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可知论”一词,最初是由英国博物学家赫肯黎于1869年提出来的。1886年,恩格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这是一切不可知论的根本特征。但是,在根本特征一致的前提下,不可知论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本文试图把西方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概括为四种历史形态,从中探讨其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一、以怀疑派为代表的朴素怀疑型不可知论虽然提出不可知论一词和对不可知论作出科学概括都是十九世纪后半期…  相似文献   

2.
张都爱 《齐鲁学刊》2006,4(4):126-130
不可知论是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可知论问题的本质是关于本体是否存在及其能否被认识的问题,具体内容涉及到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两个方面,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都可能导致世界或事物本身的不可知。在对本体认识的解决上,中国古代哲学给出了本体认识的获得就是本体境界的开出这样的高度解决;而现象学直观是现代西方哲学对本体认识问题的最高解决,使得回到事物本身或者获得关于存在的认识成为可能。事实上,不可知论已经成为推动本体论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认识的历史长河中,不可知论和可知论一样久远,不可知论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认识发展的重要一环。理清不可知论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脉络,总结其理论上的得失,从中吸取思维教训,无论是对进行认识论研究,还是对更好地理解哲学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与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读了赖金良同志的《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感到该文用人类认识具有相对性原理批判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立意是好的,部分论述也确有道理。但是,它对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任何意义上都予以全面否定,断言这决不是不可知论,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贯思想,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应当承认,对于世界可知性原理确实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的理解,把科学认识视为可以轻易获得和能够最终结束的,这给人类科学认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危害。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是得认真地究其根源。而赖文缺乏具体分析,笼统地把原因归咎于承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认为只有彻底地否认这种可能性才能克服绝对主义,这就未免有些简单化。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结合哲学史上的一些事实,探讨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源,并就如何克服认识论中的绝对主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他对认识过程所作的经验主义的分析,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关于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同时,洛克的认识论也进一步暴露了唯物主义经验论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表明用形而上学方法观察人的认识过程,坚持片面和狭隘的经验论,就不可能真正克服唯理论,并势必逻辑地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实际上,洛克哲学中已具有了明显的不可知论的思想,并昭示了后来休谟的不可知论哲学的完整体系.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和批判洛克的不可知论思想,并找出我们应该借鉴的经验教训.一、洛克是如何论证实体和事物的实在本质不可知的?洛克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各种可感性质,并通过这些性质来判定各种事物的存在.至于各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则是人们无法认识的.洛克认为,“所谓本质可以当作是任何事  相似文献   

6.
一《学术月刊》1981年第5期刊载的赖金良同志的“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在作者看来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 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认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 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里被作为”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典型言论加以引证的一段话,赖同志特别注明引自李达的《辩证唯物论大纲》(陶按:赖同志把书名写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说明形上论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文章指出,康德先验论的几个论据是不牢靠的,他把时间和空间等客观存在与人类的知性方式即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识相混淆,把数学、几何、逻辑学等人类知识与它们所表述的客观关系相混淆,从而得出先验论的结论。其实,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性方式、人类现在通用的数学、几何和逻辑学等领域的知识不是唯一的,是可替代的。文章还批判了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思想,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肯定的偏见的合理性和“解释学循环”、20世纪西方历史观中的历史不可知论等,都是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的变种。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主体性原则问题时,人们很少注意不可知论对此采取的态度。不可知论宣称世界不可知,这似乎是取消了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失足,恰恰是因为它对认识的主体性作出了错误的规定。研究不可知论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的失足,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学说。 休谟和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两个主要代表,本文从认识的主体性原则这一角度,探讨他们的不可知论的认识根源,以阐明不可知论失足的原因以及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和休谟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对于人类认识过程中知性与理性辩证统一所作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以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文想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学术界的同行们商讨。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于自我生存的环境有这样一个认识:宇间任何一事物都具有其存在性、个体性、整体性、封闭性、复合性和可分性。我们在探讨这一认识时,进一步发现,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不但具有以上特性,同时又始终存在着至少三个方面的因素:东方文化认为是阴、阳、中,而西方文化认为是负、正、零。中和零既是一个事物的诞生地,又是一个事物完成一次循环发展过程的终结地。在人类目前所能认识的自然界中,无论是宏观的或是微观的事物,无不遵循着这一自然法则。人类文化作为一个宏观的整体,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自然法则。我们发现,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12.
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曾提倡不可知论。他们或由相对主义,或由经验主义走向不可知论。其理论思维路径不同,但是,在理论蕴涵上都具有重视感觉经验,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源泉,限制人的认识能力,注重逻辑推断等特点,构成了中国近代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中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产生是其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不可知论”一词,最初是由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来的。1886年,恩格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按照恩格斯的思想,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这是一切不可知论的根本特征。但是,在根本特征一致的前提下,不可知论又经历了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主客体的无限性与可知不可知论新探丛大川,郝宁湘引言关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或无限性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我国统编的现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教材是这样理解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  相似文献   

15.
主客体的无限性与可知不可知论新探丛大川,郝宁湘关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或无限性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我国统编的现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教材是这样理解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逻辑的最基本的方法。把分析与综合这两种逻辑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是人类认识长期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分析事物的任务在于把握事物的多样性,综合的任务则是把握事物多样  相似文献   

17.
问题一:反求诸己的哲学方向哲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外的,一个是向内的。作为向外的,就是学习、格物、实践。它的前提是,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渺渺大千世界都是未知的,要在“格物”、实践、接触它中才能认识它。在认识这些事物中才能“概括”、“抽象”出宇宙之理。这种方法把宇宙看作是“平面”展开的,是“广延的”,人类的知识是在逐个、逐次的认识事物中逐渐积累的。作为方法,它目光外向,在接触、研究事物中达到认识事物。与这一方向不同的,是向内的方向。用《周易》的话来说这就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系辞上传》)。它是“返求”…  相似文献   

18.
张建 《江汉论坛》2001,(2):45-47
本文认为控制理论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带来有序、稳定、和谐,但不能对可控的方法过于依赖并加以滥用。控制理论因对象的不同而出现适应程度上的差异。非控理论是对控制理论的补充和矫正。认识事物,为了使事物或关系有序,采取可控还是非控应视事物或关系具有哪一种属性而定,要具体分析、具体选择。人类在处理自然之间、社会之间和人自身的关系时,可控和非控理论都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在系统观点看来,任何事物都处在如下三重关系之中:从低层次角度看,事物是作为系统的整体机能存在的;从高层次角度看,事物是作为系统的结构要素存在的;从本层次角度看,事物自身则又是一个机能与结构相统一的独立系统。人类的意识也不例外。虽然意识是世界上一种极端复杂的事物,但如能坚持系统分析方法,切实把它所处的三重关系搞清楚,就能够较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  相似文献   

20.
论赫胥黎的不可知论和第一代实证主义郁振华赫胥黎的不可知论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明显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赫胥黎不可知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简短评论上。因此,按照其本来面貌来客观地介绍,研究赫胥黎的不可知论就显得十分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