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先秦时期的鸿沟到唐宋时期的惠民河,再到元明清时期的贾鲁河,“贾颍”水运航道经历了多次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的地位。特别到了清中期,达到鼎盛的“贾颍”水运推动了依赖于航道的周家口市镇经济快速发展并到顶峰。后来,伴随着航道的衰落,周家口商业经济亦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河湟地区成为我国西北回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回族先民自唐宋时期进入河湟地区至元、明形成民族共同体,直至今日发展成为当地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族特征十分显著。之所以如此,显然与河湟回族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峨边、马边、沐川和金口河等四个比较典型的西部山区通信发展现状、不利条件的调查分析 ,进而指出了其面临的困难 ,并提出必须大力解决西部山区通信事业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百姓生活》2014,(1):48-49
作者简介:白俊龙,1957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小学时期开始学习绘画,从1974年起主攻中国画。其书画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书画展中获奖。曾在日本、韩国、香港、北京、  相似文献   

5.
明代甘南藏区贡赐贸易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甘南藏区聚居着众多的番族,他们多次入京朝贡,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稳定,还加强了当地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促进了汉藏间的文化交流和甘南藏、汉文化的发展,因此朝贡对甘南藏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河湟地区人口流动历经千载而源源不断,清代人口流动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流动之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民族贸易的发展对河湟地区人口流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民族贸易与人口流动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更多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继堂 《山西老年》2012,(12):20-21
王海成,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襄垣县西营镇兴民村。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曾是八路军的经贸中心、流通关卡和后勤基地,曾享有八路军“运筹王家峪,饮马西营河”之美誉。兴民村较早就来了八路军,王海成十四五岁就参加了抗日,配合八路军站岗、放哨、反扫荡、打炮楼、破铁路,兴民村在整个日寇侵华期间,从未被日伪“维持”过。  相似文献   

8.
3月30日,原粤中纵队三罗游击队的阳春、云浮两市部分老干部、老战士30多人回到解放战争时期战斗过的地方——阳春市河塱镇,与当地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前往河塱革命烈士纪念碑,深切悼念战友梁祥、黄琪、陈安、梁初等烈士,并亲手为烈士献上花圈,寄托哀思。老干部还向大家讲述当年英勇战斗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寻觅被历史湮灭的遗迹,结合有限的历史资料分析,指出云南红河上游的傣族地区,和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地区一样,也曾经有过傣族建“勐”创业的历史时期。从而,对揭示古代傣族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汉黄河暴发多次水患,原因是多方面的。黄河本身多沙、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迁及主河道发育的影响仅是部分原因。在实践过程中创立的水患防治制度得不到有效坚持也是黄河多灾的重要原因。西汉政府在黄河水患时创立了一系列防治制度,起初效果明显,但至成帝以后,制度僵滞,致使河患得不到有效防治,成、哀、平、新莽时期都有水患发生。直至东汉王景重新坚持防治制度,加上环境变化等原因,黄河才得以长时期安流。  相似文献   

11.
依据社会调查性质的原始资料,探讨民国初期北京地区的犯罪与贫困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民国初期北京的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突出表现是犯罪人数激增,犯罪类型以经济罪居多。导致犯罪发生的诸多因素中,贫穷是最主要的诱因。贫穷和犯罪互为因果关系并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近代北京陷入衰败深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是华夏子孙50米等高线生存智慧的卓越选择和集中体现,随着从猿向人进化的逐渐完成,原始人类也逐渐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往北京小平原汇聚。北京小平原开始出现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原始部落定居点。由于地势和水源优越,现在的西城广安门一带和房山董家林一带逐渐汇聚起两个较有规模的部落定居点。北京城就是从这两个部落定居点开始发展的。北京城市文明的演进呈现非常清晰的足迹。在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四次大的地位和功能的转变和提升,从部落定居点一变而为封国方城,再变而为大国边城,三变而为国家都城,四变而为世界城市。北京城每一次的变化和跃升,都是这座城市的一次凤凰涅槃式的生命更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北京和日本东京两个城市的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表面上看,两个城市在关联社会阶层结构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及职业结构三个层面存在相似形态,但实质上存在结构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与东京相比,北京的人口结构处于不稳定的变动期,且在就业年龄结构上更具年轻化特征;第三产业发展仍较滞后,中低端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较大,且行业间的分层化较为明显;"白领"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中低端"蓝领"职业者相对较多。由此可以推测,北京与世界城市东京相比,在社会阶层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北京的社会阶层结构仍处于变动期,且距"橄榄型"社会形态还有一定差距,北京的社会阶层结构仍需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4.
北京CBD规划自从出台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目前的CBD规划虽然总体上较为合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根本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本文通过分析CBD和Sub-CBD的关系,提出了CBD系统理论,进而以CBD系统理论分析北京CBD的发展问题,从而得出目前北京建立CBD系统比建立单一的CBD更为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从赫图阿拉到北京的都城运动对于清王朝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时空跨越和历史转折。定都北京,使清王朝势力由关外一隅迅速推向全国,由一个地方政权迅速变成统一国家的统治者。由满洲之君变成了华夏诸民族的皇帝。定都北京是中国都城发展的向心运动。符合中国古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北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使北京在民族大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清朝都城以京师为根本、以“三山五园”为补充、以避暑山庄为“行在”、以盛京为后院。构成了不同于以往的都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北京城市用水民俗有明显的社会现实意义.北京城市水源的社会史集中体现了我国历来国家水治与民间水治的关系;全球化以来不断高涨的环保用水的国际思潮,又对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回归北京国家水治和民间水治协调运转的历史传统有促进作用.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北京城市用水的特殊性还在于,有助于反思和开发利用北京城市水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北京用水与首都自然环境、首都城市发展史和首都未来社会形态的统一规划与整体建设,在我国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持首都城市可持续的文化存在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明治时期的十种官话课本里出现了1510个北京话词语,这一惊人的数量不仅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口语的基本面貌,也体现了官话课本的"京味儿"风格和实用主义的教学策略。这些北京话词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再现了清末民国前期北京地区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为北京话词语研究、北京方言词汇史研究、北京官话研究以及辞书编纂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汉语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授予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北京从明万历年间便成为昆曲艺术的重镇和中心之一,在宫廷和民间出现了持久的广泛流播、大红大紫的局面.其后虽然屡遭磨难,仍爝火不息,成为昆曲艺术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期,在政府主导下,北京社会教育逐渐兴起。政府的主要举措有:明确社会教育性质及提出实施社会教育规划,成立管理通俗教育的相关机构,明确通俗教育的教育经费,采取措施保障通俗教育顺利进行等。当时,北京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学校式社教机构和社会式社教机构来完成的。学校式社教机构包括公众补习学校、露天学校、贫儿半日学校和注音字母传习所;社会式社教机构主要有通俗教育讲演所、阅报处、图书馆和公园。这些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种社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京普通市民的智识水平,改变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北京市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保唐片方言被《中国语言地图集》归于冀鲁官话,但它古清入字今散归四声的特点其实与北京(东北)官话一致,而与冀鲁官话的石济片和沧惠片扞格不入。从现状看,保唐片方言与北京官话在许多语音特征上相同或相似;从历史看,它们都是燕云十六州割让于辽后在古幽燕方言基础上疏离中原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将保唐片方言归于北京官话,并将北京官话分为北京片、东北片、保唐片三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