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财政补偿机制,而这一机制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乃至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必须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但是,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已成为制约西部生态环境效益作用发挥的最大阻碍。建立一个稳定持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资金紧缺的问题,而且可以成为社会运行环境成本降低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对西部民族地区实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对西部民族地区实行生态补偿的框架,讨论了生态补偿融资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机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中国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战略选择.国外经济学者时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中国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态补偿定义、机制、制度、补偿额以及区域生态补偿方面,需要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上的.结合传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理论上的既具有广泛适用性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社会抵御环境公共风险的公共产品,其供给必然要求政府公共财政的介入。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乃至于全国生态屏障的主体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考察政府财政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撑状况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财政转移支付是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最直接最有力的经济手段,中央及各民族地区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完善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策略包括三方面:一是在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中引进相容的激励机制;二是增强民族地区纵向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的力度;三是建立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6.
甘肃甘南州已被列入全国50个水源涵养功能区中,这决定了它有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义务和获得生态补偿的必然权利。为了促进水源涵养功能的持续改善,必须科学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为了确保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其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现状与存在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类生态产品属于其传统强项,需要强化其竞争优势。第二类生态产品中的农林产品过分依赖第一类生态产品,而工业品的生态设计缺乏起跳点。最后提出增强云南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若干建议,包括生态保护、消费引导、增加生态认证、试点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开展国际生态交流等。  相似文献   

8.
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各地方间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当前,面临着部分地区生态补偿支出结构不合理,转移支付规模与地方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生态相关财税管理与民族地区治理不匹配,民族地区水利建设、维修保护和生态修复存在资金缺口,生态功能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补偿机制还有待完善等问题。今后,首先应扩大补偿规模,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转移支付政策效果。其次,需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推动特色产业合理布局。第三,完善横向转移支付,构建纵横配合的支付体系。第四,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撬动金融市场和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第五,完善税收分享和优惠,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纯公共产品,生态环境需要建设和保护,也需要相应的投入。从来源上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资金可从市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和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获得。但从实际情况看,上述三个渠道提供的资金有限,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存在巨大的资金困难。因此,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的应用,依托“流域”所承载、衍生的生态产品类型,从水资源产品、水生态产品和水环境产品三个维度,构建了由11个具体指标组成的流域生态补偿后评价体系,并以山东省为例,运用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相关核算方法,对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结束后研究区2016—2020年的生态产品价值展开估算。结果表明:(1)在生态补偿政策的推动下,研究区“三水”生态产品价值整体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其中,水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历年占比在74%-78%之间,远高于其他两类生态产品价值之和,意味着流域水生态安全保障效果显著;(2)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增长差异明显,水环境产品增长最快,其现状年相对于基准年的增长率为149%,水资源、水生态产品价值增长分别为75%、67%,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3)各类评价指标中,洪水调蓄价值最高,历年占比均在30%-52%之间,其次为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环境净化价值,这四类生态产品价值构成研究区流域生态产品的核心价值。基于生态产品价值来构建流域生态补偿后评价体系,可以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机制的确立,尤其是市场化、多元化长效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提供理...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已在农业、资源开发、河流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生态环境存在较多问题,保护和建设资金匮乏,急需构建运行合理、兼顾多方效益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东营市的生态环境情况,应本着"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重点在油气资源开发、湿地保护和林地建设等领域,依据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进行生态补偿。可通过争取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税费方式向破坏主体和受益主体征收、市场化融资等方式筹措补偿资金。  相似文献   

12.
以澧南垸为例探讨的洞庭湖区蓄洪垸生态补偿机制,包括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及补偿运行机制等。补偿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并由政府补偿逐步过渡到市场补偿。澧南垸生态补偿标准约为6 000元/hm.2a。补偿方式有政策补偿、资金补偿、智力补偿等。政府部门要通过承担责任、制定规章、加强宣传等办法促使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行,并制定一系列的生态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 ,分析了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并提出建立以国家和地方财政统筹为主 ,部门和社会补偿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补偿机制 ,同时对补偿的对象、范围、标准及补偿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地区陷入了"资源诅咒",现在又要牺牲经济发展机会,换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亟需中央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借鉴美国和德国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经验,在加大中央纵向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出台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平衡东西部在生态利益享有上的不平等,也是实现缩小东西部差异,最终实现资源型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部生态环境面临重建与破坏并存,局部改善与整体恶化并存,一方治理与多方污染并存的矛盾。因此,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生态环境要得到有效的改善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论——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与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实施概况入手,论述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与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讨了“德治”理念与生态补偿公平有效的实施策略,阐明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效果是环境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对公共政策和市场手段这两类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但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微观主体效果的研究。生态补偿制度可分为公共政策与市场手段两大类机制。以排污收费和环保补贴作为公共政策的重点、以碳排放权交易和产品生态标志作为市场手段的重点,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微观效果的研究框架,将生态补偿机制效果的研究向微观企业领域拓展,有助于完善我国环境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缺失及建构——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极为尖锐,如何科学有序地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云南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由于目前生态补偿制度建设还存在科技支撑不够、政策法规滞后、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必须加快立法进程,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保驾护航;明确轻重缓急,有序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作用;创新生态补偿方式,提供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9.
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巢湖综合治理与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升华。基于对巢湖生态现状客观评估以及巢湖保护治理存在问题分析,研究示范区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向,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重塑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为大湖治理提供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对陕西省定边县农民石光银承包国营长茂滩林场沙漠植树造林一事进行分折,提出目前迫切需要为生态林建设探索有效的新途径——生态林补偿制度。该文以生态林具备公共物品的特性为前提,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论证了政府提供生态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指出生态林不同于国防、公共安全等纯公共物品,其生产具有可分割性,且私人生产效率高于政府。政府可通过招标方式委托私人建设生态林,也可采购(征收、租赁)私人建设的生态林为社会提供生态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