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秋的气魄     
提起秋,人们马上联想起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其缘甚远。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照射着的日照……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毋宁说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试想,如果将我们的居室住宅,涂满上述各种色彩中的一种,我们生活的心境定会变得坐立不安吧。这种不安和秋的无所倚凭的心境,完全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2008,(6):6-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山居秋瞑》,将乡村秋色描绘得如此让人迷恋和向往。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张金瑞 《老人世界》2010,(11):30-31
金秋时节,我去拜访吴野渡同志,寒暄中话题自然落到秋天上。他兴致勃勃地谈起对金秋的感悟。从秋的景、秋的风、秋的月到秋的水;从秋的希望、秋的深邃到秋的意境;从人生经历磨难和辉煌到成熟、深沉、平静、淡泊的发展变化,入情入理地进行了分析和品味。他深情地说:“秋天是美好的季节,她把累累果实双手捧出,静静不语,无私奉献,让收获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5.
随着秋风渐起,天气渐凉,懒洋洋的“秋乏”也相伴而生,对此专家建议,适当午睡可有效化解“秋乏”。但专家也提醒,对于工作紧张的“白领”一族而言,要掌握午睡的方法,切忌午睡不当成了“误睡”。  相似文献   

6.
初恋来袭     
棒果 《女性天地》2010,(12):36-37
《山楂树之恋》里,静秋和老三的初恋绝唱,像子弹一样打中我们曾经柔软的心房。在每个人心中,都一定有一段这般美好的过往。静秋和老三的爱情,因为老三的离开变得如此凄美。而我们曾经的初恋,却可能在某一天,突然来袭。  相似文献   

7.
秋的气魄     
提起秋,人们马上联想起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其缘甚远。  相似文献   

8.
神奇的梦     
智鸥 《华夏少年》2007,(9):54-54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9.
又见落叶     
恰逢立冬,我去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途经玉渊潭公园,忽见路边满地落叶随瑟瑟寒风哗啦啦滚动。转瞬间,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木全然变了脸色,树上残留的叶片已经泛黄,并且一片接一片不断向下飘落。这是秋去冬来的信息。成百上千的人在这里抢拍这难得的壮景。我则意识到春的盎然、夏的茂盛已经过去,前面的光景将一天比一天更凉、更冷。  相似文献   

10.
无言的结局     
大旗 《女性大世界》2005,(10):142-143
深秋的夜晚,雨打着窗外还没有被秋风吹落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好友推门而入,讲述了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体质不好,伏天胃口差,一个夏天过完,我体重会减轻不少。立秋后母亲就忙着帮我贴秋膘。贴秋膘简单地说就是在立秋后多吃些味厚脂肪多的食物以增强体质为过冬做准备。贴秋膘首选吃肉,母亲说“以肉贴膘”最有效。  相似文献   

12.
李多 《当代老年》2007,(9):30-31
月色明媚,月光如水,惬意的轻风,习习吹来了秋的凉意。中秋之夜,秋意撩人,皓月当空,轻举一杯淡淡的绿茶,相约一轮圆圆的明月,低吟一首古老的诗句,送上我们浓浓的祝福……  相似文献   

13.
《女性天地》2008,(10):52-52
糖醋蒜因其香甜脆爽,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但是要注意的是,腌制糖醋蒜要挑季节。大蒜根据种植的季节不同,常见有春蒜和秋蒜两种,腌蒜一般选择秋蒜。  相似文献   

14.
幸福的蟹奴     
焦桐 《中外书摘》2011,(8):82-85
一从前我不很明白,四季里我为何独钟秋天?难道我喜欢萧瑟的氛围?春天不更美丽吗?原来是螃蟹。我爱螃蟹,每年“蟹秋”一结束,气温陡降,天地同感寒冷,一切显得灰蒙蒙的,了无生趣。为了秋蟹,我在后院种植紫苏,紫苏繁衍颇速,逐渐侵占玫瑰的地盘。玫瑰要长得好需重肥重药,原来美丽的外表往往多了些虚矫和装饰;不像这些紫苏,自然而充满野性之香。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2002年第六期刊登了肖自强、李传补两先生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读后颇感兴趣。为此,又找来今年第一期梁莲生的《湘江秋钓》原作和第二期陈国强先生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反复研读,细心品味。在我看来,《湘江秋钓》的钓者,在读者眼里应当是这么一个形象:他业已退休,满头银发,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爱好垂钓,但技艺不精,常空手而归;他恬静淡雅,豁达大度,对旁人的议论讥笑,听之任之;他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修身养性,在乎益寿延年。在此,我也步诸先生之后尘,试为评改。我步改后的《湘江秋钓》…  相似文献   

16.
《女性天地》2008,(11):56-56
多风之秋,干燥之秋,皮肤会变得紧绷绷的,每天都要在干燥的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你是不是有点苦恼呢?加强一下保湿功课,让我们的肌肤远离干燥,水水嫩嫩过秋天。  相似文献   

17.
情系沙家浜     
春来碧水绿,芦接蓝天,鱼欢鸟唱;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 沙家浜归来,禁不住又一次把玩这副抄自沙家浜风景区的楹联。  相似文献   

18.
正贴秋膘的由来立秋过后有个民间传统不能忘,那就是"贴秋膘"。过去,我们的老祖宗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如果体重减轻,就叫"苦夏"。瘦了当然要"补",也就是所谓的"贴秋膘"。过去,进补就要吃美食佳肴,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吃肉,"以肉贴膘"。所以立秋这一天,寻常百姓家里都会吃炖  相似文献   

19.
读了《老年人》2002年第六期刊登的《我改〈湘江秋钓〉》和《也改〈湘江秋钓〉》两文,感觉改得可以,但仍有不够妥当之处,现拟对“也改”再作一些修改。“也改”起句改“江畔”为“蓑笠”,认为“蓑笠”一词有古朴的韵味,我认为写诗要切合实际。现在已是21世纪,不是柳宗元那个时代了。柳宗元《江雪》一诗写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联,其中的“蓑笠翁”形象很鲜明,“蓑笠”一词用得好。而现在又有谁穿“蓑”戴“笠”去钓鱼的呢?就是在农村也极为少见。所以,可将“蓑笠”改为“草帽”,而把“相将”改为“轻装”。因为钓鱼有时…  相似文献   

20.
炎夏刚去,这接下来又是燥秋,口味一直是喜近清淡,蒸菜较多出现于餐桌上。家常蒸菜,就是利用饭锅上的高热蒸汽,将菜配上佐料及辅料蒸熟入味,既很好保持了原汁原味.也少了烟熏火燎,其简便快捷是无疑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