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着力打造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学科体系和话语系统,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只有通过充分建构比较视域、科学总结实践经验和自觉接续中华文化之慧命,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才能在实践基础上,真正概括和提炼出思接古今、融通中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些足以体现时代特征和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无限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能够为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社会深刻而伟大的变动、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理论阐释、学术建构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提出,丰富了"信"的哲学意蕴,充实了人的发展的结构要素,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人发展的互相生成性,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式。"三个自信"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日趋具体完善,确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日趋精致务实,发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丰富始源,从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党应当树立"三个自信"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传播的重要过程,也是中国社会科学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实现理论本土化的关键一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 相似文献
4.
孟令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基本内涵与建构方式、特征、价值的整体性分析,也内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话语和建设话语及其体系转换的微观探讨,还从多方面关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相关问题。梳理该论题之研究现状,既有益于拓展研究理路与研究空间,更有助于反思当代中国话语建构及其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成熟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话语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思想、理论与论述。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几乎仍然是唯一能与西方社会主流话语体系抗衡与交锋的元理论性质的话语体系。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源自西方,是在与时代以及前人的对话和交锋基础上建构进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也是很容易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进而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理论话语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才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及其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的这种核心地位与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正面临着“双重失语”的困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话语体系的有关概念、范畴和术语等基本概念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需要从树立问题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和把握时代精神等三个维度,开展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建。 相似文献
7.
任忠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2):7-9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三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课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努力增强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解放每一个人并使其自由全面发展的革命学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民生内容。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获得了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分析了农民的特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其领导集体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各自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 相似文献
10.
11.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七大报告既是政治宣言,又是行动纲领.它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对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了新的表述,将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所包括的理论之间是原创性理论与传承性理论的关系,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源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14.
钟天娥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3):1-7
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核心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引领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整合和认同作用.立足新时代,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全面、准确、客观、立体地阐释、表达和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思想价值,是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构建政治话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政治话语体系创新;需要不断深入学理研究和理论阐释,积极推动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普及与推广,积极推动大众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努力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积极推动国际话语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5.
周云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702-703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一系列根本的理论核心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上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可以融通的内在相关性。这一特征为我们如何解决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说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化”与“传统化”的关系问题指明了一个根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换带来了三大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脱节;研究方式的实证化、技术化和学院化;追踪研究与基本理论研究的脱节。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把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现代化实践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版块分别研究;实现追踪研究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17.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求,努力增进传受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及时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大力优化传播结构。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要求,是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主题和基本理论四个部分.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史观基础.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是立足中国实际,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而形成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基础,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贯穿始终,其基本原理都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主要由15个方面基本理论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矛盾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现代化论、物质文明论、社会文明论、政治文明论、精神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外交关系论、执政党建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显示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好的理论名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但其科学体系不是将三者简单相加,构建出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当前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扬弃、积淀、升华的丰富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的新特征,与时俱进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好地发挥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解决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绝不停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