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之际江南一带大量涌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其主人公之一的才子形象历来备受争议。作为我国古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范型,才子形象的形成基于以下诸种原因:一是与小说作者的创作心态有关;二是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汲取了历史文化传统中众多才子所展示的特定审美文化意蕴;三是小说作者对所处时代环境中才子、狂士的人格气质的充分认同。对于这种才子形象,不能仅从艺术角度作简单的否定,而应该积极探索、认识其所蕴含的特殊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陕西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审美形态发生着明显的流变.20世纪前半叶陕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的是悲壮情怀;从40年代开始,追求崇高成为陕西作家们的创作主旨,塑造人物注重于形象和精神方面的高大完美.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叙写人生苦难成为陕西作家创作的基本内容之一.这种人生苦难,主要体现在生活罹难、情感(爱情)煎熬、精神苦痛等三个层面.90年代以来,陕西作家对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加以审视,其创作流露出文化困惑与批判意味,文化悲剧成为这一时期许多作品主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谭恩美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中心”和“边缘”对立的模式.对母亲们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女儿们代表的美国文明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力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作家的审美思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尚怪奇、尚补史、尚劝戒这三个基本特征。本文分别描述、论析了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形成和表现,从理论表述与创作倾向体现这两个方面,勾勒出了它们的基本风貌,并由此揭示出一定的中国通俗小说作家审美思想发展上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外路人形象为切入点展示了赵树理在现代小说中所起的垦拓性作用,这为其积极的一面,其消极面在于赵树理在外路人形象的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为赵树理的小说带来了必然的缺憾.这一模式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时期的许多作家在涉及外路人形象时,他们都在不自觉地复制赵树理的创作模式.时代发展至今天,它已为作家们提供了直面外路人形象的空间,而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土社会中纯粹的外路人也在日渐消失,作家们更应用自己的笔为中国文学画廊留下他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相当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造成这种创作倾向的主要原因是:一、河北类文化的影响,融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于其中的河北类文化的突出特点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种十分现实主义的类文化造就了河北小说作家创作之魂。二、地域的影响,河北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京畿之地”,致使作家们的创作思维方式中多了一些清新,明丽,少了一些魔幻,荒诞。三、受老一辈燕赵作家的现实主义飓风的裹挟。要想突破这种固有的创作模式,就要按照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去思考和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7.
河北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造成这种创作倾向的主要原因是:一,河北类文化的影响。融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于其中的河北类文化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种十分现实主义的类文化造就河北作家创作之魂。二,地域环境的影响。河北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京畿之地”,使作家们的创作多了一些清新、明丽,少了一些魔幻、荒诞。三、受老一辈燕赵作家现实主义飓风的挟裹。要想突破这种固有的创作模式,就要按照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去思考和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8.
将小说创作放在整个文化历史长河中作纵向剖析,会发现中国人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已造成对中国小说创作的极大影响和束缚:中国男人的双重感觉带来的是小说总体上的阴柔有余阳刚不足;不敢正视悲剧的心态使作家们回避冲突,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过分的崇尚事实,追源求本几乎扼杀了小说最根本的特点──虚构;而作家们对传统道德的既爱又怕的矛盾心理又使小说逃离了浪漫……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作家放弃对生命本源的探索,取消对未来大胆的追求,其最终的恶果是导致艺术创作力的平板和萎缩。  相似文献   

9.
解放区是个崭新的天地,其创作队伍由本土作家和外来作家组成.与男性作家不同,女性作家中,本土作家奇缺,几乎全是来自国统区的“外来户”.虽然有的已成共产党人,但其思想基本上仍属小资阶级范畴.姓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文学修养,有的还出洋留过学(如陈学昭曾留法),一般都已取得一定的文学成就,有的在文坛享有盛名(如丁玲),她们到延安时,创作已形成一定的路子和模式.面对全新的生活,她们有着调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矛盾统一关系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  相似文献   

10.
文章较全面论述了台湾当代作家郭枫的创作成就,客观地分析了郭枫创作的思想情感,审美表现,探讨了郭枫的人生观与宇宙观;郭枫散文创作的主体精神和文化意蕴;郭枫的艺术追求与审美风格等。认为郭枫作品充满了批判意识、自然意识、生命感悟、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的思辨色彩;其内蕴的质美和激情,其浓郁的个性色彩,其独特的审美选择,来自于作家对人生的真见、真知、真性与真情。其审美视角表现出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其审美风格是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郭枫虽耽于独行的寂寞,但他心灵世界决不孤独。  相似文献   

11.
东北作家创作中的情义民风、乡土语言与文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域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着眼,以文化学理论为基本框架,详述了东北地域文化中情义民风的历史由来,其对东北作家文化心理的渗透及其在创作中的外化显现;东北地域语言形成的历史文化机制及其对东北作家语言思维能力和作品语言风格的制约与影响;东北地域文化中的语言、民俗、自然和人文景观对东北作家创作的文本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成着也局限着东北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审美范式,包括作品中的人际关系模式、人物活动的空间模式和作品的艺术结构模式都呈“金字塔”状态,显示出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模式以及作家对封建社会和文化的省察和洞悉  相似文献   

13.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对湖南文人的审美视野和创作品格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湖南文人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心理定势。在新时期的作家当中,古华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是比较鲜明的,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湖湘风情描绘和唯情尚情的人物塑造以及"忧时感世"的创作情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试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域文化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有着客观规定性 ,对作家的创作风格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地域文化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成独特的性格 ,从而使作家的创作风格异彩纷呈 ;语言是文学的衣裳 ,地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形式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张洁小说的“恋父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析出张洁小说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恋父情结”。在这种强烈的“情结”支配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三种创作模式,即《爱,是不能忘记的》模式,这是作家潜意识中早期“恋父情结”的投射;《方舟》模式,表达了作家深层意识中对“父亲”的失望情绪;《楔子》模式,则传达出作者对“父亲”憎恨的心理。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结构笼罩下,张洁的创作便成为她潜意识心理的演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旅外游记记录了作家们在迈向世界的过程中真实的心理历程。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此做考察,则开启了一扇观照旅外作家文化心态的窗户。文章以来新夏《两个雅典城》为例,剖析旅外游记中的东方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个性的文化审视——苗族作家王月圣民族文学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十世纪末期鄂西南少数民族文学有影响的作家,王月圣的创作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个性。从无意识寻找 民族个性"到有意识形成创作思想,关注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与时代文学精神相呼应,逐渐步入民族 大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当代作家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选择、淘洗与磨练小说语言。传统文化精神对于作家的文学观念、美学风格、审美理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并直接作用于他们小说语言的选择。儒家的“经世致用”与修身养性促使作家们形成小说创作的史诗情结,主宰着他们选择适合于史诗叙事的小说语言形态;佛家特有的思维方式给当代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使小说语言显得更加空灵而富有诗意;道家的思想文化诱使小说语言“返朴归真”;同时,传统艺术促成小说的写景状物偏重白描与散点透视。作家到传统文化中淘洗自己的小说语言,务必要得到现代思想意识的烛照和其他文化的观照。  相似文献   

19.
湖南长篇小说创作存在对时代精神底蕴和未来走势把握不够深刻精确、创作主体精神态度犹疑拘谨、作品气韵不够浓郁丰盈的缺陷。根源在于作家们既未能从湖南地域文化的负面阴影中进行及时的精神突围,又难以在全国的精神文化格局中获得有效的审美定位。摆脱这种困境,需要湖南作家找到自我独特的文化站位和精神空间,从而把体验性内涵转化为价值性话语,成为精神自觉者  相似文献   

20.
"三言"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市井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向。在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之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地具有了文人的叙事意向和审美趣味;但是多变的人物命运,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是"三言"中的女性形象深受市井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大团圆的结局既迎合了市民的审美趣味,又张扬了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