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大量兴建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三类 :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市镇经济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 ;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进程 ;市镇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胚胎 ;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封建社会后期市镇的发展应该说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民国前期,黄河三角洲市镇得到较充分的发育,成为山东省市镇比较密集的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促进了商品交换的繁荣和产地市场的形成,这是黄河三角洲市镇发育的主因;胶济铁路的修建,便利的黄河和小清河航运等交通优势,也是黄河三角洲市镇发展的诱因。但是,因为各县的自然、交通等条件不同,造成了黄河三角洲南北部地区市镇发展的差异性。另外,在市镇的密度及专业化水平方面,黄河三角洲市镇发展水平与发达的江南地区也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任放 《江汉论坛》2003,(2):80-83
前此学者对明清市镇或仓储颇多研究,但关注市镇与仓储之关系者寥寥无几。故此,笔者以长江中游为例,对明清市镇与仓储之关系予以论述。明清时期市镇与仓储的关系密不可分。在长江中游地区,常平仓、社仓、义仓均大量设置于市镇,尤其是社仓。这表明,市镇在明清时期仓储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市镇具有明显的社会保障功能,这种功能使其自身的商业机能更加突显。再从市镇仓储的运作机制看,其管理效率不容低估,这种官方督导、民间掌控的仓储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明清市镇的功能分析——以长江中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 ,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成为中国商品经济最有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一。本文以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 )为例 ,试图从五个方面对明清市镇的功能予以剖析 :第一 ,市镇具有服务社区居民的商品交换功能。第二,市镇具有为长距离贩运贸易提供便利条件的商品流通功能。第三 ,市镇具有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功能。第四 ,市镇具有商品加工及生产功能。第五 ,市镇具有边缘社会的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在一些云南的盐矿产区兴起了一系列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在这些市镇的形成过程中,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大批前来从事采矿的外省移民的涌入是其成因的两大主导因素。这些因素不但影响此类市镇的布局和发展规模,而且影响到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市镇蓬勃发展之势颇为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它促进了本地区经济日趋繁荣,而且也因为它促进跨地域的市场圈的迅速形成。此类市镇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作为农业商业化的产物,带有一个显著特征:专业化分布格局。粮食业市镇是该地区仅次于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的第三大类市镇。米市是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产物,而粮食商品化则是传统农业进步的一大标志。粮食交易市场的存在,调剂了缺粮区与余粮区的流通,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地区性互补格局的构成。  相似文献   

7.
苏南市镇的城镇化早在明清时期就业已肇其始。上海开埠后,由于上海这一发展极的辐射,新的经济因素开始向苏南市镇渗透并生根开花,如市镇商业的活跃,市镇现代工业的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市镇生活的舒适等,使得苏南市镇的城镇化明显地带有了近代色彩,作为城镇化的考察指标亦自应重新确定。本文拟就上海开埠后,苏南市镇城镇化的考察指标与指标考察作一简论,敬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考察指标笔者认为,上海开埠后苏南市镇城镇化的考察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口与规模清代著名史家钱大昕指出:“东南之俗,称乡之大者曰镇,其次曰市,小者曰村曰…  相似文献   

8.
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南地区是中国市镇发育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华北地区则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上城镇体系形成较早的区域,但公元12世纪以后,华北的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江南,直到近代华北的市镇不如江南发达。文章从市镇的类型、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研究江南和华北市镇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从市镇的发展情况、市镇的分布格局、市镇的经济功能———功能定位和市场发育等方面研究它们的差异,进而探讨近代华北市镇发展落后的原因,以期为当今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和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按本文把城市和城镇两个概念区别使用,如果要合称城市和城镇,则使用“市镇”字样)。建国以来,我省市镇不仅数量上有所发展、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市镇的职能有了根本改变。但是,1958年以后,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市镇建设工作受到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方针指导下,市镇建设又有了新发展,特别是由于农业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业结构起了很大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使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了。城镇已成为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心,使更大多数脱离土地的劳动者“离土不离乡”,有效地发展城乡经济,避免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就是说,要合理地建设大中小市镇,以改善工业布局,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显然,一个社会要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总是要求当时当地的市镇功能和市镇布局体系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城镇与周围农村如何结合,中型城市与外围城镇如何配合,大型城市与中小城市如何分工协作,整个大地域(全省、全国)的大中小市镇组合成什么样的地区结构才最为经济合理等,都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拟结合我省的市镇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现状,浅谈几点不成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发展达到高潮,表现在浙东南,一方面,由于军事战略地位的提升,军镇数大量增加,有的军镇已具备经济职能;另一方面,以市为核心的经济性市镇出现了历史性大发展地域分布日趋广泛,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分工逐渐明确,城市的萌芽初具.这是该地生产经营的扩大与乡村阶级分化加剧的产物.但是,在明清时期,江南的市镇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且呈日益加剧之势,如原本处于后发地位的浙东南,跟苏南、浙北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愈趋扩大.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市镇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市镇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变化,极富区域经济特色。本文通过历史地理文献考察了市镇的滥觞、初期格局和发展规模;进入兴盛期以后,市镇在流通领域发挥的重要经济作用、社会功能,以及对民俗文化的有力促进。  相似文献   

12.
安涛 《江西社会科学》2007,1(7):139-143
明清时期,在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下,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发达。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江南乃至全国的市场网络中,成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在缓慢的转型过程中,伴随着江南经济中心从苏州到上海的转移,江南市镇呈现出不同的命运。上海开埠并取代苏州成为江南新的增长极后,传统市镇体系开始分化,部分市镇融入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得以继续发展。而部分市镇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镇的区域中心地位逐步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3.
"四象"的兴衰:一个江南市镇经济在近代的际遇与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以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研究偏于宏观而对基层尤其市镇经济变迁的研究则相对就少了.这个研究试图通过对一个江南市镇--浙江湖州市南浔镇--经济在近代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江南乡村经济近代化的一些信息与轨迹.文章主要分析南浔的富商即"四象"在南浔近代经济变化与发展的角色.主要结论是:该市镇的经济在近代的变化表明,一方面传统商业性江南市镇在近代的兴衰与丝绸的生产和贸易密切相关,而这时的贸易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了,另一方面近代工业也开始在市镇产生与发展,打下了现代意义的经济结构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4.
熊亚平 《学术研究》2012,(7):115-120,160
铁路所具有的近代企业和交通工具这一双重属性既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大规模的近代企业,又为农矿产品的大规模流动创造了条件,由此促进了沿线乡村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铁路沿线乡村地区人口的地理空间流动和职业变动。同时,乡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动和人口社会流动的相互作用,进而又推动了铁路沿线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在此过程中,部分乡村地区居民逐渐向近代产业工人或工商业者转变,由村庄居民转变为市镇居民以至城市居民,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身的现代化。铁路由此成为影响沿线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满铁对中国,特别是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为世所罕见,远非仅限于铁路方面,但是,铁路确是满铁“经营满洲”的大动脉。从1906年到1945年,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满铁广泛从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侵略活动,都是在霸占中国铁路的基础上,以“经营铁路”为幌子进行的。本卷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日本帝国主义以满  相似文献   

16.
市镇社会变迁是市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尚无研究成果从商会会员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文章以存留至今的华北铁路沿线市镇商会档案为中心,通过对1904—1937年间华北铁路沿线市镇商会会员数量与行业、来源与身份、商会会员与市镇社会变迁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等多项内容的考察,试图为更深入微观地从市场个体身份以及组织建构来把握区域市场网络和乡村社会变迁这项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7.
浙商已成为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与社区政府主导的苏南模式、外资主导的珠三角模式比较,浙江模式是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浙商精神体现了草根精神。浙商崛起于后发中国的改革开放背景下,与韦伯所讨论的工业资本主义兴起问题,具有时代性差异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差异。因此,不能仅以韦伯所言的“新教伦理”发生学来模拟浙商精神的孕育机制。浙商精神的形成与以市镇经济为载体的浙东事功哲学和商业文化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并不是事功主义哲学和市镇经济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江苏市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与“镇”合称“市镇”,都是指一般的商业聚落,它们是农村商品集散的中心和商品经济的重要基地。大抵“以商况较盛者为镇,次者为市”。一般而言,镇的商业地位较市重要,上可为县,下可为市;市也可发展成镇。在历史上,江苏的市镇曾经显赫一时,有过一段值得炫耀的历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与旧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散、单调、落后的农民居民点逐渐为近代化的、职能较为健全而且相对集中的城镇居民点所代替,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和发展,成为近代全国市镇化水平十分突出的省份之一。应该说,深入研究近代江苏的市镇化很有意义,因为它是今天城镇化的历史起点,对农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在发展形态上大致可分为环城型、手工业型、农业型、交通型等四种基本类型.许多市镇商业发展迅猛,手工业兴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在居民结构、社区布局、社会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具有类似城市的特征.市镇的发展和兴盛,引发了浙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20.
嘉靖年间以来,吴越地区市镇兴起,经济繁荣,商贾细民的经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生计不成问题时,受传统的尊生重死意识的影响,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对寿序、墓铭等文化产品的消费产生需求。与此同时,文士也已从“义利之辨”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为了谋利、治生,他们纷纷代人撰文。两者相互作用,从而促成了民间浓厚的尚文风气。这种风气的兴盛,揭示了先前贵族式的行状、墓志铭等在晚明已经遍布市井里巷,日趋平民化;而文士以文治生,其行为及相应篇章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商业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