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生命教育理论,18岁成人过程应被看作是青少年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18岁青少年进行成人仪式教育,是其健康成人的需要,对其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北生等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就生命教育视阈下的成人仪式问题展开研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相信会引起学术界对成人仪式教育的重视,也会推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普及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这组笔谈也是王北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级课题《18岁成人仪式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命教育理论,18岁成人过程应被看作是青少年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18岁青少年进行成人仪式教育,是其健康成人的需要,对其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北生等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就生命教育视阈下的成人仪式问题展开研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相信会引起学术界对成人仪式教育的重视,也会推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普及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这组笔谈也是王北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级课题《18岁成人仪式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生命教育理论,18岁成人过程应被看作是青少年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18岁青少年进行成人仪式教育,是其健康成人的需要,对其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北生等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就生命教育视阈下的成人仪式问题展开研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相信会引起学术界对成人仪式教育的重视,也会推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普及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这组笔谈也是王北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级课题《18岁成人仪式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4.
根据生命教育理论,18岁成人过程应被看作是青少年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18岁青少年进行成人仪式教育,是其健康成人的需要,对其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北生等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就生命教育视阈下的成人仪式问题展开研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相信会引起学术界对成人仪式教育的重视,也会推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普及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这组笔谈也是王北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级课题《18岁成人仪式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根据生命教育理论,18岁成人过程应被看作是青少年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18岁青少年进行成人仪式教育,是其健康成人的需要,对其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北生等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就生命教育视阈下的成人仪式问题展开研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相信会引起学术界对成人仪式教育的重视,也会推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普及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成人仪式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古老的青年教育的方式,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古风遗俗,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成人仪式是一种“成人”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责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命教育。它启示我们:成人仪式的形式要庄严隆重;成人仪式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成人仪式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7.
"媒介素养要从青少年抓起"掩盖了我国大多数成人没有媒介意识、还不会利用媒介的现实,也偏离了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潜含着的是一种成人文化的强权,也掩饰了成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落后于媒介社会的发展的窘境。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在成人媒介素养培养和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方面予以并重。  相似文献   

8.
“开笔礼”仪式是小学教育场域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儿童走向“成人”。在人类学“阈限”思维的理论逻辑下,“开笔礼”仪式将儿童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流程中,让儿童在“分离—过渡—接纳”中体悟生命流转与进步的意义。“开笔礼”仪式由古代蒙养教育传统发展而来,穿越古今之变、贴合时代教育,在守正创新中探寻儿童走向成人的行动线索。作为教育实践,“开笔礼”仪式以“打基筑模”“习事明理”“修身正心”为价值预设,进而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实现了引导儿童走向成人的根本教育旨归。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1日清晨,在东方绿舟智慧大道上,我和同学们迎着新年第一缕阳光参加了18岁成人仪式。在雄壮的军乐声中,仪仗队护卫着鲜红的国旗行进入场。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听着轰鸣的礼炮,一种神圣和庄严震撼着我,我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闭上眼睛,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陪伴自己成长的伙伴,谆谆教导自己的老师……隆冬的寒风呼啸,感恩的暖流却在我的心里涌动……我们成人了!"——摘自博客"阳光地带"之"我的成人仪式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在青少年时代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其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更不容忽视。不同的家庭模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学校中,教师和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文化导向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也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帮助青少年发展和完善健康的人格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同是18岁,有人感叹:"为什么一定要长大?为什么一切变得好复杂?"有人说:"一直以为自己是13岁,想不到明天就要参加18岁成人宣誓……"也有人这样说:"18岁的生命应该以一颗沸腾的心去承担祖国赋予的艰巨任务,以一双勤劳的手去开拓新的世界。"究竟哪一种思想和行为与18岁这一年龄更为匹配,我们还是听听专家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过渡礼仪"是法国民俗学家范热内普提出的经典仪式研究理论,他在丰富的人类仪式中发现其社会性、文化性的过渡机制,在《过渡礼仪》中将仪式内部结构及运行过程抽象为分隔礼仪、边缘礼仪及聚合礼仪。过渡礼仪是人类生命演进与社会化过程的统一进程,不断在人类历史中上演,凝聚为人类集体无意识,成为"原型"存在于民间叙事。天鹅仙女型故事运用"解难题"原型拟构男子成人礼仪,通过世俗与神圣叙事空间转换,构建成人礼仪进程,象征性展现主人公社会角色与地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人文性的、价值性的、德育的生命教育在方法上与科学的知识性教育有重大的不同,人文生命教育是生命的涵养。中国传统中曾经有过的讲辩义理的模式——"讲会"是对研究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儒家的"讲会"在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为青年学子寻找精神家园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提升青年学子的精神品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它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审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理解生命现象,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应该积极营造生命教育的社会氛围,并重视在家庭与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5.
5月的上海,青年学生关于"成人"的思考再一次随着蓬勃开展的"成人仪式"活动而展开,因为年至18,无论你愿意与否,家庭、学校、社会都不会再把你当成小孩子了,而且,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你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有意无意地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精神个性不仅伴随着他的一生,同时也制约和影响着他的一生。二十岁以前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积累与生命体验已大致规定了后来思想性格的走向。成人后的一切可能都能够在青少年时代找到潜因,青少年时的种种迹象也不难在成人以后的经历中找到投影。在纪念郭沫若诞辰100周年之际,重读郭沫若以及其他几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回忆儿时生活的自传性作品,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只是我们过去不曾真正把它们作为文本来好好研究,未能从历史与文学两方面来寻绎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育管理普遍存在教育目标崇尚效率、教育过程追求量化可控及教育评价倾向优胜劣汰的管理导向,最终导致生命的生成性发展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处于弱势地位。由此,教育管理活动应注重对生命发展需要的关怀,秉持使人成其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以满足人之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目的,建立教育管理中各主体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最终走向"成人"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8.
叶澜教授在其提出并主持的长达近30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不仅对"教师"这一教育要素给予高度的关注,还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观。这既成为"新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重要构成。叶澜教授的"教师观"是基于中国21世纪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变革的宏观背景,秉持"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立场而提出的。其主张:教师要从"卫道士""牺牲者""传递者"的角色转向"为己为人"的立场;从职业工具价值、传递职能的定位转向"成己成人"的取向;从强调专业发展、培育他人的目标转向"育己育人"的追求。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将成为推动自身成长的不息动力,并将创造教育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来看,青少年的性教育是他们在青春期所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成长仪式。作为一种成长的仪式,性教育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仪式的变迁过程中,以同辈群体为中心的非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逐渐被以学校为中心的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所取代。然而,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却在当前社会中面临着危机与尴尬,其根源不仅仅是当前学校性教育中方法和内容等存在着问题,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性的缺失。要改变这些状况,我们需要再造仪式,注重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地位的建构,把性教育当作是一种青少年的主体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