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为重新认识丁玲的“不简单”与“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日记中的莎菲与记录莎菲日记的丁玲同构,传达出丁玲有关启蒙、革命与女性的复杂态度。莎菲身体上的离家行为呈现出女性心理与启蒙话语的相互碰撞;莎菲情感上的“自由恋爱”则指向“个性解放”等同于绝对“自我”的逻辑悖论。苇弟与凌吉士作为莎菲与丁玲人格的两面,更体现为时代的双重镜像。这些矛盾又复杂的时代特质展现出新文学主体自我的生存困境,反映着五四青年在启蒙话语中的困惑与失落,揭示出新文学西化现代性的最大症结,也为其后知识群体思想的革命转向提供了注脚。  相似文献   

3.
高小弘 《天府新论》2005,1(6):106-108
自"五四"以来,在革命所承诺的理想诱惑下,许多女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是在革命平等解放的面罩下却掩盖着陈旧的父权制面孔,新形式的带有强烈男权特征的性别规范在革命阵营内隐秘地存在着,这导致女性的精神和身体皆遭受到新的压制.丁玲在延安整风前的几个文本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同时,这一残酷的现实也给革命女性带来了社会政治革命与性别革命选择的两难.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创作肇始于1927年。她以女性特有的感触,在作品中表现了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独立人格、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得的悲惨境遇。她的早期(1927—1929年)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十多篇短篇小说(后来分别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7.
杜霞 《河北学刊》2006,26(2):145-149
解放区小说中关于女性的“翻身”讲述着力于从“阶级论”的纬度考察分析女性受压迫的历史与现实,将妇女苦难的根源归结为封建统治和阶级压迫。然而,在挣脱了封建枷锁、获得了现实解放的同时,女性却失落了作为一个性别群体的独特的精神性存在。女性的真正解放,还需要一个更为漫长的历史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阿伦特对革命传统的梳理把她和马克思明确地联系起来,但她对革命的理解与马克思有着根本的不同.她认为,革命的真正目标是自由,确切地说,是构建自由、构建自由得以呈现的空间,即以自由立国.由此出发,她激烈地批判马克思把自由与解放相混同,从而背离了以革命争自由的根本意图.但问题在于,她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自己也承认的如下事实:自由必须以解放为前提.而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之所以重视社会问题,强调解放,正在于要为自由的实现寻求现实的前提和道路.他们之间的区别显示出政治立场的不同:阿伦特所持的是“精英”立场,而马克思的立脚点则是“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10.
刘俐莉 《江淮论坛》2005,(3):162-166
"十七年"女作家和男作家一样都曾经从战火硝烟中走过,但与充满激情的男性创作相比,她们的创作出现了表层和内质的分离,表层的阳刚和乐观遮掩不了内质上的女性气质,呈现出独特的女性审美风格她们往往回避对战争本体的描写,以革命战争历史为背景,回到女性的内心,带着深深的忧伤对革命历史进行温情的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