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知识分子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一个整体的阶级属性,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知识技能的变化发展确实关系着每一个历史时代,每一件历史事态发展的兴衰成败。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向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敬和器重,素来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笼络和争取的对象。而历代知识分子的多数,也往往以其固有的知识和特有的敏感,在各个变革时期,敢于面对现实,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受一种共同的爱国信念而凝聚在一起,最早觉悟,率先行动。在我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外国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新派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阶层弱点、社会地位与功能的思考,不仅改变了自我阶层认知,也在重塑着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形象,他们主动参与甚至推动了自身阶层的边缘化。瞿秋白的思想证明了这一点。具备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瞿秋白思索了士阶层没落的多种原因;剖析了"士"、过渡时期的"文人"、新兴知识分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的特点、社会角色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他还将知识与劳动的关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排序。瞿秋白的知识分子观和知识观传播开去,从理性上、理论上推动了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自我论证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3.
近代四川知识分子群体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开始觉醒。他们紧跟时代步伐,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开始了自身的文化和政治分化与转型。四川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与转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封建知识分子向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从近代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政治转型,从向往资产阶级民主的知识分子向信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说学的知识分子转型。  相似文献   

4.
五四前后“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关怀,应该被纳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框架内进行理解。在面对20世纪初年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时,“东方文化派”认为能够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最终只能是民族自身的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提出以复兴中国文化来振兴中国民族。这一文化民族主义的运思,的确反映了国人克服民族自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现象,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5.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人们认为谜团颇多、歧见纷出的作品。《多余的话》明显流露出的瞿秋白的悲剧色彩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知识分子和政治革命家双重角色价值认同的冲突是促成瞿秋白悲戚苦闷的重要原因;“位未得其所,才未尽其用”的惋叹导致了瞿秋白的哀怨情绪;而对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专制的愤懑以及村党的命运深切忧虑,则是瞿秋白情绪抑郁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6.
尽管一开始就面临种种复杂的矛盾,现代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不委身于国家权威;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关心大众,在坎坷与泥泞中走出了自己的闪光之路.  相似文献   

7.
洋务教育启蒙不仅引起了近代部分知识分子结构的转型,而且促使他们的政治思想主张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他们从旧知识分子群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积极倡导者。他们与新生的民族资本家相结合,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一支完整的社会变革力量而开始走向中国历史的前台,孕育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相似文献   

8.
元朝蒙古贵族统治集团吸纳了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并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重用;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在扈从上都的过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积极地大规模描写了北方草原的美好风光,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人民淳朴的民风与文化,歌颂了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及其宫廷生活,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元朝蒙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融合与政治上的认同,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
早期维新派是最早具有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的国家主权观念主要源于现实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国际法输入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对不平等条约的反对,对中国主权沦丧原因的分析以及对维护主权、收回利权办法的探讨.他们的国家主权观念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主权的最高认识,是中国知识分子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母亲王子云、何正璜是二十世纪初的知识青年。在国家责任与民族道义面前,放弃了个人的爱好、理想和成名的追求,放弃了一条通往辉煌成功的坦途,走上了一条艰难寂寞清贫之途。而这条开拓性的崎岖之路不仅耗费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也搭上了整个家庭不幸的命运。但他们努力奋斗,无怨无悔地奉献,走完了自己多难而充实的一生。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人格精神是我们后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在今天发扬它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文化革命”思想连接了作为革命家和作为“文学家”的瞿秋白,是其“士”之文化情怀与现代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和马克思主义革命品格相嫁接的产物,是当时思想界对文化革命问题最为深入的探索。“文化革命”思想不仅体现了瞿秋白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知识分子心态史上的生动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瞿秋白文化思想,乃至思考现代中国的国家、革命、文化、知识分子等诸多重大问题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距今100年前的夏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政治变革运动——“戊戌变法”。虽然未得正果,但毕竟是知识分子结成群体,共同关注民族命运,投身社会变革的先声,而康有为是其中的代表和领袖。我校朱义禄教授长期研究康有为并撰写出版了“评传”,在学术界引起了好评。本刊特登书评一篇,以示向校内外读者推荐我校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雨石知识分子在新时期当代文学中,是一个特殊的审美对象,他们作为民族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先进代表,他们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无疑一直为文学所关注。从屈原到鲁迅,他们对同类及自身命运的思考,可以说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博大的...  相似文献   

14.
刘云 《中华魂》2013,(12):17-19
近代以来,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始终在梦想着,追求着。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前半叶,先觉的回族知识分子勇敢地担负起历史责任,以创办新式半阿半汉学校为发端,培养了大批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式知识分子以及大量初识汉语及普通知识的民众,为回族社会的整体进步以及西北早期近代化打下了社会基础。这批人积极致力于西北社会的改造,在他们的影响下,报刊杂志尤其白话文报刊、杂志大量发行,民众获取知识的途径迅速增多,思想观念为之改变。通过民众启蒙,西北回族逐渐走出家庭,走出清真寺,了解社会,关心国家,将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为国家摆脱困境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京派小说家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底层社会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以其平民化的人道关怀对民族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层次的严肃思考,他们始终把眼光紧紧凝视着这片土地的主人,作品触及到他们的生活、命运和灵魂,温情的笔墨下流淌着现代知识分子深沉的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17.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所信奉的公民爱国主义,以民主主义诠释民族主义,以民族的政治认同代替民族的前政治的族裔和文化认同。这种建基于民主公民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理念。同时,五四知识分子都是世界主义的信奉者,他们追求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启蒙理想。五四后,陈独秀等启蒙知识领袖并没有转变为民族主义者,他们即使疏离了个人主义,也没放弃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理想。而五四的世界主义也是启蒙知识分子转而接受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媒介。  相似文献   

18.
王光祈与瞿秋白都是“五四”时期主张改造社会的知识分子,但二人的命运和社会改造思想完全不同。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建立在无政府主义基础上,主张通过非暴力、非政治的改良手段改造社会;瞿秋白也曾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很快就转变成为主张暴力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除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二人对母亲死亡经历的不同心理归因导致二人社会改造思想的差异外,对“五四”时期涌入的各种思潮的认识不同是造成二人思想分野的根本原因。王、瞿二人社会改造思想的演变反映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文化改良和政治革命的思想分流,政治革命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被瞿秋白和王光祈式的“五四”知识分子集体取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狱中文本既是他个人的思想原点,也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在转折期遭遇思想资源困境和身份转换的尴尬。瞿秋白的驳杂与坦诚使我们认识到古典与现代在思想承接上的同体共生,也引发出对中国文艺思想现代化进程这一历史难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20.
略论近代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史上的报人大多数都是由知识分子充当的.这些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中有传统的一面,他们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参加过科举考试,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精英意识;又有近代化的一面,他们都接受了西方的进步思想.传统的一面与近代化的一面结合在一起,使他们用办报的形式参与政治,或改良,或革命.传统的一面又常常与近代化的一面发生矛盾,集中表现在他们对报纸的商业属性的漠视上.这就构成了近代报人复杂的知识分子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