机制。研究发现,中西方创意阶层职业构成存在较大差别,中国创意阶层职业主要对应西方创意阶层职业的中间群体与边缘群体,对应核心群体的职业较少;创意阶层多尺度区位指向假说以舒适物为代表的传统因素仍发挥一定作用,但宽容性是最为重要的解释变量且其重要性随城市等级而递增;城市空间资源吸引创意阶层集聚,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空间三维一体重构及响应过程,很大程度上适应创意阶层群集及其演化;创意阶层集聚可推动创意城市形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存在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模式,随着创意城市的崛起,创意城市网络也随之浮现。  相似文献   

16.
专业技术人员是中间阶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与社会其他阶层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本文力图从历史的角度,以利益为主要分析线索,以三个利益函数: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为分析变量,分别从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的三个主要领域:公共服务领域、企业领域和管理领域揭示专业技术阶层和其他阶层之间在利益博弈中的合作、依附、交换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儒学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之学中脱颖而出成为雄霸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言说的空间依然较大。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论者的注意 :一是儒学是古代士人阶层社会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话语表征 ,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阶层的意愿与利益 ;二是儒家一直扮演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调节者”的角色 ,故儒学最符合文化霸权形成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布迪厄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按照"结构产生惯习,惯习决定实践,实践再生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其文化消费理论,本文则主要对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在该理论中,布迪厄充分探讨了文化消费行为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资本总量、资本构成比例以及资本的时间延续三个维度考量的社会空间位置,在消费者主观能动的长期实践下,内化成不同阶级独特的阶级惯习,并产生了不同阶级特有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品味;而不同阶级文化消费行为则进一步实现了阶级之间的区隔与融合,改变了消费者的社会空间位置。布迪厄的从阶级与阶层角度出发、揭示隐藏在消费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关系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我们了解贫富分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特征提供了独特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关系出现诸多不均衡,如新阶层如何融入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中,阶层之间游戏规则不平等;目标与手段不一致以及阶层之间主观认识与客观地位的错位,其主要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因而提出实现阶层和谐的路径探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阶层利益制约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这种本土化不仅体现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形制的选择,更体现在建筑所反映的文化变迁与观念变化之中。宁夏因成为以回族为主体的中国穆斯林主要聚居地,其清真寺也越来越受到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学科的各类社会人士的关注,由历史文本的探究、具体的清真寺建制出发,在空间的历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儒化之美、和谐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